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故事 | 这十五年,我接连错过了北上广
在讲自己的故事之前,我想说一个从网上看来的段子:我爷爷当年把自己的半个四合院卖了12000元,分了4000元给我爸爸,我爸爸又贴钱拿去买了一台松下的录像机。前段时间碰上当年拥有另一半四合院的发小家,他们家后来动迁了,原拆原还拿了三套房。
看完这个段子,你们肯定都会觉得故事里的爷爷当年这步走得可太差了。
我的经历在大家看来,可能也算一手好牌打烂吧。因为我的运气,基本全都用来念书了。
被访者 丨 单于
写作者 丨 yoyo
01.
我70年代初出生在西南一座小城,从小念书就非常好非常顺,这个非常绝对不是我自己给自己贴金,拿第一名对我来说就是家常便饭。所以在90年代初我被保送去了清华大学,读工科。我念的专业是清华里比较好的,放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所以一毕业,我就被分配去了与专业相关的某省一个事业单位。照理说,如果我安安心心在那做着,现在应该也早升职了是不是,可我并没有安于待在体制里发展。
一年后我辞职了,回清华重新修了文科的学士学位并又读了文学的硕士。重返校园念书期间,我在自己一直偏好的文学方面,有了一点成就,并决定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北京那会房价很低,三环也只卖大几千一平。但我一直在念书,虽然读书期间也出版了作品,还没有畅销到能买房的地步。而且父母在家乡都是普通人,并不能给予经济上更多支持。所以,我先错过了2004年之前的北京。
02.
硕士毕业后,我入职了当时一家图书行业的巨头,工作在上海。
初到上海那会,我在公司附近租房。中介公司口挂着的牌子上写着:xx新村(公司附近90年代的二手房):60㎡/两室一厅一卫/32万。那是十五年前了,我们有个同事在市中心离淮海路很近的地方买了一套房子,算下来也就一万块一平方。
工作一年后,我手上有了点存款。在单位旁边按揭一套普通的二手房,其实没什么压力,可我完全没有考虑要在上海买房的事。应该说从头到尾,我都对买房这件事,太不上心了。一是因为没有成家,二是因为没想好到底在哪个城市稳定下来。朋友说我:你们这些诗人啊,注定是要流浪的。
在上海工作了两年后,公司开始缩减业务。刚好北京一家如日中天的出版社高薪挖我,于是我又回到了北京。
那是2006年,北京朝阳区石佛营的高层公寓,不过8000块一个平方。我那会已经是拿年薪的人了,却还在租房子住。于是,错过2005年的上海之后,我又再次错过了2006年的北京。
2008年我出差到上海,跟之前同事约在当时的公司附近吃饭,路过中介处,xx新村的房龄老了四年,价格却翻了一倍。
03.
也在2008年,我从北京转战广州。那一年,广州的商品房均价还没超过10000块,我的年薪到了50万。
我们单位在越秀区黄花岗公园附近,我和同事一起租房住,三个男生租了个三室两厅。我住主卧,每个月要负担的房租也就一千多。刚到广州的时候,我压力很大,要组建新的团队,做内容的同时还要完成业绩指标,每天忙于工作。
2009年春天,我还跟同事去看了一个新楼盘,当时在售一期单价9300元一平,下半年卖二期的时候就12000元一平了。可是我没买,他买了,现在每平要卖5万多了。直到2012年离开广州前,我还在租房子住。那会我租在一个酒店式公寓里,每个月房租3000块。
兜兜转转了一圈,我又回到了北京,加入了创业大军。赔钱道路千万条,创业第一条。我200万的启动资金,两年不到就成功折腾光了,在圈里也没能砸出个大水花。那时候,我一度窘迫到连房租都要交不出。于是在赔光积蓄后,2014年我入职了一家文学网站。
北京的房价升了降了又升了,每一个低谷,都比上一个峰值还要高。
我也动过在北京买房的心思,但迅速的算了一下买房成本,觉得还房贷会降低生活质量。以现在买一套石佛营80年代的60㎡二手房为例,总价400万,最低首付120万,每个月还贷不到15000元。我只要用其中10000块去租房,都能住的挺好,还不用掏出120万首付。
北京的房子买起来难度有点大,老家的房子还是便宜的。2019年春节回家,我在城里给父母按揭了一套120平的商品房,方便他们养老,也方便我回家看望他们。
十五年里,踏空了北上广每一次上车机会的我,只能回家乡上了车。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