几百块买的锅炒菜也会粘,看完科学家分析才明白,家里的锅都白买了
有人花几百块钱买来的炒菜锅,炒生姜、大蒜都会粘锅。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人,到底什么情况下不会粘锅呢?
而且粘锅这个事情,是随机发生的,有时候有,有的时候没有,给人感觉没有什么规律可言。
现在很多厂家为了解决粘锅的问题,在锅上增加了一些不粘的涂层。
这些不粘性的涂层本质上它是一些疏油疏水的材料,比如说像特氟龙这样的材料。油、水对特氟龙没有浸润性。
特氟龙的化学成分是聚四氟乙烯,这里面只有两种元素,一种是氟、一种是碳。氟的氧化性很强,跟碳原子结合的很牢固,所以特氟龙能耐受很高的温度。
即便如此,炒菜高温加热的情况下,有一部分特氟龙分子仍然会脱落进入菜里。
因为中国人喜欢用高温烹饪食物,而且要起油锅,用金属锅铲翻炒菜很容易刮掉涂层。
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选择不带涂层又不粘的锅,但是这样的锅实在是很少,往往也比较贵。很多很贵的锅买来也不能保证不粘锅。
很多人买了一个锅,跟伺候大爷一样。甚至连保养锅都是一个专门的学问,新买来的锅要先加洗洁精,用水刷洗干净,擦干水分,再加食盐和油摇匀,烧冒烟倒掉油,再用清水刷洗一遍,擦干水分再把锅底擦干。
对于一种家用的炊具,每次用完过后都重复一遍这样的动作实在是太麻烦。
当然这个问题可能外国人也遇到过,所以有一个物理学家专门研究了锅为什么会不粘,而且写了一篇论文发表在物理学杂志上,总算从根本上找到了锅粘和不粘的原因。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炒菜的时候之所以会粘锅,是因为油膜脱离了锅的表面形成了局部的干点。
形成这些干点的原因,是由于在加热的过程中,底部火焰中心的油已经加热了,但是外部的油还是冷的。
油冷的时候分子间距小,表面张力大,而油热的时候分子间距大,表面张力小,这个时候油就会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向温度相对较低的部位收缩,连续的油膜就会开始破裂。
随着加热过程的持续,这个无油膜的斑点会持续扩张,食物就会直接贴在没有油的锅上,于是就形成了粘锅。
所以,避免粘锅的关键是避免无油干点的形成。而干点的形成和锅受热不均匀有关,还和锅的导热率有关。
这取决于加热时火焰的形状以及锅的材料。
当然,我们在家里炒菜的时候换一把锅也不会换烧火灶,所以锅的材料就成了决定问题的关键。
用物理学的学术语言来说,炒菜时锅的温度梯度分布决定是否粘锅。梯度差越小,温度分布越均匀,越不容易粘锅。
自然界中,导热率最好的是银,其次是铜。银的导热系数是426,铜的导热系数是401,铁的导热系数是80。
如果用银锅来炒菜,就比用铁锅炒菜不容易粘锅,但是银锅很贵,而且也没卖的,但是紫铜煎锅还是有的。
紫铜做的锅太软,用金属锅铲翻炒,会把铜刮下来,太多的铜离子对人体是有害的。
所以,理论上最好的锅应该是这样的:铁锅,外面包一层银或铜。
但是这样的锅目前好像没有。
只能买到锅底外面包着铝的锅,铝的导热率比铜要下降了一半。而且现在的锅为了适用电磁灶,铁的成分也比较多,因为铁有磁阻有电阻,用电磁炉比较容易加热。
所以,我们就知道了,锅会不会粘和锅的价格基本上无关,和锅的材料、以及加热形式有关。
如果买了一口锅又不想把它扔掉,那么防止加热的时候形成干点的办法有2个:
第一,烧锅的时候左右晃动,不要让火焰集中在一个局部。
第二,多放一点油,让油在重力的作用下对抗表面张力。
但是同等条件下,有些锅确实不容易粘,这里我们要分析一下原因,而且往往是那些看起来很粗糙的铁锅不容易粘。
油是多种脂肪酸的混合物,有大分子有小分子的,加热时小分子的挥发了,剩下的都是大分子脂肪酸。
这些不挥发的脂肪酸在锅热的时候会渗进锅的缝隙和微孔里,刷锅的时候这些地方不容易被刷到。
下次用锅炒菜的时候,这些缝隙和孔里面的脂肪酸会阻止干点的形成。
这说明越是光滑的锅越容易粘锅,有些304、316不锈钢做的锅看起来很光滑,但是实际上反而容易粘。
把以上内容总结成终极选锅、防粘锅指南:
1.选那种比较便宜的粗糙的铁锅就可以,内侧炒菜的地方千万不能是镜面般光滑。
2.买锅以后,找一个手艺好的银匠在外面包一层925银,或者包一层紫铜。
3.如果觉得包白银、紫铜非常贵,而且包了以后锅又很沉掂不动,那么炒菜的时候直接用吧,但是注意热锅的时候要左右晃动。
4.不粘和耐用是不可兼得的,甚至是呈背离趋势的。为了防止烧菜的时候锅漏了,多买一口锅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