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月:在说与不说之间
冬歌文苑
在说与不说之间
走出校门前,我是一个不喜欢抛头露面,有些胆怯和羞涩的人。参加工作后,因为经常组织活动,与各色人等打交道,竟渐渐练出了一副“伶牙俐齿”,无论大庭广众之下,还是朋友聚会,常常滔滔不绝,像个话唠。
我将“有话直说”视为美德,有什么想法、观点,包括对一些人和事的看法,我几乎都会毫不掩饰地表露出来。先生在场时,他偶尔会悄悄地蹬我的脚或者拧我的胳膊,示意我“闭嘴”。我感到十分委屈,我说的都是真话、大实话,难道也有错么?先生说,人心隔肚皮,当你不了解对方时,还是少说为好。你以为自己诚实、直率,爱憎分明,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你这样将自己变成“透明人”,倘若人家设个陷阱,你就一头栽进去了。
其实,我并不是一个善于表达自己思想和观点的人,平常说话更没有一点儿煽动性。只不过,有时怕朋友聚会冷场,找些话来活跃一下气氛。在谈到了某些人和事时,我觉得应该诚实地表达立场和观点。当然,对自己热爱的朋友,难免掺杂个人情感,多一些溢美之辞;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也同样无法掩饰自己的好恶。即便如此,先生仍然认为我的话“太多”。他经常告诫我,沉默是金,话多无益。
我对先生的话很不以为然:我坦坦荡荡,一览无余,说话也能惹祸?
但很快我就尝到了“口无遮拦”的后果。我在某个场合说过的话,辗转回到我耳朵里时,已经完全变了样,好像我成了一个搬弄是非之人。工作中的一些事,也让我突然醒悟,竟然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陷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先生趁机对我又是好一番谆谆善诱:“说话是一门技巧,要分场合,看对象。所谓言多必失、祸从口出,这是古人给我们总结的金玉良言。在外,一定要谨言慎行。”为了让我牢记在外少说话,他还给我取了不少绰号,诸如“话唠”“闷墩儿”“赞花儿”之类,只要能够套到我身上、能够刺激我“闭嘴”的,他都尽其所能变着花样儿叫我,让我哭笑不得。
静下来反省,先生的话也不无道理。我自以为一片真心好意说的那些话,有时起到的反作用是我自己压根儿没法预料的。我决心听从先生的“教诲”,少说话,多倾听。可实施起来,却发现,这比当初我为了让自己变得“能说会道”要难得多。很多时候,我几乎要“脱口而出”,想起先生的“教诲”,又活生生地咽了回去。这种感受,就像被圈在笼子里,野性和自由被一点点磨掉。
从小到大,我都依仗着父母、哥哥们的疼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自由散漫惯了。按先生的说法,我活得“很自我”,很少从别人的角度去深思熟虑。在家里,不会成为麻烦。在朋友圈里,也不会惹出什么祸事。但进入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这就成了问题。
我知道,先生要我少说话,是出于爱护我。但当我克制自己少说话时,却发现少说或不说,确实有诸多好处。闭紧了嘴,耳朵和眼睛就更敏锐了。你会更专注地去听每一个人讲话,去认真观察每一个人的表情,于是,过去未曾注意到的细节就会进入视野,分析和思考就会更深入,对人性的复杂就会理解得更透彻。在聚会中,如果不说话,很容易被人撂在一边。虽然有种边缘人的感觉,但却可以像局外人一样去倾听、观察和思考。这是一件有趣的事,就像阅读一本书,你不知道下一步会出现什么样的惊喜。
过去,我读小说总是专注于故事情节的发展,关心人物的命运,很少去细究人性。很小时,我就开始读《红楼梦》,但几乎没有读完过。有一天,我又重新读《红楼梦》,发现过去竟然忽略掉了太多不该忽略的细节。譬如,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贾雨村上任应天府,审理第一件案子,原葫芦庙的沙弥、现在的门子给他提了醒、出了主意,使贾雨村没“犯大错”。按我的常识,贾雨村遇到这样贴心贴意的“故知”,应该提携才合情合理。但贾雨村“又恐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的事来,因此心中大不乐业,后来到底寻了个不是,远远的充发了他才罢”。几十个字,看得我惊心动魄。而书中这样的细节数不胜数,让人一遍遍寻味,慨叹人性的复杂。这些,都是我“话唠”时期从来看不懂也读不透的。
从强制自己闭嘴,到自觉少言寡语,我发觉眼前世界不是狭小了,而是更开阔、更丰富了。我本来就不是擅长口头表达的人,相较而言,用文字来表达,我更能将一些事物表述得更准确,更有趣。我甚至在读四川大学时就写过一部长篇小说。多年来,我一直没有勇气再次涉猎。写散文、散文诗,我可以“信手拈来”,而对写长篇小说,始终没有底气。先生说我过的是一种“悬浮”的生活,每天与文字打交道,社会交往十分有限,许多知识、经验,都是来自于书本。直到我开始参悟“沉默是金”四字要义后,才算真正打开了一道探察复杂人性的大门。虽然与好朋友在一起时,我仍然会“口无遮拦”,但我知道,我已不是“话唠”时期那个我了。
学会了闭嘴,憋下的话太多,或许,写个长篇小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插图/章汉亭
简介
宓月,女,浙江绍兴人,现居四川成都。毕业于四川大学新闻系,现为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散文诗世界》杂志主编、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著有散文诗集《夜雨潇潇》《人在他乡》《明天的背后》、长篇小说《一江春水》、诗集《早春二月》、人物评传《大学之魂——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等。作品多次入选各种年度选本、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和中考阅读理解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