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展讯】中国美术学院:2021届雕塑本科线上毕业展(一工、二工)

本图文由该院师生供稿

中国美术学院 2021届雕塑本科

线上毕业展(一工、二工)

前言

“空间”需要人的参与,当下的空间也需要真正“当下”的人,阿甘本将之称为“同时代的人”。何为“同时代的人”?——一个“不合时宜的人”,既生活于当下又与之格格不入。这样的人必须与这个时代保持应有的距离,并“死死地凝视”这个时代,也只有保持距离,当下的人才不致于被汹涌的时代洪流所淹没,而所谓的凝视也必将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去凝视时代的“晦暗”,去凝视当下空间中未可抵达之“光”。这样的“凝视”仿佛是柏拉图洞穴中的怀疑者的凝视,他开始怀疑洞穴中的一切“影像”,这影子便是一种“晦暗”,也是一种“光”,尽管洞外的“真理”永远无法确定与到来。因此,“现在者”永远是“格格不入”的,而那些如此契合时代要求并引以为傲的人是一群随波逐流者。不合时宜的人努力将时间阻断,一往无前的时间将被一次次拦截、并无限的回溯形成一个个时间的间隙,形成异化的空间——也因此,对于“现在”的思考需要问的不是“未来”会怎样,而是“当下”的空间应如何“触目”。
因此面对“现在”的时间问题我们需要“停顿”并用空间来拯救时间——好比一则关于“审美”的故事:一艘海上的轮船突然发生了故障,船上所有的人都在抱怨自己的工作将受到严重的影响,但突发的事故不得不让他们停滞在海上,许久之后,抱怨累了的人们开始注意到身处的海洋,大家开始惬意的欣赏风景,才发现这里的景色竟如此美好——美景弥补了时间的焦虑,而“审美”得以被开启则需要事物突然的“停摆”。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创造一种“触目”的状态,使空转的机器变得不再好用,事物的空间在“不好用”中得以被再次关注,我们才有可能继续认识与创造。
我们今天的当务之急并不是要急于的强调如何符合时代的运转进而使自己成为时代进步的幸运儿,也不是盲目的抓紧批判的武器结果却一头扎进了资本时代早已设计好的陷阱,当下的紧迫恰恰是如何凝视生存中的“晦暗”,并将空转的时代机器“停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不合时宜”的“同时代的人”。

具象雕塑工作室(一工)

作品欣赏

赵静文-《花》

70×30×30cm-陶

指导教师:余晨星

作品说明: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自身以及身边的女性在各种社交场合中产生的一些焦虑、困顿的情感引发我的深思,其中不乏大众审美对女性的审判。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发达,某种共性的认知会迅速地蔓延并俘获更多人的认同。随之而来的是一种疯狂的追求,就像植物对生长的渴望,向着阳光,向着一种趋同的审美。我猜想这最终的结果会是淘汰。

赵静文-《命运柱》

210×45×45cm-樟木、松木、榉木

指导教师:余晨星

作品说明:这组作品承载了我作为女性群体中的一员,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时期的一些感悟。人的一生似乎总是摆脱不了命运的束缚,从牙牙学语到老态龙钟所经历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细细品味,这五味杂陈的人生总带着些悲剧的意味,不管你是逆来顺受,又或是挣扎着改变,也只是在时间的长河中画上了了数笔,最终化为乌有。

谈佳宁-《TN67(21c系列)》

尺寸不等-树脂/石膏着色

指导教师:余晨星

作品说明:城郊工地施工队施工时意外发现一处疑似藏有文物的深坑,而后联系到文物局。考古专家随即进行了挖掘工作,发现一批距今约一千九百多年的文物。经鉴定,这些文物是公元2010年-2030年间古代人祭祀活动和生活劳作的记录雕刻。考古编号定为TN67。

金楠-《在想》

55×55×65cm-石膏

指导教师:余晨星

作品说明:一件扶脸托腮的头胸像

金楠-《小话》

30×70×80cm-树脂

指导教师:余晨星

作品说明:“号外~号外~”

金楠-《再想》

50×50×100cm-树脂着色

指导教师:余晨星

作品说明:一件女性半身像

王彬潼-《亭间》

210×210×175cm-有机玻璃、光敏树脂、玛瑙玉、合金球

指导教师:余晨星

作品说明:我喜欢这些透明的事物,因为光在其中穿行。它邀请我们,打开知觉,一同流淌,在对变化的接纳中,去拥抱差异。它曾来自人们对众星超越自身的遥想,亭子,苍龙,飞鸟,与极星,在开放的知觉中不知不觉彼此相会,在排除定见的照观中,飘荡于悠久的历史与每分每秒变化的此刻之时,我们抵达了何处,又将与潜在的世界和未来发生怎样的触碰。如果你愿意尝试,一种形如水的状态和气质将绵延:自由与生成的阴柔。这是一种给予周围却不轻易刺伤生命的力量,如阳光与风。我们与它,将相互塑造着彼此,浮游飘荡,轻盈嬉戏。中间还有一个秘密,你们可以去看。

渠锐-《2020-01》

45×35×70cm-树脂、土

指导教师:余晨星

作品说明:倾倒的身躯,缓缓沉入记忆深处。逝者已去,苦难不止。

渠锐-《2020-02》

140×50×130cm-树脂

指导教师:余晨星

作品说明:从我们身边经过,被记忆的迷雾包裹,消逝的身影,过往的回忆

黄子菁-《温度》

42×42×195cm-树脂

指导教师:余晨星

作品说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必然受到家庭影响,或温暖或冷落,但终会成长,羽翼渐丰,展翅高飞。我以自己的经历为出发点,通过雕塑的形象、颜色等元素来表达情感,抒发对于冷落孩子行为的反对,呼吁大家关注孩子健康成长,不要错过孩子的童年。

李欣悦-《老象》

85×35×65cm-石膏

指导教师:余晨星

作品说明:一头瘦骨嶙峋的老象,濒临死亡老迈的象,默默离开象群走进神秘的象墓里,是一种对死亡的超然,这种向死而生的视觉意象会使人们与自身相联系,去反观自己,反观生活。

李欣悦-《狗》系列

树脂

指导教师:余晨星

李欣悦-《狗》系列之一

50×25×65cm-树脂

指导教师:余晨星

作品说明:这是一只嶙峋的狗,趴在地上,强撑着,对抗着,透露着生存的力量。映照了大时代下人们的颓靡、漠视与无力。狗的骨头清晰可见,那些被遗忘的骨头,被遗忘的爱,横在我们中间。

李欣悦-《狗》系列之二

65×25×45cm-树脂

指导教师:余晨星

作品说明:这件作品是狗系列作品的延续,用更为生动的动态来表现无力感,用骨瘦如柴的狗的形象来作为大城市中的人们生存状态的映射,并体现生命对抗的显现。

李欣悦-《狗》系列之三

65×25×40cm-树脂

指导教师:余晨星

作品说明:这件作品是“狗”系列作品的延续,表现的是一只回头的狗,没有十分还原而是用更加放松的手法进行尝试,保留了手按压出来的肌理。

高山惠美-《省》

110×30×30cm-树脂着色

指导教师:余晨星

作品说明:意识到自身的有限,收束视线、向内探寻。于绝望谷底,面向开悟之坡。这是成长中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为了重新伸展而蓄力的阶段。好比箭在弦上,弓正重新拉开。

跨界雕塑工作室(二工

作品欣赏

曾朝炜-《脚的训练场》

尺寸可变-泥土、钢铁

指导老师:金亚楠

作品说明:空间中,上下左右的能量不断在翻滚,能量本能的扩张、结构下强硬的和柔软的物质相互撕扯,使它们交织、吞噬、断裂.....

曾朝炜-《第三视角》

时长:2′37″-单屏影像

指导老师:金亚楠

作品说明:一种绝对自由的视角将身体和衣服之间的空隙、身体与身体之间的空间串联起来,从入口到出口,身体被动地展示出来,身体自身能量也在此空间中流窜,占有着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一种绝对自由的视角将身体和衣服之间的空隙、身体与身体之间的空间串联起来,从入口到出口,身体被动地展示出来,身体自身能量也在此空间中流窜,占有着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

戴文海-《永恒》

122×64×243cm 木架 铁架 塑料 丙烯

指导老师:金亚楠

作品说明:通过“我″为原型,建立一个纪念碑式的雕塑,用雕塑的语言与自我的对话,将自我生命中蕴含着思考的状态结合到雕塑中去,同时希望引发观众对于生命与永恒的思考……

葛雨濛-《呼吸》

230x280x320cm-塑料、木头、棉线

指导老师:金亚楠

作品说明:在互联网普及的今日生活中,现代人每日承受着巨量的信息压迫,以至于无法安静下来找寻自我。《呼吸》正是由两面面具演变而来的砖墙组成。它们分别以贴面礼的形式相对而立,并以向内倾倒的姿态构成一道窄小的通道。我想借此让观众在砖墙下方经过时,通过自身身体与墙体产生碰撞,让人在此过程中除了感知到砖墙的“呼吸”,也注意到自己的存在。

吴琪雯-《永无止尽的断裂声》

280×100×60cm-木

指导教师:金亚楠

作品说明:“…,面前的景象超出了能理解的部分,犹豫不决,但是没有停下来,不如说,没有停下来的方式,眼前的是不同于之前的体验,但对于行走,不过只是换一种方向,…,在某一个时刻,有一团产生了不同氛围的空气,将空间撕扯开。”

吴琪雯-《徘徊》

0′35″影像-尺寸可变

指导教师:金亚楠

作品说明:不易察觉,不易消散,不易处理的念想。

彭胤瑞-《此时之外,别无时间》

100×100×300cm-综合材料

指导教师:金亚楠

作品说明:我们总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确定,在不完美中追求圆满,在有限的人生中无限地缅怀过去与期盼未来……“此时之外,别无时间”,当你身处此时此地,我将未来与过去的温度与情绪交织在一起,在混乱中找寻一份宁静。

彭胤瑞-《进入梦中的邀约》

3′16″-单频影像

指导教师:金亚楠

作品说明:我将“打哈欠”这一具有“传染性”的行为视作一种邀请,将困意和梦境结合在一起,制造一个现实与梦境之间的“中间地带”。在影像中,打哈欠这一短暂的连续动作被我放慢,这也是我对梦境当中人对时间流逝感知变慢的预示与召唤。人们平日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相互间的交流变得困难,不如借此机会“慢下来”。

彭胤瑞-《偏移》

3′22″-单频影像循环播放

指导教师:金亚楠

作品说明:时间在不停流逝,面对此刻,该选择原地等待还是向前追逐。然而奔跑何尝不是一种等待,在期待着偏移的同时不断奔跑,不断重复,周而复始,没有尽头。

文慕晴-《土地》

146×146×210cm-木、电视、投影、蜡,布

指导教师:金亚楠

作品说明:土地永远在变化,变化在荒的,元素甚少的土地上,持续的且明显显现出来。人为改动的工地如沉船继续着一切变化,似乎不动,却又时时于不同世界游行。作为刻度的时间在此暂时失去了必要,日升月落等等运动本身在此超越了人为的刻度。枯树从生到死,从死到生,生死是一体而非重生,是在持续变化中的不同的显现,在某一个点的时候开始变化,另外一极开始显现。尝试用影像的方式记录这片土地,种下枯树,由生经过时空而死,由死经过时空也生。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