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定杰 | 一渠深情
一渠深情
文|高定杰
在邓州城西三十五公里处,有一个昔日默默无闻、如今却因一座南水北调中线渠首而声名远播的小小村庄,这就是陶岔。
提起陶岔,邓州人的感情是炽热而真挚的,有依依深情,有恋恋不舍,有殷殷期盼……因为,在这个被称为渠首的热土之上,邓州人树起了一座丰碑,展现了忠诚与担当,挥洒了汗水与鲜血,献出了青春与生命!
让我们将时光上溯至半个世纪前。当年,面对华北干旱缺水的现状,一代伟人毛泽东以他那诗人的浪漫和政治家的胆略提出设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借一点来也是可以的”,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气魄,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建设热情。为了领袖的设想,为了南水北调的伟大目标,1969年1月26日,几万邓州人民聚集陶岔,拉开了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前期工程的序幕。在这项工程中,邓州人民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敢于牺牲,为国分忧”的渠首精神,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顽强作风,完全依靠自力更生,在当时缺乏大型机械设备的情况下,用几近原始的作业方式,历时八年,建成了长达4.4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引水渠、渠首以及配套附属设施,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全线开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八年的奋斗史,写满了邓州人民对敬爱领袖的挚爱和对伟大祖国的深情。
当时七八岁的我曾随父辈去过陶岔工地,亲历过渠首工程的宏大,现在留在记忆里的影像只剩下了两个片段:一是艰苦,住窝棚地铺,吃杂面窝头,干超强体力活;二是壮观,整个工地彩旗飘扬,人声鼎沸,渠道两岸,拖拉机改装的爬坡机轰鸣,渠底,人如蚁群,坡上,架子车挂在牵引绳上如藤蔓结瓜,飞车下坡带起一路尘烟,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这碎片化的记忆时常令我感动,而真实的档案数据更让我震撼。资料表明,这期间,邓州常年保持两万名以上的青壮年劳力在工程一线,几乎所有青壮年男子都曾几次轮换参与工程建设;这期间,邓州共有141名优秀儿女在工程中牺牲、2280多人因公伤残;这期间,共用断钢丝绳700余吨,开挖的6700万立方米土石方如堆砌成高宽各一米可绕地球赤道一圈半;这期间,为了补偿库区失去的土地,邓州将包括渠首在内的两个乡共290.5平方公里的属地划归邻县;这期间及此后的一段时间内,邓州共挤出良田数万亩,安置库区移民6万余人,成为全国最大的移民安置县;为确保一渠清水北上,邓州拒绝诸多投资项目,关停大批工矿企业和养殖基地,以牺牲经济效益换取碧水蓝天。这种奉献与牺牲,展现了邓州人民顾全大局、先忧后乐的博大情怀。
时至今日,每当忆起当年的峥嵘岁月,每当说起曾流血流汗的陶岔,许多已垂垂老矣的工程参与者还是热泪盈眶,心潮难平,这是怎样一种刻骨铭心的情感啊!怎能忘,当年的建设大军,给闭塞落后的山村带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为今天的美丽陶岔建设提供了原生动力,邓州人民对陶岔寄托了无限的情思。曾为邓州市治下的陶岔,虽划给了邻县,但就像失散多年的的孩子忘不了亲娘,陶岔人民始终心系邓州,内心归属和日常口语仍以邓州自居,平时进城办事购物也仍以邓州为首选,多年以前,也只有邓州有发往陶岔的班车,成为陶岔联系外部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更好地维系着陶岔与邓州的亲情。这是割不断的亲情!鉴于此,当年陶岔工程的资深技术员、曾任邓州市副市长的欧阳彬同志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有过这样的呼吁:“陶岔何时归邓地”,这不仅道出了邓州人的期盼,也是陶岔人民的心声!
如今,一渠清水蜿蜒北上,圆了京津及沿途城市多年的盼水梦。业已竟,梦已圆,渠首邓州与首都北京一渠相连,渠首人民用无私的奉献为北京送去了纯天然无污染的丹江水,北京人民饮水思源,每年都有许多团体和个人到渠首敬谒拜水。更可喜可贵的是,北京市西城区与邓州市因水结缘,结成了友好区市,北京用真诚和热情为邓州送来了项目和技术,共谋发展,成为佳话。
邓州人民的奉献,国家没有忘记,南水北调中线每年为邓州提供6亿立方米的水资源,为工农业生产和百姓日常饮水提供了可靠地保证。这是国家对邓州的一份深情,这是母亲对儿女的无私爱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永不干涸的源头活水,灌满了一渠深情厚意,带着渠首邓州对祖国的热爱、对首都的真情、对沿渠各地人民的友谊,将流淌到永远,永远……
(注:该文在邓州市“献礼新中国·共享新生活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End--
图|网络
作者简介:高定杰,网名端立易水。幼时常作文学梦,及至成年,工作家庭琐事缠身,加之心有惰意,平时充电不足,笔力不逮,因而在文学路上只能看人疾走,自己则踟蹰前行。然始终文学初心依旧,咬文嚼字习惯未改,每有灵感显现,必捕捉在案,偶有拙作,不揣浅陋,呈与亲朋同好,以博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