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事育人,班级管理的核心取向
班级管理不是一般的事务性管理,其本质是一种教育活动。因此,“成事育人”应该成为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认识起点和价值取向,这才能体现班主任的专业性和教育智慧。本期刊发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李伟关于班级管理的第二篇——
————————————————
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班主任本就承担了不小的教学压力,此外还要负责班级各项事务,所以有人说班主任是“烧火带看伢,一抹带十杂”。班主任做了这么多事,为什么还难以被当作专业人员对待?班主任和班级管理工作怎样才能从困境中走出来?
这要回到认识起点——班级不仅是一个管理性组织,其本质是一种教育性组织,班级管理不是一般的事务性管理,其本质是一种教育活动。班级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因素,班级生活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无法替代。那么,如何让班级管理回归教育活动的本性呢?这就需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将“成事育人”作为核心取向。
“成事”的第一层含义是指“完成一件事情”“解决一个问题”“达到一个要求”,第二层含义是指“成功完成一件事情”“成功解决一个问题”“成功达到一个要求”。“育人”的第一层含义是指学生的知、情、意、行得到发展,生命得到滋养,第二层含义是指不仅学生有所成长,教育者也得到了发展。提到“成事育人”,意味着我们要把“成事”“育人”的两个过程、两个目的、两种价值合二为一,既要想办法把事情做成、问题解决,也要使做事的人得到发展。
在班级管理中,“成事”“育人”之间不是简单对应的线性关系,而是复杂、关联的关系:
一是“成事—育人”的关系。这是班级管理中最理想的状态——师生既能解决班级发展中的问题,达到外在的标准和要求,又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内在的发展和成长。
二是“不成事—育人”的关系。这里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班主任带领学生主动准备、参与某活动,由于外界不可控的条件,虽然未达到预想目标,但师生在过程中获得了成长。另一种情况是班主任没有主动、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准备、参与某活动,未达到预想目标,但由于偶然因素学生自己获得了成长。
三是“成事—不育人”的关系。这是指班级管理中虽然各项事务达到了外在的标准或要求,但学生只是被动参与和承受,并没有获得成长。这种情况特别表现在班主任消极应付工作,没有开发班级管理育人价值,或者班主任过于重视功利性目标,使学生过于关注事情的外在意义,没有获得内在发展。
四是“不成事—不育人”的关系。这是班级管理最消极的状态,班主任既没有积极组织活动、营造氛围、达到要求,同时学生也没有获得内在的发展。
上述四种情况是极端化的临界关系状态,班级管理的实际情形可能处于四种临界状态构成的空间中的某一点,并更偏向其中一种状态。
可见,我们倡导的应该是“既能成事又能育人”的关系,即做同样的事情,不仅达到外在的标准和要求,又能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师生特别是学生实现内在发展和成长。实践中,班主任可以从价值、思维和实践三个维度来理解:
第一,“成事育人”是班级管理的核心价值取向。所谓核心价值就是“什么东西是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成事育人”的核心价值取向提示班主任要善于把班级管理中的一切事情、过程、资源、情绪、方法都转化到“成事育人”上来。
第二,“成事育人”是班级管理的核心思维取向。所谓核心思维取向即班主任要善于思考、琢磨、酝酿如何设计和开发班级管理中的大事小事,使学生既能“成事”又能“成人”。
第三,“成事育人”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实践取向。在现实中,班主任具备了班级管理“价值取向”“思维取向”,却不一定能将其完整落实到班级管理中,这表明班级管理不但是一个知、情的过程,更是一个行、意的过程;不但是一个思维、心态、价值的领域,也是一个操作、习惯、修习的过程。这就要求班主任除了加强理论学习外,还要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一种学习自觉。
只有班主任在价值取向、思维取向和操作取向上都能以适切的方式感受、体会“成事育人”的丰富含义和意义,“成事育人”核心取向才能真正在班级管理中确立起来。
(李伟,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兼任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发起人,著有《批判与重建:个体“生命自觉”与当代学校教育》《班主任工作的系统方法》,译有《有效教师素质手册》,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课题“工作坊:班主任专业发展新模式的个案研究”等项目。)
《中国教师报》2021年02月03日第11版
作者: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