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 金锡逊作品:“境界说”对中国文学理论的贡献

“境界说”对中国文学理论的贡献
——读王国维《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一书,我买过两次,购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版王振铎评注本,读完后我在扉页上涂写了:“迟读此书四十年!”等语。2009年又购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黄霖等评注本。
王国维(1877——1927)号静安,又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辛亥革命爆发,王国维随罗振玉走日本,致力于中国古文字学、文学及史学的研究,还在词、曲等方面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著作,后被聘为北京大学国学门函授导师,清华大学研究院教授。
王国维学贯中西,博通古今。他还潜心于德国哲学,他把叔本华的哲学理论应用于中国小说及词、曲的研究中,即如他的名著《红楼梦评论》,就是运用了叔本华的理论。在文学理论上,王国维又有名作《人间词话》,提出“境界说”作为文学论的核心。所谓“境界”,是指反映客观生活的生动形象的图画。《人间词话》把“境界”作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标准,并阐明在创作上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与道路。
王国维首先主张文学作品要有真情,他引用了尼采的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他主张文学作品要有“境界”。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王国维所标举的境界有其特殊含义:“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简而言之,他的境界说,第一,“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第二,情景一定要真。崇尚“真”是王国维的一贯思想。他认为屈原、陶潜、杜甫、苏轼之所以伟大,就在于能“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他提出“必须有‘真景物,真感情’,才可以说有‘境界’”。他说:真正的大诗人,“尤以人类感情为其一己之感情”“不失其赤子之心”“以血书者”之感情才是最高的“真”。第三,“真景物,真感情”要能鲜明真切地表达。文不逮意,则也是没有境界。
他举例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因为宋祁《玉楼春》一个“闹”字,生动地渲染了杏花怒放、大好春光的景象,传递了人们踏青的无限兴致。张先《天仙子》一个“弄”字,也写活了明月泻辉、花影摇曳的幽境和作者疏散闲适的情趣,把“真景物、真感情”表达得极真极活,所以王国维说著此两字“境界全出矣”。
另外,王国维还出,“情”、“景”、“语”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构成文学作品。王国维把三者达到完美统一的作品,叫作“不隔”的作品;把三者未能很好统一起来的作品,叫做“隔”的作品。
他举例说,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古代民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直接给人一个鲜明、生动、真切感受则为不隔。他批评,白石(姜夔)写景之作“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然格调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梅溪(史达祖)、梦窗(吴文英)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他从读者审美体验的角度指出了“写景之病”。

他提出“意境”说。他认为,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他在《人间词话》中还有许多新观点,他提出的“意境”、“境界”至今还在当代文学中被继承、引用、实践。
他还借用词中三句话,提出了做学问的三种境界,至今鼓舞着学术界和文学界。那就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第一境界,引用晏殊“蝶恋花”,比喻做学问之孤独寂寞。第二境界,引用柳永“蝶恋花”,比喻对于学问探索的孜孜以求。第三境界,引用辛弃疾“青玉案”,比喻做学问正在困惑、犯难之时,突然成功。含有喜悦之情。
在晚清新与旧的冲突、中与西的矛盾强烈碰撞下,他的诗词创作、文学批评、历史观念、政治见解、学术思想、审美意识,无不充满尖锐的矛盾冲突。《人间词话》就是这种冲突在文艺观念上的集中表现。却照亮了中国文学先前的传统和今后的路径。 
本栏目主编:韩阳
作者简介:金锡逊: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散文学会会员、宁波市作家协会会员、杭州市江干区作协会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