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yi】149.我看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1

节前、节后断续认真地了《美国人》,按照自己的理解整理了这篇文字。

昨天晚上开始,根据自己的需要在整理上世纪50年代的背景资料,今天又对第一章的16张图片进行了阅读提要,并标识了图片之间的关系及内部逻辑暗线。

一、背景资料

1.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1924年--2019年),出生于瑞士,美国摄影师。在1955-1956年,弗兰克开车穿越美国30个州,累积超过1万英里的里程。使用一台135mm的徕卡相机,拍摄了767个胶卷,超过2.7万张的底片,形成《美国人》与1958年在巴黎出版,1959年在纽约出版。1953年杜鲁门总统(民主党)离职,由共和党艾森豪威尔接替到1961年。

2.哈里·S·杜鲁门(Harry S. Truman,1884-1972),美国民主党,美国总统(1945年-1953年)。任内:盟军战胜纳粹德国、广岛与长崎原子弹爆炸、日本投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式结束、联合国的成立、杜鲁门主义对抗共产主义、冷战的开始、以重建欧洲为主旨的"马歇尔计划"的落实、北约的成立以及朝鲜战争的爆发。

3.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Dwight David Eisenhower,1890 -1969),美国共和党,1953-1961年任总统。任内停止了朝鲜战争,缓解了冷战的紧张。建立了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与苏联展开太空竞赛。遵循着适度的现代共和主义政策。使美国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生产力最强的国家,完全废除军队的种族歧视。但不愿解决黑人民权问题。

4.麦卡锡主义是指1950年至1954年间,由美国参议员麦卡锡发起的国内迫害疑似共产党和民主进步人士甚至有不同意见的人的运动。影响波及美国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麦卡锡主义作为一个专有名词,也成为政治迫害的同义词。

5.垮掉的一代,二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对战后美国社会现实不满,又迫于麦卡锡主义的反动政治高压,便以脱俗方式表示抗议。他们奇装异服,蔑视传统观念,厌弃学业和工作,长期浪迹于底层社会,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圈子和处世哲学。50年代初,他们的反叛情绪表现为一股地下文学潮流,向保守文化的统治发动冲击。代表人物有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等。商业化宣传使得美国青年纷纷接受垮掉生活方式,从爵士乐、摇摆舞、吸大麻、性放纵直至参禅念佛和背包革命(指漫游旅行),一时成为风气。垮掉派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个人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问题。借用欧洲存在主义观念,宣扬通过满足感官欲望来把握自我。吸收佛教禅宗的学说,以虚无主义对抗生存危机。在政治上,他们标榜自己是没有目标的反叛者,没有口号的鼓动者,没有纲领的革命者。在艺术上,以全盘否定高雅文化为特点,自发式散文写作法、放射诗等,在垮掉文人中被广泛奉行。具有大众化和反象征主义倾向,长期在青年中流传。在小说方面,路上小说、描写流浪生活,逃脱污浊的环境而四出漫游,寻找自由和归宿。毫不隐讳地大谈自己的境遇和感受,作自我剖析的个人新闻体。描写暴行、堕落、吸毒和犯罪等。

6.美国民主党的群众基础主要是劳工、公务员、少数民族和黑人,以工会为代表的中下层群众组织普遍更支持民主党,大多数少数族裔也普遍支持民主党。主要代表中产阶级偏下层。意识形态上倾向于自由主义,更强调人权、社会平等,主张加强妇女权益保护、反对种族歧视。对内政策主张扩大政府权力,政府应积极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增加公共投入,增加税收和社会福利。

7.美国共和党的群众基础主要是郊区和南方的白领工人及年轻人,二战后中产阶级为其新的支持力量,以军火商为代表的一些大企业常常更支持共和党,主要代表中产阶级偏上层。 意识形态上倾向于保守主义,更强调维护个人自由,反对政府对社会和个人自由的干预;对内政策主张缩小政府权力,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和社会问题,主张降低税收和社会福利,减少公共开支。

(以上内容编辑自网络)

8.弗兰克编辑《美国人》的背景资料

(1)1956年6月回到纽约后,弗兰克几乎花了一年的时间来整理自己拍摄的所有胶卷,对每个胶卷按时间顺序编号,冲洗出底片小样,并标记地理位置,偶尔再写上副标题,从底片小样中圈出留下的照片,打印出来编号,裁切,最终确定书中需要的照片。后来他开始用“古根海姆”来统一命名这些底片,编号从“301”开始。

(2)弗兰克还在这些底片小样上,用红笔标注照片的去留、裁切位置等,之后又从这些底片小样中选出1000张底片打印,把它们贴在墙上,反复观看。

(3)弗兰克不仅是凭直觉进行编辑,最初他还根据主题来做严谨的分类,比如旗帜、汽车、自动唱片点唱机、午餐柜台、政治、宗教和郊区景观等主题。之后又慢慢减少主题,更专注于种族、宗教和异化的压迫感等主题上。

(4)编辑图片时,弗兰克快速辨别,对没有相关意义的画面就丢在一旁,但有些看似不好的照片,往往他也能发现有意义的点。

(5)许多照片都经过剪裁,而每张照片的图说只有简单的地名,有些照片还会标注人物或场景的信息,图片放右页,图说放左页。

(6)1957年夏天,弗兰克从印制的1000张照片中,又挑出大约100张,并重新打印,这次他更仔细考虑裁切问题。在排序中,他建立一个规则:如果两张照片来自同一卷底片小样,两张排序必须隔开,其中一张一定要跟着其他卷的底片小样排序。最后,弗兰克选出83张照片放入《美国人》这本书中。

(7)书中,弗兰克没有按照时间、地点和有头有尾的照片故事的逻辑来排列照片,而是依靠主题、照片形式,情绪和概念上的关联来排序,在其中放入视觉和隐喻的主题,以活力和智性将照片堆叠起来,让照片互相对抗。比如,开头的6张照片,弗兰克将关注点放在人身上,直接让观者看到美国人在不同环境的状态。这几张照片中,你注意观看人物的表情、手势,画面的角度和氛围,会发现上下两张照片之间有着微妙情绪状态的关联性。除了这6张照片外,弗兰克隐约将其他照片分为4个章节,每章都以美国星条旗的影像为引言,以探索美国文化的不同面向。

(以上来自《ROBERT FRANK IN AMERICA》)

9.对《美国人》的评论:

(1)约翰·萨考夫斯基(John Szarkowski)在1969年评价:现在很难记得10年前罗伯特·弗兰克的书有多么令人震惊。……他凭着自己的直觉去记录那些转变中的平凡事物,并且变成一个个符号。弗兰克为当代美国建立新的图景,由公交站、快餐馆、毫无特色的发展状态、空荡的空间、汽车和各种陌生面孔组成。这个图景形象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方式,但在最初的那种敏锐性上,弗兰克自身的感性直觉是最鲜活且深含意味的。

(2)内奥米·罗森布拉姆(Naomi Rosenblum)在所著的《世界摄影史》中评价:他手持35毫米徕卡相机,以一种超然局外的怀疑态度看待这个被世人颂扬国家的政治和休闲生活,用敏锐的眼光将场景转换成对美国战后社会分离与消费主义的隐喻。弗兰克的照片理应被作为组照而不是个别的单幅来看待。

(3)米歇尔·弗瑞佐特(Michel Frizot)在编撰的《新摄影史》(A New History of Photography)中评价:《美国人》的意义在于,它避开了卡蒂埃-布列松式的完美,建立一种自给自足的摄影类型,并使用了许多不确定的形式。弗兰克首要的选择是建立密集、有意义的图像组合,通过每张照片来对抗整本书中的其他照片,而不是用一个主题来对抗单一框架里的其他主题。尽管书中的照片是沉默的,关于《美国人》的主题,其复杂性还是由弗兰克的这两种意识决定。

(4)马丁·帕尔(MartinParr)和杰瑞·贝杰(Gerry Badge)在他们编撰的《摄影书的历史,第一卷》(The Photobook: A History, Vol. 1)中评价:在《美国人》一书中,弗兰克为我们提供一种关于美国的视觉,不管真实或虚假,我们都在关注它。可以肯定的是,它改变了摄影的记录模式,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摄影师,使他们不会被伪善的"人类一家"所愚弄,开辟一条探索生活经验中个人诗学的摄影之路。有许多值得关注的摄影书以此诞生,但没有哪一本摄影书比弗兰克的杰作更令人难忘、更具有影响力、更充分体现这种个人诗学

(5)利兹·葳尔丝(Liz Wells)编著的《摄影批判导论》中,认为弗兰克的《美国人》拓展了纪实摄影的边界:《美国人》中展现了他对美国生活的看法,他回避了纪实调查类摄影中常见的主题,转而呈现那些平凡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瞬间的一些冷静而具有讽刺意味的影像。……自此以后,纪实摄影的主题就可以延展开来,涵括摄影师所接触到的或位置着迷的任何事物。现在事实已经比表象重要了。原来的纪实摄影项目已经被分解为根据特定的主体性、身份认同和愉悦来探究的世界。

(6)安娜·H·霍伊所著的《摄影圣典》中,从"街头"摄影说起,认为《美国人》囊括了20世纪中期的"街头"摄影,是二战后那一代人最重要的摄影类图书:它的大胆出格(就当时而言)和富于创新都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弗兰克用35mm相机拍出来有颗粒、简要、歪斜模糊的图像,刺破了埃森豪威尔时代乏味的乐观主义戳穿了美利坚神话。经过出版史上前所未有的精心编排,这些画面构建了一整套意象:种族压迫无处不在,日常生活令人窒息,政治生活枯燥乏味,汽车文化使旅行变得无聊,城市居民在人群中倍感孤独,阶级关系紧张,社会富足但缺乏意义……《美国人》之后,弗兰克还在拍照片,但《美国人》无疑是它摄影生涯的巅峰作品。

(7)凯鲁亚克在《美国人》序言中写道:这是属于美国的那种疯狂的感觉!太阳灼烤着街道,音乐从自动留声机、或附近的葬礼中传出,这就是罗伯特·弗兰克在他杰出的摄影作品中捕捉到的情景。……不喜欢这些照片的人也不会喜欢诗歌,明白吗?……罗伯特·弗兰克,瑞士人,谦虚,美好,举起他的小照相机,一只手举起,咔嚓一声,就把美国内里的悲哀诗句收进胶片中,同时跻身这个世界的悲剧诗人行列

(8)负面评价:《纽约时报》的记者吉尔伯特·米尔斯坦(Gilbert Millstein),一向对凯鲁亚克文字青睐有加,但却无法接受弗兰克拍的"丑陋"影像,在1960年写道:"凯鲁亚克的序言有精妙绝伦的描述,比弗兰克的照片更积极乐观;相比弗兰克所做的,他看到一个更不一样的美国。"

《光圈》杂志的编辑米诺·怀特训斥《美国人》,认为这是在抹黑美国,"完全被误导为一个退化的国家!"

《实用摄影》杂志(Practical Photography)把这本书描述为"毫无意义的模糊、颗粒、混乱的曝光、倾斜的地平线,总体看来是那么的凌乱。"

《大众摄影》杂志邀请不少作者批评这本书,几乎所有人都是否定它的,认为这本书是"为病态之人谱写的一首悲伤诗歌。"

10.存在主义的主要观点:真正的知识通过直觉来源于个人的情感。真理不是人们的发现,而是个人选择的结果。知识的可靠性不能用一般概念加以衡量。做人就是谋求自由,也就是进行选择。人在他自己的选择中变成他自己,从而获得人的价值。因为人自由地进行选择,所以他从属或生活于某一团体,而仍不失为一个个体的真正的自我。

(以上内容编辑自网络)

11. 在查看资料期间,看到20世纪50年代一些标志性的概念:富足、住宅、汽车、电冰箱、吸尘器、烤面包机、玩具、装饰品、摇滚乐、爵士乐、3D电影、玛丽莲梦露、约翰列侬、超级市场、美国梦、麦卡锡、朝鲜战争、反叛、偶像、民权运动、种族动乱、马丁路德金、成百万美国人佩戴我爱艾克的别针、迪士尼乐园开放、咖啡屋、自动唱片点唱机、舞厅、收音机、吸烟、塑料、呼啦圈、反共、共产主义、资本主义、冷战、攻击、谩骂、核武器、斯大林、赫鲁晓夫、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胡佛、间谍战、太空时代、波音707。

(《照片里的20世纪全球史(50年代)》)

二、直读《美国人》

简单查看了50年代美国的经济、文化背景资料,简单翻阅了《ROBERT FRANK IN AMERICA》、《照片里的20世纪全球史(50年代)》,然后就开始直读《美国人》了。

(一)第一章 美国男人在做什么(1/83-16/83

关系图

       图片直读

    (以下直读的感受非常主观,也许会对原作过度解读,穿凿附会。但是如果能够逻辑自恰就可以了,如观众读诗见仁见智,直读仓促,权做抛砖引玉。)


第一篇以国旗分割,共计16张。表达了这样一些概念:政治(阅兵、征兵、政客、种族隔离、阶层)、中年男人(政客、军人)、青年男人、男孩。

政客的态度和结果(参与情况、种族隔阂);

黑人和白人的状态;

军人现状;

不同阶层青年男孩的状态;

婴儿、少年的状态。

上述均以男性为主。通过这些折射出男人的基本社会状态。

总体印象:民众对政治的参与度不高、政客冷漠而保守、种族隔阂依然严重存在、军人懈怠、征兵难、男人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底层男性青少年问题较多、非婚生育等问题。当然还有宗教信仰和为民权呼喊的人、贫困的救济。

        总体格调比较负面。

图片是从2.7万选择83张,选取率约为千分之四,因此有足够的素材可以满足作者想要表达的概念。

直读的方法是关注图片显示的隐喻符号,注意表达逻辑在图片之间的关联及符号之间的连接。梳理出章节的主线和辅助线,注意递进的节奏。很多提要并未做更多地解释和引申,否则描述太过琐碎。说明思路、意会即可。

1/83 阅兵(国家政治事件)

半幅国旗、隔离的窗户、不完整的观众、妇女、中老年

政治

信息不透明

人际关系的隔阂

参与人员的不完整

老百姓对政治不太关心

1/83(1)

2/83 城市之父(政客)

礼服礼帽、中年、男人、白人政客、同向站立、目光一致、绳

循规蹈矩

保守趋同

1/83(2)

3/83 政治集会

十字窗棱、党派、政客、张臂呐喊、古典雕塑

追求与献身、冲破传统的呐喊

1/83(3)

4/83 葬礼(死亡)

2/83-4/83视线、神态、礼帽的关联,白人与黑人关系、手遮挡嘴

黑人、黑色汽车

帽子

黑人的权利、追求者死

表达权利受限

1/83(4)

4/83(1)

5/83 放牧竞技表演

4/83+5/83身形相悖、黑人的悲哀与白人(牛仔)的欢乐

黑人青年与白人家庭

(香烟)

悠闲

帽子

4/83(2)

5/83(1)

6/83 街道(军人)和女人

从牛仔精神到军人

军人(香烟)、肥胖的腰围

和平时期

仅有凶狠的表情

与女人相携穿过马路

5/83(2)

7/83 海军征募站邮局

征兵、打开的房门、国旗(五角星)、1人离开、1人脚放在办公桌上

少人应征、悠闲、和平时期

5/83(3)

8/83 谈话

(五角星)、1个男人与两个人谈话

7/83+8/83

你们来当兵吗?

男人想到的是美女和娱乐(8/83+9/83)

5/83(4)

9/83 电影首映--好莱坞

女人、电影

5/83(5)

10/83 惹祸的青年男孩

箭头指向()、男孩、双手紧握、普通的衣裤、围绕的同伴、倾斜的背景

10/83(1)

11/83 富裕人家的青年男孩

汽车内、3个青年男孩、聚光灯下

与10/83形成对比,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

10/83(2)

12/83 街头青年女孩

遮面为暗、黑白人相间、背景部分暗黑、右下栏杆(受限)

与10/83惹祸男孩呼应

dont miss(别打偏了)

10/83(3)

13/83 婴儿与黑人保姆

白人婴儿、黑人保姆、神态呆滞

10/83+12/83+13/83的结果

非婚生子,怎么办?13/83(1)

10/83(4)

14/84 大农场市场

13/83+14/83 圣诞老人、食品、牛奶、救济

13/83(2)

15/83 旅行中的儿童

13/83(3)

16/83 赎罪日

男人与儿童、、赎罪、儿童背向男人

延续13/83结果

13/83(4)

待续

xinyi 】144.从罗伯特·弗兰克《美国人》想到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