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凯 | 秦俊印象

秦俊印象

文|刘凯

在《秦俊研究》新媒体的成立及秦俊作品研讨会的现场,我算真正意义上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了秦俊本人,一个活生生的标本。他就坐在新闻发布会的中间位置,我的斜对面,给我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久久铭刻在我心间。
正午时分,秦俊刚刚参加完一个郑重会议,又风尘仆仆地赶至发布会现场,看到一位不足五尺的老者,衔着疲惫不堪的眼神,再加上朴素无华的着装,不免使人联想到,他岂能是党政领导干部、著名历史小说家、国务院参事吗?俨然就是农村一老翁,低调奢华,内涵丰富。
入场时,秦俊被执事迎至中心位置,待站稳,深躹一躬,聊表歉意与感激。秦俊说:“被这么多文化界人推到这个位置上,我很惭愧,因为我何德何能,让这么多人恩宠。”看着先生脸上绷紧的弦,稍稍舒展开来,我知道他是太激动,太惊讶了,甚至说话几度出现了声音哽咽。
接着,秦俊说:“名位文学文化界的友人、乡贤,你们今天的举动,已经让我很内疚,竟然在我不知情的景况下,你们布置了如此庄重的场面,让我受宠若惊,非常感恩与会的所有人,谢谢大家。”这就是一位地地道道、毫无架子、非常平易近人的知名人物的执地有声的言辞,让在座的所有人,无不感动。
秦俊又说:“今天,让我非常值得欣慰的是,看到你们这些80、90,甚至00后一张张年轻的面孔,这是最让我开心的事。也许是我在'南阳作家群’待久了的缘故,'南阳作家群’是响誉海内外的中原文化繁荣的范畴与骄傲,但随着前辈们的一个个相继离开与年迈,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势,尤如当今的中国国情一般,成为老龄化社会,显现出了断层局面,好像有点'后继无人’之感,这才是我目前最最担心和牵挂的事。能够借我这个发布会的契机,应该是拿我自己来抛砖引玉,得知还有这么多年青的文学爱好者,我感觉兴旺这么多年的中原腹地上'南阳作家群’,后继是有望的,这是今天我开心的最大亮点,是你们年青人照亮了我们文学的前路,为南阳的文学文化界注入了新鲜血液与勃勃生机。”一个成功的作家,他就肩负着文学的担当,民族的情结,家国的情怀,这是有良知中国作家的民族担负,秦俊当之无愧。
秦俊坐定后,主持人让其发言,讲讲他的文学创作史。他从宏观到微观,他从大处到细处,他从长远到近况,他从昨天到今天,把整个南阳文学的前世今生,大致介绍了个遍。猛看,先生特斯文,很内秀,有点羞涩之感;一旦切入正题,深聊之后,却又侃侃而谈,出口成章,口若悬河。学识渊博,谈古论今,信口而来,拈手而去。好像他就是一本教科书,一套完整的历史教科书。
席间,他又介绍了新近创作的《大宋天子系列》,正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亚洲广播之声相继播出,收听率破几项之最,声色清润,音乐悠扬,使人聆听,爽情朗心,浸泽灵魂。可谓读书使人聪慧,读史使人明智,收益颇丰。
当主持人点到我们这些无名小将,抑或是马前小卒时,秦俊先是呆若木鸡、毫无表情的脸面上,立刻会露出一些喜色或笑颜,还会点几下他那聪明绝顶的头颅,以示会意。看着先生那写满故事的眼神,僵硬的、爬满眼角沟壑的脸庞,我会想起,前不久,在南阳的某个媒体上介绍,先生凌晨两点还在史志办公室的桌子上,奋笔疾书,勤耕不辍。
回头来看看,秦俊已经创作出版了历史巨著,21本,近千万字,原来就是这么挑灯夜战,废寝忘食,挤抽时间写出来的,每天不间段2000一一3000字的成品作,不知坚持不懈了多少年,从来没有懈怠过。再想想我们现在的人,干个什么事,总是说,这没长时间,那没整时间,藉口、理由与条件一大堆,说到底还是无心去做,真用心想干,时间都会有的。鲁迅先生讲过,时间如海绵中的水,都是一滴一滴挤出来的。只要去挤,就会有的,先生就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写出那么多历史大作的。
秦俊给人最深的印象,没有高大的背影,没有宽阔的肩膀,没有高挑硬朗的身子。却是老实巴交、实实在在、举步蹒跚的农人形象,非常和蔼可亲,犹如邻家大叔、邻家大哥模样。当有记者问到此,他不加思索,随口便答,我本就是农民的儿子,农村出来的,何在父老乡亲面前假装清高和高调炫耀,那不是我本人,更不是秦俊的为人。
秦俊的写作,仍然是离不开纸和笔,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了普遍的配置。但先生说:“纸和笔已经成了我的老朋友,好伙伴,有感情了,我们已经融为一体,一时半会儿,真是分不开了,毕竟互相陪伴了大半生,估计这一生就她们了。看似高科技的东西,信息量又大,却感到力不从心,有格格不入之感,对着屏幕看得长了点儿,两眼就昏花,看不清东西,甚至头晕目眩的,像打车轮一样,不习惯哟!”
会议行将结束,我们将要离开的时候,经文友介绍推荐,先生握住了我的手,瞬间,一股暖流涌遍全身,体内热血沸腾,即刻浑身有点儿像打了鸡血一样激灵灵的。那不是一双布满老茧的陈秉正的手,那也不是一双林黛玉香秀酥玉的手,那是一位老者的手,那是一位长辈的手,那是一位记录时代历史的手,那是一双轻俏小巧、却握笔久了有点生硬的手。
终于,看到了先生脸上那一抹淡谈的微笑,几个小时下来,第一次有这种更亲切更亲近的感觉,在我的意识中,这也许就是先生理解的对“后继有人”最深切的感受和最欣慰的希冀。
与友人驱车已驶出市区好久,手心里还有先生的暖流存在。与先生一面之交,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实在,让我记忆犹新,难能忘怀。
-End--
图|网络

作者简介:刘凯,笔名文青。80后,邓州市作协会员,爱好广泛,现为自由职业。从幼至今,一直有着文学梦想,笔耕不辍并小有成就,作品散见新闻报刊,微平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