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课堂:《曹风•鳲鸠》解析 / 薛红诵读(第1359期)

天语说:

《毛诗序》云:“《鳲鸠》,刺不一也。在位无君子,用心之不一也。”

朱熹《诗集传》则云:“诗人美君子之用心平均专一。”方玉润《诗经原始》对于上二说基本同意朱熹说,而亦不废《诗序》说之一端,取调和态势。方氏云:“诗中纯美无刺意”。

《诗集传》谓:“(布谷鸟)饲子朝从上下,暮从下上。”

解析:闻天语

诵读:薛    红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在《诗经》的海洋中徜徉,在氤氲的千年的书香里,走进那个遥远的年代,品味千年前人们的情感。

《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鳲鸠氏,司空也。”杜预注:“鳲鸠平均,故为司空,平水土。”【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说“故在上位之善人君子,亦当执其公义齐一,尽心养民,如有物之结而不解也。”

《史记·管蔡世家》:曹叔振铎者,周武王弟也。

当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打败了殷纣,于公元前1046建立周,定都镐京。开始了分封制。他封自己的六弟叔振铎在曹,也就是曹国的开国君主。”爵位为伯爵,建都陶丘(今天的山东菏泽市)。西周时,曹是一方大国,与鲁国共守王朝东土,起过重要作用。

曹叔振铎由于亲眼目睹了商朝的灭亡,所以他就任封国后,身体力行,亲自带领百姓耕地,种田。他手持锄头,肩挑竹篮,嘴里哼着小曲,身穿农服高高兴兴和百姓一起劳作,中午休息时,他和百姓一起吃午饭,有说有笑,振铎还给百姓讲商朝灭亡的故事。

有一次,他去田间巡视,看见百姓的饮食很简单,衣着也很破旧,难过得留下了泪。于是他决定减轻百姓的赋税,而且还看望孤寡老人,给弱势群体给予照顾,不能定时的给他们送吃的,穿的。他还给人们讲周礼,并亲自演示周礼,还要求官员们实行节俭。几年后,曹国变得人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曹国人民都很敬重振铎。后人称赞“铎教民有法,实开疆之圣也。”

曹国在振铎的治理下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国变成了一个富裕的强大的诸侯国。振铎去世后,曹国上下都很难过,大家都排长队一路相送他的灵柩,百姓们的哭声震天动地。人们为了怀念他,在仿山修建了庙,据记载,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曹国人都来仿山庙祈祷来纪念曹叔振铎。《曹风·鳲鸠》这首诗歌就是曹国的人民为了纪念曹伯而写下的。

曹国后来的几代国君都不怎么样,直到伯阳当国君第三年的时候,曹国有人做了一个梦,梦见很多人站在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商量要灭掉曹国。这时候振铎出现了,他劝这些人先等一等,等一个叫公孙强的人出现,大家给了振铎的面子之后就离去了。

这个做梦的人醒来以后就告诉自己的儿子,等我死后,要是曹国出现一个叫公孙强的人掌权,你就要带着家族的人离开这里,免得遭受灭国之祸。又过了三年,因为伯阳喜欢打猎,一个叫公孙强的乡下人猎到了一只白色大雁,就把大雁献给了伯阳。伯阳在和他切磋打猎经验的时候,公孙强顺便就把自己对于治国的看法和国君进行了交流。伯阳发现这公孙强是个人才啊,就任命他为司城官,让他参与处理国家事务。

那个做梦人的儿子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就带着家小离开了曹国。要说这公孙强还真不是一般人,别的不说,但说他的胆量就足够的大。有了几年的从政经历后,他向伯阳提出了一个建议,曹国要向齐桓公、晋文公一样称霸天下。那伯阳居然还被他给说服了,他就开始听从公孙强的意见,为成为新一代霸主做准备。因为曹国后来的国君都没有什么本事导致国家越来越弱小,总是依附在一个大国的后面,当时他们的后台是晋国。经过一番仔细的考量和周密的计划,伯阳决定,要想称霸就要先独立,所以他就先主动向晋国表示,以后我能照顾好自己,保护费我也不交了。完成了第一步之后,伯阳感觉自己的腰板确实硬了起来,他就开始了第二步行动,发兵攻打宋国。梦想和现实还是有差距的,虽然宋国不是个什么大国,可对付曹国确是绰绰有余,没过几个照面就把曹军打败了。之后宋国又派兵攻打曹国,那个时候晋国也懒得理曹国了,结果伯阳和公孙强都被抓到宋国杀掉了,曹国彻底被宋国吃掉,从此消失在华夏大地之上。

原文: 

曹风·鳲鸠

鳲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鳲鸠在桑,其子在梅。

淑人君子,其带伊丝。

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鸤鸠在桑,其子在棘。

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鳲鸠在桑,其子在榛。

淑人君子,正是国人,

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注释

⑴鳲鸠:布谷鸟。亦作尸鸠。一种常见的鸟,上体灰褐色,下体白色而具暗色横斑,其显著特点是双音节叫声,并把卵产于别的鸟巢中为它孵化。鳲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⑵淑人:品行良善的人。
⑶仪:仪容、仪态。
⑷结:坚定。心如结:比喻用心专一。朱熹《诗集传》:“如物之固结而不散也。”
⑸伊:是。丝:白色丝线。
⑹弁(biàn):皮帽。骐(qí):青黑色有如棋盘格子纹的马。“骐”通“琪”一说古代皮帽上的玉制饰品。
⑺棘:酸枣树。
⑻忒(tè):毛诗译为:差错。
⑼正:匡正,法则。闻一多《风诗类钞》:“正,法也,则也。正是四国,为此四国之法则。”
⑽榛(zhēn):丛生的树,树丛。
⑾胡:为什么。怎么能。朱熹《诗集传》:“胡不万年,愿其寿考之辞也。”

译文

布谷鸟在桑树上筑巢,

它养育了许多只小鸟。

品性善良的好君子,

仪容端庄始终如一。

仪容端庄始终如一,

内心的坚定是一致的。

布谷鸟在桑树上筑巢,

它的幼鸟在梅枝间嬉戏。

品性善良的好君子,

他的腰带是用白丝线织成的。

他的腰带是用白丝线织成的,

皮帽上镶着玉制的饰品。

布谷鸟在桑树上筑巢,

它的幼鸟在枣枝间嬉戏。

品性善良的好君子,

言行端庄人无差错。

言行端庄从无差错,

是周边各个国家的好榜样。

布谷鸟在桑树上筑巢,

它的幼鸟在榛树枝间嬉戏。

品性善良的好君子,

是国人敬仰的好榜样。

是国人敬仰的好榜样,

怎么能不祝他万寿无疆。

天语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君子品行如一的诗。全诗四章,每章六句。重章叠句,只是换了个别字而已。以布谷鸟起兴,来赞扬一位真正的君子他外表的仪态与内心的坚定是一致的。能够做到言行一致。诗歌中反复的歌咏赞颂,可见国人是多么的爱戴他。
首章以布谷鸟养育自己的幼鸟起兴,赞扬它喂养众多小鸟,无偏无私,平均如一。“鳲鸠在桑,其子七兮。”《诗集传》说:“布谷鸟饲子早上从上向下喂,晚上从下向上喂,对每只小幼鸟都是一视同仁的。”诗人用鳲鸠来引出真正想要赞美的人。我们看下一句:“淑人君子,其仪一兮。”美好的君子他的人怎么样呢?他的仪表内心是一致的。由表及里再一次赞扬君子。“其仪一兮,心如结兮。”那么真正的君子是什么样子呢?是言行一致,外表的仪态与内心的坚定是一致的。一个君子,是有信仰的人,他的内心就是坚定的。
二章诗人继续以鳲鸠起兴“鳲鸠在桑,其子在梅。”布谷鸟在桑树上筑巢,它的幼鸟在梅枝间嬉戏。“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他的腰带是用白丝线织成的。“其带伊丝,其弁伊骐。”他的腰带是用白丝线织成的,皮帽上镶着玉制的饰品。后两句诗人一直在说君子的外在着装非常的精美,以他的仪表是多少的漂亮。以玉来比喻君子的内在的品德是多么的贤良而高尚。
三章诗人继续以鳲鸠起兴“鸤鸠在桑,其子在棘。”布谷鸟在桑树上筑巢,它的幼鸟在枣枝间嬉戏。“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忒(tè):毛诗译为:差错。品性善良的好君子,仪容端庄人无差错。“其仪不忒,正是四国。”仪容端庄从无差错,是周边各个国家的榜样。一个国君如果够始终做到坚持公义,不偏私、公正公平公义,才能令人天下人信服,成为周边的各个诸侯国的领袖。做为一位国君以德服人,以仁义而名传天下。才能使周边诸侯国的信服。心甘情愿的臣服。也许这是诗人心中所向往的国君的形象吧。
四章诗人继续以鳲鸠起兴“鳲鸠在桑,其子在榛。”布谷鸟在桑树上筑巢,它的幼鸟在榛树枝间嬉戏。“淑人君子,正是国人,”品性善良的好君子,是国人敬仰的好榜样。“正是国人。胡不万年?”是国人敬仰的好榜样,怎么能不祝他万寿无疆。作为一位国君,一个国家的统治者、管理者,如果能够做到言行一致,处事公正不阿,用心治理国家,善待百姓,那举国上下的百姓也会对他忠心不二,形成一股不溃散的凝聚力。诗歌中反复的歌咏赞颂,将这位君子的形象描绘得如此高大,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能够承担得起如此高尚形象的那必然是这个国家的开国君主曹叔振铎了,纵观曹国以后的各个君主,从好奇害死猫的曹共公因对重耳的身体产生了兴趣,他偷看晋文公重耳的肋骨,引起重耳的报复,最后被俘。等到曹国国君传到曹悼公的时候,曹悼公去宋国朝拜当时的宋景公,就被宋国给抓了起来。这回宋国可没有晋国那么仁义了,曹悼公就一直在宋国吃牢饭,一直吃到了死。又经过几代传递之后,他们一个叫伯阳的后代当上了国君。不自量力的想灭掉宋国,却没有想到被宋国消灭了。曹国除了开国之君曹叔振铎外没有特别出色、贤明的国君。所以这首曹风诗歌中赞颂的君子很有可能就是曹国的开国国君曹叔振铎。如果每个国君都能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那么对于百姓来说又怎么不祝愿他万寿无疆呢!

天语小诗:

为《曹风·鳲鸠》而作

/闻天语
你就是那座丰碑
高高的挺立在
历史的山巅
多少年来
总想唱一首歌
道出我的心声
赞美你的贤明
太阳一样的辉煌
高山一样的巍昂
你的目光温暖了
国人的心房
抵挡了
风雪的寒凉
仰望你的光芒
我的热血
如此沸腾膨胀
衷心的祝愿

你永远的万寿无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