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谈:大成拳的意念
遍体轻灵 按:“轻”重要,“轻”则松(轻与松互根为用),“轻”则活,“轻”则灵
站桩是精神、形体同时锻炼的一种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在练功的时候,不一定要注意呼吸和意守丹田,一般通过姿势、动静、虚实调配与适宜的意念活动,就可达到腹式呼吸的要求和入静的目的,锻炼中虽然讲究形式,但不必拘泥,虽言意念,但不必执着,它不仅能锻炼体力,而且简便易行,无论行坐卧立,随时随地都可以练功。
意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凝神定念,诱导入静。所以意念活动的过程,也就是克制杂念、万念归一的入静过程。意念活动的原则,设想的事物或情景,应是轻松舒适,心旷神怡悠然自得的,避免紧张的或不愉快的,一般应用有以下几种:
(1)放松活动:……这种放松活动,可做为站桩功的基本意念活动,初学练功者,无论采取何种姿式,都必须先学会放松,然后再作其他意念活动。
(2)远听活动
(3)逆水浴活动
(4)淋浴活动
(5)半身浴活动
(6)直立水中活动
(7)生根活动
(8)趟泥活动
(9)踩棉活动
(10)依靠活动
(11)悬发活动
(12)搭扶活动
(13)反观内视活动
(14)听之任之活动
(15)吸收活动
(16)集散活动
(17)天人合一活动
(18)静观活动
这里需要再次提醒的是,教功者必须认真体察患者的一切,熟练掌握姿式与意念活动的配合原则,辩证论治,因人而异,万不可生搬硬套或执著于一法一式。
2
二、姚宗勋谈意念
意拳经常要突出一个“意”字,拳以“意”名,即说明了“意念活动”在拳术训练中的重要性。善书者意在笔前,善画者成竹在胸,都与拳理同法若一,离开了意念的引导,就谈不到力的运用。拳术是精神和肢体的高度统一,没有肢体的运动形式,精神就是空想。没有精神的作用,肢体的运动就是盲目的运动。任何拳家绝不敢以所谓的自发功形式去希冀技击上的胜利。历史上有名的李广射石的故事,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将军夜引弓”李广把怪石看成了猛虎,然后一箭射去才有了“没入石棱中”的事实发生。当李广看清楚是石头的时候,无论如何也射不进去了。这中间就有一个意与力的问题,意境的不同,精神状态的迥异都使力的表现有着明显的差距。没有了意境的再现也就没有了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激发。此即王芗斋先生所说“意即力也”,没有意也就没有了力。
3
三、杨德茂谈意念
站桩既然来源于拳术的基本功,所以它的立足点在于“动”,静是为了更好地动,这就和过去某些佛家道家所传的禅功道功根本不同,并不追究那种虚无寂灭,四大皆空的境地,而是在入静的基础上进行各种适当的意念活动。在前面我曾强调入静的重要性,则因为不入静,则思虑纷繁,无法进行适当的意念活动。古人有云:“心猿意马最难收”。我们强调入静也就好比是要降伏住心猿意马,使其听我支配。初练者必须入静,在入静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意念活动,不可精神负担过重,否则对练功的进步反有妨害。
古代练功家说过:“全凭心意用工夫”。
先师祖郭云深先生说过:“神意足不求形骸似”。
可见练功中意念的重要,这是因为形和意固然是对立的统一体,而形终究是受意支配的,所以姿势固然重要,但只有形式而无意念,有如只得其皮毛而失其神髓。
根据四容五要中所说的“假借无穷意,精神浑圆真”。
王师也说过:“本身皆具备,反向身外求。”
可以体会到意念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可以说,专为健身祛病的凡一切怡情悦性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事物和境地都可以作为意念活动的范围。譬如以游历过的名山大川雄伟秀丽的风景,绿草如茵繁花满树的园林,波平如境游鱼可数的湖泊,花香鸟语的春天,月明风清的良夜,以及身体的各种舒适感觉,都可以作为意念活动的内容。练技击桩的随着桩式的不同所求之力不同而有不同的意念活动。例如降龙桩要意念中有夭矫盘击的毒龙;伏虎桩要意念中有咆哮发威之猛虎等等。一般的凡可以增加自己威力的,如:暗鸣叱咤则风云变色,纵横驰骋则万人辟易,拔山扛鼎,穿金裂石,轻如飞鸟,捷似猿猱,都可以作为意念活动的内容。为了便于初学略举几例,学者既不可受此范围所限,更需勿忘勿助,于有意无意之间求之。
1.站桩功中的各种姿势均应有在水中游泳的意念,想象身在水中,清流浩浩,不冷不热,在全身荡漾,全身各部分均能假借水中之浮力,因而遍体轻灵,异常舒适。
2.意念中全身毛孔放大,全身汗毛须发都直立起来,即“毛发根根意如戟”。而且意念中可以遍身发在不断地增长,数寸数尺以至数十百丈,甚至其长度不可计量。最初如毛发在空中来回扫,以后逐渐意如毛发搭在遥远的四面八方,将自身悬在空中。这就是王师所说的“浑身肌肉挂青霄,毛发根根暖风摇”。
3.意念有如春风吹拂全身非常舒适,逐渐达到全身皆空洞无物,好象一个没有糊纸的铁丝灯笼悬在空中,悠悠荡荡,风能吹身体而过,王师所说来往有过堂风之感,就是此种意境。
4.温水浇头的意念:好像有人用一瓢冷热适宜的温水在自己头上浇下,水由头上经过颈、肩、胸、背、腹、股、腿缓缓流下去,全身似乎都能感到,直流到脚下为止。然后再意想有人白头部将水浇下,如此反复多次,非常舒适。所以不用淋浴感,淋浴虽然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因为淋浴时水在头上不断浇下,容易造成精神紧张,所以乃用王师所传温水浇头的意念为好,这种意念最适合于上实下虚的高血压等症的患者。
5.意念中身体成螺旋形上升,即自双脚成螺旋形向上旋转,左转右转均可,旋转时身体亦随之升高,然后再向相反方向成螺旋形向下旋转,身体亦随之下降。另一种意念活动时,在人静的基础上,意想身体前后和左右都在慢慢扩大,自觉扩大到了一定限度以后,再逐渐收缩还原。这两种意念对提功力效果较大,但运用不好亦易出偏差,初学者不可轻用,特别是高血压病患者视为禁忌。
练功中的注意事项
在前面已经再三谈到松静自然,舒适得力的原则,这是在练功过程中时刻注意的。站桩功的特点是:一切不能违反生理之自然,姿势和意念总是以感到舒适得力为原则,不可拘泥执着。练功者如果感到不舒适,除了由于初练阶段身体还不能行之有效应以外,大部分是由于姿式不正确或意念活动过重,必须随时加以纠正。
在前面已经几次讲到循序渐进的原则,这也是练功者不可忘记的。姿势只可逐步要求正确细致,意念活动也只能在入静的基础上逐渐增加,桩式的选择也应该先易后难。有志学习技击者应该在练健身桩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再开始练技击桩。这个标准就是在试力时感到空气浓度很大,好象有了相当大的阻力,就可练习技击桩了。练习技击桩也应循序渐进,初练时只可练习矛盾桩(或练托宝贝桩亦可,但意念应逐渐增加),较难的桩法须待以后再练。有的人往往好高鹜远,急于求成,殊不知瓜熟自然蒂落,水到自然渠成,拔苗助长,躐等而进,定必事与愿违。争于求成者往往有害无益,而潜心用功者往往于无意中收到很大效果。这是学功者所必须了解的。
练功者还必须注意火候适度。所谓火候适度是多方面的,在姿势的要求上必须注意全身的均整(勿失中和均),过松则懈,过紧则僵。其它如含胸紧背,头向上顶,臀向下坐等具体要求,都要适度,不可过火。王师常谈“一绝对便错”,就是这个道理。意念活动不能过重,过重则造成紧张。就是练功也应适度,过去不少人为了技击精进,用功太过,虽然拳术造诣甚深,而对身体健康反而有害,可以引为鉴戒。
4
四、韩嗣煌谈意念
我国前代拳术家经过长期实践,认识到为了达到神经指挥肌肉的目的,以期求得拳术领域内的特殊力量-----拳劲,必须借助意念活动,意念活动的提出使我国拳术在训练方法上产生了大幅度的飞跃,在拳术与体操之间形成了清晰的分水岭。在不同的训练阶段,为了取得不同的训练效果,意念活动也随之不同。一般说来,作为拳术训练的开始阶段以求得身体各部的舒展为主。因而意念活动总是围绕这一目的而设立的。
(1)在这一阶段中,模似身体在水中的漂浮,可以认为是“第一意念活动”。通过这一模拟达到骨胳的伸张而肌肉不缩紧。另外还有种种说法,例如假想淋浴时舒适状态等等,都不外是达到舒展之目的,通常在这一范围内,就可以起到健身的效果,不必再做进一步的要求。在身体舒展的同时,必然要求呼吸通畅而自然,心情要平静。有人提出站桩不要想任何事物,这种说法是根本不正确的,它不仅否认了意念活动而且从生理上说也不可能。
(2)进一步的意念活动,乃是假想肢体的飘散与毛发的伸张,在这种意念活动的诱导下,不仅各个关节的韧带受到加强的训练,而且训练的范围扩大展到皮肤。应当指出对于皮肤的训练,是我国拳术训练中具有特色的一个环节。我国拳术界从历史上有一句流传下来的话,叫作“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因此有很多人把站桩误解为“气功”,其实从拳术的角度来谈到“气”,是指从呼吸的匀畅入手,进而训练呼吸与松紧的配合,这一点在其他运动中也有反映。特别是要求爆发力的各种动作,当其发力的刹那,不与呼吸紧密的配合是不可能的。那么是否拳术训练与肌肉无关呢?其实不然,因为当我们作各种训练(动作或是不动作)的时候,肌肉会得到自然的锻炼,所谓“外练筋骨皮”,是要告诫训练者不要盲目的用力而造成肌肉的僵化而已。
(3)高级的意念活动总是与矛盾训练分不开的。矛盾的训练,一般是从自身到身外,从局部到整体,因而随着矛盾训练的过程,意念活动自然有所不同,例如作初步训练的“抱球”,乃是使人手、臂、肩、背,发生统一联系的一种训练,可以认为是一种自身与局部的训练,而进一步的假借----“抱树”,则可看成是自身向身外的扩展,局部向整体的扩展,再进一步就要松紧的矛盾对立面,设想在身外构成身外矛盾,应当着重指出,在进入身外矛盾训练的阶段时,必然要求整体矛盾,否则要出现偏差。由于矛盾训练从自身到身外不可能截然分开,有时在早期就引进一定程度的身外意念,这也是许可的和有效的。例如在身体具有漂浮感的同时,设想随着身外水波的荡漾的摆动,这种意念活动,实际上是身外矛盾与整体矛盾训练的一个部分。
(4)从站桩的环节来看,通常把弹力的培养设想为“踏绳”。这一沿用的语汇衬实际上有一定的偏差。因为实际上可“踏”的东西不是“绳”,而是刚度极大的弹簧。
在感觉上的弹簧强度并不是随着练拳者的想象能够随意增大的,它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着练拳者功力的强弱。更具体的说,它依赖于练拳者的初级阶段所抱的球的分量,王芗斋先生曾说过“先抱纸球、再抱木球、后抱铁球”。正是说明了矛盾的感觉在练拳者身上有所增加,在正确的训练途径下感觉及感觉的变化是训练程度的“温度计”。是客观存在的,不幸的是不少练拳者为了急于求得功力的增长,在这种感觉中掺了假,妄想以用力来代替矛盾强度的增加。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方向性的错误,是王先生屡次批判的所谓“揠苗助长”,其后果不但不能使拳劲得到提高,甚至于要走上邪路,这种后果在不同的人身上会在不同阶段表现出来。灵活与有力是拳术训练所追求的两个重大内容,灵活的意义,在于能够敏锐的觉察对方力量的变化,并能不时调整自已以适应战斗的需要,因而拳术的讲的灵活是有根据的,不是为了变化而变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拳术有所谓“抱羽毛球”及“鸟难飞”等训练,前者侧重于“敏锐的体察”,要求通过羽毛末梢与球体本身发生联系,后者则侧重于通过意念诱导迅速地调整自已的整体力量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