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淇淋: 我的图书馆情结
小时候家里有亲戚在北京工作,86年我们全家去北京玩,现在想得起来的地名有早就不见城门踪影的“复兴门内大街”、如今成了酒吧一条街的“三里河”,还有就是住地附近的紫竹院公园。公园旁边现在静静矗立着大名鼎鼎的国家图书馆,后来两次赴京,均是跟团游,未能成行,不过据说当年上交的研究生论文已由学校统一打包寄往国图,并登记入库保存,以便来访者查阅纸质文本,也算到此一游了。
印象里第一个图书馆应该是四海楼后边的总工会图书馆,南边阅览室里的小人书仍记忆犹新:《红楼梦》连环画、三国演义系列《千里走单骑》、《三英战吕布》等,当时晚上也对外开放的。
中学图书馆在如今联中院内,馆内的陈设布置印象不太深了,不过门厅墙上的高尔基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历历在目的。
考进大学后,脱离了高三题海,远离“魔鬼训练营”,西山图书馆是我常去的地方,沐浴着冬日暖阳,窗边桌上摊开书本画册,人文地理、经史典籍,耳畔传来旁边篮球场上的喧嚣,无微信之纷扰,无剁手之烦恼,消息依靠《扬子晚报》、《服务导报》,节奏稍慢,其实也挺好。
后来09年回母校读研,曾在日全食的当天独自前往西山图书馆。其时南京暴雨如注,通往西山的台阶上雨水如小瀑布般倾泻而下。偌大的过刊阅览室略显昏暗,我找到了久违的《中国国家地理》“海洋馈赠”专辑,兴奋地翻阅起来,哪顾得上窗外雷电交加,也无论室内我孤身一人。(管理员大概猜想这种天气应该没人来此,出去和别人聊天了。)
大草坪东边的华夏图书馆,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大学四年我好像并未涉足。在读研前两年的暑期学习期间,我得以一睹华夏的芳容,推门而入,民国气息扑面而来,旧式窗棂,拉绳台灯,仿佛穿越到吴贻芳校长当年的金女大,999朵玫瑰依然芬芳。(注:母校前身金女大解放前毕业学生数正好999。)
大学新校区的图书馆外形酷似打开的书本,似乎等待着一届届学子前来书山寻宝。因为是在职求学的原因,我每次到北区修改论文,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终于在毕业前夕,专门抽空拿着即将上交的校园卡刷卡进馆。大厅一楼布置得温馨舒适,学生们坐在沙发上或操作笔记本,或摊开书本奋笔疾书,一旁的展览墙则记述了新馆新建的缘起经过;沿着楼梯拾级而上,每层阅览室都将书籍分门别类,电子查阅设备一应俱全,学生们或穿梭于书架寻找,或在桌前思索书写,在阅览室之间的过道,你大可舒适地坐在绿植中间,看着窗外落日余晖。
工作之余,自然少不了逛逛本市的图书馆,原来的文化馆改建成少儿图书馆,成为低龄孩子们的乐园。解放前国军93师副师长范止安先生,旅居海外,不忘乡梓,捐资兴建范止安图书馆,不过因为在环城西路那儿,平时去得不多,印象里空间不太大。2011年如皋市新图书馆连同博物馆、文化馆、规划馆同期落成,与展翅欲飞的新市政府大楼共同成为南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新馆窗明几净,空间宽敞,书籍上架有序,更新迅速,成为如皋爱阅之人的首选。
最后来说一说单位的图书馆,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专业书籍、文学作品,林林总总。每天图书馆的老师们忙着收发报刊,登记归类,做好全校师生员工的资料后援。近来由于学校事业发展,教学办公场所紧张,不得不重新调整二楼区域布局,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图书馆大楼将拔地而起。期待着早日在新馆舒适的阅览室,摊开书本,闲看窗外,白云苍狗,拿起杯子抿上一口,想必是很滋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