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有望》(长篇连载)七卷导语 ——石中元
《炊烟有望》第七卷导语——石中元
20世纪90年代,(蕙原县开始招商引资,然后是城市的扩张,工业文明的大发展,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工业智能化发展)大陆进入了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随之而来的是消费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潮。报载:我国自然村落正在以每天80个的速度消亡。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中国自然村总数由363万个锐减到271万个。随之而来的是袅袅炊烟日渐消失,数千年来的的淳朴善良的人性,自然美丽的律动即成“黄梁一梦”。为了留住一点儿乡愁,许多人在搬家前照全家福。村里忙着修村史,家人忙着写家谱。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归来的燕子又往哪里去栖身?......
过往的经历随风而去,已飞灰湮灭了!如果不写出来,薪火不能相传,文化不能相续,愧对祖宗啊!幸亏有小说的艺术形式,再现既往的历史、记录昔日的生活、抒写人间的百态......为了让后代能洞悉上代人的生活,徐树爱先生以“舍我其谁?”的铁肩担道义,用十年如一日的自我磨砺,完成了《炊烟有望》!
在这个“千帆过、万木春”的快速变化的世界,作者除了写作上的艰辛,还要面对亲朋的不理解,文学界一些人的讽刺与嘲笑,干的是赔本的买卖。正因为你是“徐白痴”啊,我这个“石呆子”才乐意为您鼓与呼!
有谁能比树爱兄本人更了解《炊烟有望》呢?或许作者本人才是自己作品的那个最内行的读者——也许导语导出歧义,只能让读者去分辨了。
写作(包括深度的阅读,包括对世界的独立思考),可以成为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我敬佩树爱兄是“时代的书写者”;巴尔扎克的那句“作家某种意义上就是时代的书记员”——这句话是对《炊烟有望》这部长篇最后的结语。
2019年2月22日星期五、石中元写于北京延庆淡泊湾书斋
著名环境保护作家石中元认为,生态文化是探讨人在推进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把握自己的思想、决策、行为和发展战略,使它们不要超过自然界所能承受的限度,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界给人类的制约性,不要超越这种制约性。当代社会缺损最严重的部分就是生态价值,当代世界的价值危机中,迫切需要的是生态价值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
石中元先生退休后,最近忙于一项文史抢救工程,他计划近一两个月采访五十余人,在掌握大量素材后,今年四、五月争取写出长写出五、六万字的纪实文学作品《我是白河人》。
附:六卷回音的回音
慧 敏 绘我心象,意到笔到。真好!
张立东 不可不读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几十年的缩影与人性的思索。
金德坤 徐老师写下这样的鸿篇巨制实在不易,也可歌可泣,是长期深入生活的宝贵心血结晶,给你点赞了!
孙德奎 读者的认可和鼓励是创作最大的动力!但在创作过程中,我兄尽量顺从自己内心的情感流动,不要太受外界影响。
刘廷喜 因近几天忙于搬迁,未能将《炊烟有望》最后几篇读完。非常遗憾!但我会找机会读完。因作者写书速度特快,以前仅是粗读了一遍,还希望能有机会再详细复读!
山清水秀 《炊烟有望》大有所望,早点出版,辛苦了您了,老师的聪明睿智令我敬佩。里面读者对老师发表的评论最恰当不过。我也感觉老师在写自传。
嗯!思想丰富,想象力极佳,不愧是画家兼文学家,还有歌唱得好,皆大全啊哈哈哈!真棒!
李 涛 徐老师作品《炊烟有望》提到的几千年农村结构及乡土礼节,邻里守望的文化真的会被金钱建设雨打风吹去吗?想到城市里的无情的麻木的,老死不相往来的钢筋混泥土,未免有一种失落。自然的发展和人为的设计,古朴的农村与后现代的别墅,无非是商业概念上的炒作。结构瓦解了是表面,深层问题是邻里守望精神可否保留继续,就是杜甫说的,再使民风淳。恐怕难矣
凭心而言,躁动的心使得看小说已经成为了奢侈品,有什么办法能让零碎的章节串联起来?有笔友评论该作品紧跟时代脉搏不仅要颂扬改革开放战绩,也不回避矛盾,关注民生并适时揭露、批判一些社会弊端。这才是一个负责任的、有良心的作家应具备的素质!
作者和街坊老嫂子们的近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