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的马太效应:想让异性喜欢你,一个方法就可以
1968年,美国的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首次提出了“马太效应”这个词,他将“马太效应”大致总结为:
任何个体,群体或者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比如金钱,名誉和职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当然,这个理论也同样适用于爱情,爱情里面若想赢得异性的喜欢,其实很简单,只需要一个方法就够了,那就是让自己变得尽可能强大和优秀。
举个经济学领域的例子,当一个人很富有的时候,他就拥有得更多,而资源多了,他就越能获得更多的成功,从而得到外界的认可和尊重,而如果没有得到这些的人,那么外界对其的态度就容易是怀疑的,所以循环下去,能得到的资源也就越少。
爱情里面的马太效应就表现为,当自己足够优秀强大时,也就能体会到何为花香蝶自来,拥有的越多,就会得到更多的爱,反之,在爱情里面越是贫瘠,越是不容易得到对方的爱和尊重。
而在实际的恋爱过程中,大多数人都秉承着一个原则,那就是付出的总会得到回报,觉得只要自己真心去付出,那么对方的心总有一天会被自己感化,从而回馈给自己同等甚至更多的爱。
其实不然,当一个人没有原则和底线地去付出时,已经表明了自己在这段感情中的卑微地位了,一味的付出看似不求回报,但也能让对方不会珍惜自己的付出,甚至认为自己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从而并不会珍惜。
而如果在这段感情中懂得“适可而止”的付出,不仅不会让自己累心,还会让对方因为距离感而倍加珍惜。
身边的朋友莱娅一直是个很有主见的女人,独立,自强,而且非常有事业心,不管她处在哪个领域,都能成为佼佼者。
刚结婚的时候,莱娅一心想要在事业上登得更高,而婚后生了孩子之后,她的重心开始逐渐往孩子身上转移。
经历了几次更换月嫂和保姆之后,她不再放心把孩子交给别人来照顾,于是干脆辞了职,做起了全职妈妈。
尽管在别人的眼里,都觉得她这样的牺牲太大了,但是她却没有后悔过,尤其是在得到了丈夫的支持后,她更觉得留在家里照顾孩子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可是没过几年,还没等到孩子上幼儿园,莱娅就发现丈夫似乎对她的态度变了,她不解,自从她全职在家后,照顾孩子,打理家务,几乎家里的大事小情都被她包揽了。
而且对老公,她也比以前温柔了许多,但为什么丈夫看她的眼神里,却没了欣赏,反而多了些不耐烦和嫌弃?
其实,莱娅的选择确实没办法用某一标准去衡量对错,但是当她从事业场上退下来之后,无形当中就自动处于了婚姻当中的劣势地位,所以得到的也就越来越少。
因为现实而又残酷地说,确实男人更欣赏能够在职场上杀伐果断的女性,智慧,冷静,干练,自带强大的气场。
而莱娅在回归家庭后,比工作时更辛苦,却反而在丈夫心目中的地位一而再地下降,不修边幅,任由身材发福走形,甚至还对丈夫每次出差都有了疑心。
这样的莱娅用物化的角度看,在婚姻中拥有的越来越少,所以她得到的丈夫的关注也越来越少。
当莱娅选择做出改变后,她看到了预期的结果,回归职场,更冷静地看待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跟丈夫之间的关系也没那么紧张了。
而职场上的成就让莱娅变得更加自信,职位不断晋升,薪水也翻了好几倍,都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莱娅也是如此,她待人待事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焦虑和暴躁,也没有了抱怨。
正因为她有了这样的正面变化,所以丈夫对她也有了改变,他觉得曾经那个温柔懂他的妻子又回来了,也更愿意与她沟通,整个家的氛围都变得更轻松了。
很多人在陷入一段感情之后,都会急于得到对方的倾心,毕竟付出的感情若是得不到回应,那么无疑是一种煎熬。
所以有些人便会付出自己的全部,心想,我把所有的都给了你,你总要珍惜的,我对你那么好,你总是需要的,我那么爱你,你一定会爱我的。
但是这样的人往往到最后就会发现,自己付出那么多,却并没有得到想要的,反而自己的感情一点不被珍惜。
而一些看上去并没有在感情中付出太多的人,反而被异性追着哄着,有任性的权利,有撒娇的资本,她们凭什么得到这些?
其实,这就是马太效应起了作用,当一个人在感情里面越强的时候,他得到的感情也就越多,反之这个人如果在感情里面越弱,那么他得到幸福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所以,与其把焦点放在讨好别人上,不如先做好自己,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这份强大包括内心和外在。
一个真正强大的人对自己的感情,事业,家庭都有清晰的规划,他懂得如何让自己用自身的优秀和魅力来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倾心。
他会把时间和精力合理分配好,因为提升自己所获得的知识,涵养等都是会跟随自己一生的,不会被任何人抢走,而指望别人施舍的爱只会让自己自尊全无,还会变得患得患失,没有安全感。
最重要的是,强大的人从来不会把自己幸福与否的关键交到别人的手上,因为别人永远给不了真正的安全感,也给不了自己最需要的爱,唯一能主宰自己人生和幸福的人,其实就是自己。
更何况,感情中两个人之间的交往,讲究的是“平等”,并不是只需要一方的付出就足够了,达到平衡才是最好的状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