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那些年那些事——河南篇
那些年那些事之河南篇
江锐||安徽
二00五年公司外调我从芜湖到河南,下火车时用刘姥姥进大观园来形容自己一点也不为过,远门我是出过,但这种南北方的跨界还是第一次,以前老是想象着北方的面条大馍,想象着北方口音,真的经历了又和想象中不一样。
一 、郑 州
初到郑州刘姓同事驱车带我们到萧记面馆,说烩面是郑州一大特色其中尤以萧记和何记有名。满满的一海碗端上来就把我这个南方人镇住了,这哪里是碗,分明是盆呀!好吃是好吃但于我来讲似乎永远都吃不完,这也许就是北方人说的“管饱”吧!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河南人的实在。
早就听说北方人有暖气,但怎么到了我这又不一样呢?公司租的宿舍里压根就没有暖气,把我这个南方人冻的直哆嗦,天还是一样的天,只不过地名改成了大郑州。后来一问同事才知道淮河以北有暖气,郑州是淮河以南,所以大部分小区都不提供暖气,搞了半天郑州还不算北方,我心中的北方还在郑州以北。
郑州的第一印象就是大,当初我去的时候郑州到处都在建设,坊间流传“郑州郑州,到处挖沟,一天不挖,不是郑州”。堵虽有所心理准备,某天晚上还特意提前了一个多小时赶火车,但还是硬生生堵在了路上,错过了那班南归的列车。时过境迁十几年,我想现在的郑州发展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交通的多元化这种堵车尴尬应该已成了历史。
二 、酒文化
《手机》这部电影有段徐帆回严守一老家被灌酒的画面,相信大家对于河南的酒文化多少有些好奇,这其中场景我就有经历过。有回平顶山的一客户为了显示他的热情,宴席的时候喊上一大帮朋友,让我切切实实感受了一回河南人的厉害,同时也第一次在河南人面前狼狈一回。开席有人敬我三杯酒,我说为什么你们自己不喝,朋友说在河南要先敬客人三杯这是最高礼节,喝过三杯又来了一人,我说不是喝过了吗?朋友又说是每人三杯。菜还没吃连喝九杯眼冒金花,后面还有六人在排队,我看这样下去肯定不行,就顺手说去趟卫生间溜之大吉。事后我问朋友,敬酒时为啥你们自己不喝,他说以前河南穷酒都紧客人先喝,我说现在都二十一世纪了,这哪跟哪呢!
河南人的好客有名,但河南的酒文化更有名,一条鱼都能让你醉上三十回。在驻马店跟一客户聚餐,客户说无鱼不成席,酒席鱼是不可少的,鱼头和鱼尾对着谁,他们俩就要喝一杯,我说为啥呢?客户说这叫“首尾相连”,主人把鱼嘴夹给某人,某人要喝一杯,我说这又有什么说法,客户说这叫“唇齿相依”,鱼眼呢?这叫“高看一眼”……我的个天!一条鱼的说法能让人喝上三十几杯,这河南人哪是在喝酒呀,分明是在做文章呀!
三、明明是河南人非要说是南方人
河南人在我印象中就是北方人,但到了信阳却不是这么回事。初到信阳,满眼的山区和水库和我们皖南真没有区别,同时也吃着米饭腌着腊肉几乎没有面食,口音更有别河南其他地方,更让人不解的是他们说自己是南方人、信阳以外的地方才是北方人,让人听了还以为走错了地方,究其原因主要是离武汉较近,离郑州反而远了,所以他们自认为是南方人。
每次出差到信阳,犹如打牙祭一样能吃到和家乡差不多口味的菜肴,也能听到有所熟悉的声音,要说不一样,那就是他们每天早上喜欢来一碗热干面,这在我们家乡是没有的。
四、最美的还是河南人
在河南短暂的一年,也结识了不少人,阳光热情,也去了不少地方,意犹未尽。感谢那段短暂经历,感谢那些当年的同事好友,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之余,义无反顾的支持我,即使时隔十几年,依然倍感温馨。
中原大地,人文厚重,从古至今创造了一个个灿烂的文明,这其中勤劳的中原人功不可没,他们热情好客,让每个外地人感到犹如回家一样,消除了思乡之苦,他们的脸上永远都挂满了笑容,真诚而又亲切。
有机会,愿以一名旅游者的身份去走走看看,感受好客河南……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江锐,安徽芜湖人,个体企业老总,爱好文学,闲暇时写写心得表达一下内心感受。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主 编:冬 歌
执行主编:蔡泗明
责任编辑:吴秀明
邮箱183074113@qq.com
征 稿
征稿要求:散文、杂文、小说、诗歌等,一般在四千字以内。必须原创,必须首发,欢迎自带插图和配乐,15天内未收到用稿信息的可转投其它自媒体。文责自负。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2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
原创作品在本公众号刊发后,视为作者自动授权,本公众号有权择优稿件汇集公开出版。其他网络平台转载本公众号作品,需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