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的博弈:谁葬送了北宋的江山
公元1120年,北宋王朝迎来了关键利好。这一年,宋徽宗38岁,大宋的国运,似乎有蒸蒸日上之势。
先前,宋朝一直处于北方辽国的压制之下,尽管双方早在百多年前就签订了“檀渊之盟”,北宋以金钱换和平的方式,换来了长期的繁荣与稳定。
但在一些士大夫心中,这也许不算了不起的成就。在他们看来,“檀渊之盟”本质上是一纸丧权辱国的条约,用金钱购买和平,是大宋的耻辱。何况辽人所占领的,本就是汉人的土地。
然而,由于北宋在军事上打不过辽国,只能“忍辱负重”,眼看着大好河山被异族霸占。现如今,一个天赐的良机送上门来。
机会来自东北的女真人,这是个生猛的蛮族,曾经不可一世的辽国,在他们面前已经老态龙钟,甚至不堪一击。对于北宋而言,女真人还很陌生,却可以利用他们,共同对付自己的老冤家。
于是在1120年,双方谈了一笔交易,共同进攻辽国,史称“海上之盟”。事成之后,宋朝定期向女真人缴纳岁币,自己则占领北方的故土。
这是笔划算的买卖,一切看起来如此顺利。而此时距离北宋的灭亡时间,只剩下短短七年。
1/6 宋辽金大博弈
北宋之亡,至今让人感慨。别的王朝覆灭,通常由“慢性病”所引起,伴随着朝政瘫痪、腐败蔓延、奸臣当道,流民遍野等“并发症”。这既是一系列问题积重难返,也是封建王朝的周期性使然。
但北宋的情况有点不一样,亡国之前,北宋并无明显的衰败迹象,尽管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体运转良好。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文化璀璨,宋徽宗尽管有些不靠谱,但也勉强维持了一个太平盛世。
宋徽宗画像
北宋还是公认的属于士大夫的黄金时代,皇帝尊重读书人,君臣关系好于历史上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即便到后期党争不断,也没到朝纲紊乱,政治失控的地步。
再说说北宋与辽国的关系。享受了百年和平,让宋辽两国早已成为一对好邻居。大家和和气气,礼尚往来,北宋皇帝去世后,辽国举国哀悼。后宫的妃子们还会哭成一团,好像死了自家的皇上一样。
此时的辽国早就失去吞并天下的野心,皇帝耶律延禧是个纨绔子弟,胸无大志,荒淫无度,朝政由奸臣把持,和他比起来,宋徽宗算得上明君了。
无论如何,北宋还远远没有抵达王朝灭亡的周期性拐点,它与辽国之间,也处于均衡的态势,如果不发生意外,还可以活很长一段时间。
可就在此时,一个未知的变量出现了。东北的女真人崛起于白山黑水,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迅速扩张。
和北宋与辽国相比,女真族野蛮落后,在建立所谓的“金国”以前,女真族还是介于游牧和狩猎之间的部落社会,连农耕文明都算不上。即便给自己封了皇帝的名号,和中原的皇帝也有着本质区别。
金国的皇帝更像是部落盟主,对那种上尊下卑,等级分明的君臣关系还无法适应。这个年轻的国家看上去很松散,让人总觉得有些不靠谱。然而,它的体内流淌着青春的热血,当这股热血沸腾之时,足以产生撼天动地的力量。
在北宋与辽国面前,金国又穷又弱,但它拥有对手最缺乏的东西——一位勇猛上进的统治者:完颜阿骨打。
如果北宋和辽国像是养尊处优,得过且过的中老年,阿骨打的金国则像个刚刚踏入社会的小青年,胆子大,想法多,做事不计后果。
完颜阿骨打纪念像
面对这个愣头青,辽国起初根本没放在眼里,眼看着对方横冲直撞,也只想教训几下就完事。但阿骨打不甘心做个蛮族首领,他要辽国的江山,于是不停地攻城拔寨,转眼间,辽国就快撑不住了。
当时的辽国仿照中原王朝,已经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从官制到选拔有样学样。和金国相比,辽国的政治模式要成熟得多。然而,这种成熟还不足以催生强大的动员能力,和北宋相比,辽国的治理水平还差了一个档次。
更遗憾的是,辽军战斗力的衰退速度,要远大于辽国政治经济的成长速度。因此,在应对不按常理出牌的金国时,辽国的政治体制非但没能发挥出威力,反而将自身的僵化展露无遗。
短短几年,辽国就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隔岸观火的北宋,则打起了自己的如意算盘。
2/6 选错对手
在北宋看来,这个让人畏惧的对手,而今已奄奄一息。不过,北宋未必真的想把辽国灭掉,它的目标,是北方的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位于今天的北京、山西北部以及河北北部,因为背靠燕山而得名。在过去,燕山以北,是游牧民族的传统势力范围。这里也是中原王朝防备北族入侵的重要屏障。
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为取得辽国的军事援助,把燕云十六州出卖给辽国。北宋建立后不久,宋太祖,宋太宗都试图夺回燕云十六州,但均以失败告终。
燕云十六州位置
从此往后,夺回燕云之地,成了北宋历代皇帝的夙愿。但随着辽国在北方站稳脚跟,这个希望却越来越渺茫。
但随着女真人的崛起,这个沉睡多日的梦想,再次被唤醒了。连玩物丧志的宋徽宗,此时也打起了精神,关注着北方的战况。
从战略的角度,收复燕云十六州并没有错。因为这里的军事价值实在太重要了,唯有获得燕云十六州,中原王朝才享有彻底的安全。也正因为失去了这道屏障,辽国始终对北宋构成潜在的威胁,即便双方已经和平相处多年,但只要辽国发动进攻,北宋几乎无险可守,首都汴梁很快就会被敌军包围。
眼下对北宋而言,的确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然而,最明智的策略,应当是北宋出兵援辽抗金,并以此为条件,让辽国归还燕云之地。
可北宋却选择了另一套方案,与金国结盟,宋军北上进攻燕云十六州,金国则负责从关外打击辽国,双方一起把辽国干掉。于是就有了开头提到的“海上之盟”。
为什么要选择金国?可能的原因是,北宋认为金国很能打,有对方的帮助,自己打辽国可以省力许多。另外,金国对自己尚无领土上的野心,可以暂时当朋友看待。
然而,无论以上方案的哪个选项,都需满足一个重要的前提——宋军能打。
身为盟友,你和对方就是平等的,这便意味着你得够格,至少不能拖别人的后腿吧。但事实证明,北宋根本没资格做金国的盟友。
当金军在前方势如破竹,宋军这一边却被辽国打得满地找牙。北宋原以为辽国尸居余气,谁料死到临头还如此强悍。其实,并非辽军不可战胜,而是北宋自己太无能。
可对于北宋而言,最可怕的还不是失败本身,而是让他的盟友看到了自己的失败。金国终于发现,宋朝不过是一头披着狼皮的羊。
这是北宋所犯的第一个致命错误:高估自己,低估对手。
强者可以一时糊涂,可一旦回过神来,他就会变得更加聪明、更加狡猾,也更为警醒。攻辽之战,除了让金国知道北宋的无能,更发现了燕云十六州的战略价值。
先前,女真人一直活跃在东北地区,对于华北的地缘政治环境缺乏了解。如今,在北宋的求助下,他们帮忙打下了燕云十六州。他们很快就察觉,只要占领这里,就等于把刀架在北宋的脖子上,只要愿意,这把刀随时随地就能往下砍。
不过,金国还是信守诺言,将幽州和其他六个州交给了北宋,虽然打了折扣,宋徽宗还是实现了历代先皇梦寐以求的理想。
至此为止,北宋还以为自己捡了个大便宜。但接下来,它将独自面对这个比辽国可怕千倍的敌人。
3/6 接受投降
从发现北宋军队无能的第一天起,海上之盟就成了一张废纸。
之前说过,国际关系中,有效的联盟必须建立在对等的基础上。尤其在信奉丛林法则的古代社会,能否赢得对方尊重,完全凭实力。
既然实力已经不对等,金国就开始寻找借口,从北宋那里大捞一笔。
而北宋马上就犯了第二个致命错误:算计对手,贪图小利。
辽国有一位名叫张觉的将领,他决定投降北宋。张觉是汉人,早年中进士。金国攻打辽国时,张觉把自己驻守的平州献给了金国。
辽国被攻陷后,宋金双方接收了不少辽军将领,宋朝这边,除了张觉以外,比较有名的还有郭药师,他的军队勇猛善战,先是为辽国效力,后来也投降了北宋,在宋朝军中,郭药师的部队很能打。
对北宋而言,张觉的投降还有个重要价值,他不仅带来了军队,还承诺把平州献给朝廷。
平州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东部,了解了这个地理位置,你就明白为何北宋要急着接受张觉的投降了。一旦占领了平州,北宋就能牵制金国,甚至北上进入辽东地区。当然,鉴于宋军在征伐辽国时的糟糕表现,这也许只是宋徽宗的一厢情愿罢了。
但金国绝不傻,他们原本就在为南侵的借口而烦恼。更何况,张觉有异心,金国早已察觉。眼看着机会被人送到家门口,他们高兴还来不及呢。
为了向北宋表忠心,张觉和金国军队打了几仗,双方各有胜负。然而,随着金国大兵压境,张觉自知不是对手,于是退守到北宋控制的燕京。
摆在北宋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接纳张觉,要么交出张觉。如果选择前者,就意味着不得不与金国干一仗,选择后者,便能暂时让金国退兵。
事后来看,北宋交出张觉更明智,既向金国表达了自己谨守和平的诚意,也避免了军事冲突,不给金人落下进攻的话柄。
当然,接纳张觉也不是没有好处,这无疑向北地的将领传递了一个信号,凡向我大宋投降者,我们一概接受,只要你来,我们就把你当自己人。
可惜,北宋做出了最糟糕的选择,他们先是欺骗金国,把一个长相酷似张觉的人头献给对方。被金国识破后,又把张觉给杀了。
这种做法不仅得罪了金国,也动摇了军心。金国即便获得了张觉的人头,也觉得宋朝靠不住,若不借机狠狠教训一下,对方恐怕还会故伎重演。
而对于投降宋朝的将领而言,张觉的下场,则让他们失去了安全感,宋朝就是这样对待自己人,以后还有谁敢为之拼命?
金国的怒火已被点燃,他们像一群森林里的饿狼,朝着遍地羊羔的南方杀了过来。
4/6 第一次围城
公元1126年正月,金兵大举南下,包围了北宋都城开封。宋徽宗眼看闯了大祸,赶紧走人,将皇位让给儿子赵桓,即后来的宋钦宗。
北宋举国震动,仅仅半年以前,宋人还沉浸在收复燕云之地的喜悦中,可转眼之间,他们离亡国只剩一步之遥。
宋钦宗画像
金兵的进攻路线,充分展现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他们选择兵分两路,长驱直入。这是非常冒险的,古往今来,孤军深入的结果可想而知。一旦被敌人切断补给线,自己就成了瓮中之鳖。
为什么金兵敢这么做呢?原因很简单,他们不打算占领城池,只想教训一下宋人,顺便捞一票再走。
而且,金国还有个重大软肋,他们的补给全靠就地抢劫,在陌生的土地上,这无疑会激起强烈的民愤。
如果北宋能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并及时召唤勤王部队前来支援,击退金国并非没有可能。事实上,以李纲为首的大臣也是这么想的。
可惜,北宋犯了第三个致命错误。和第一次不同,这一回,他们低估了自己,却高估了对手。
接过烫山芋的宋钦宗已经吓破了胆,尽管在李纲的坚持下,他决定留在开封以支持御敌,但内心深处,他只巴望着金军快点退兵。
实际上,久攻不下的金兵已成强弩之末,他们不断遭到勤王部队的袭扰,在局部战斗中还吃了不小的败仗。为了支付士兵的军饷,他们不惜挖开宋朝嫔妃的墓室,将里面的财宝洗劫一空。
此举触犯了大宋的底线,军民同仇敌忾,发誓让敌人有来无回。
然而,软弱的宋钦宗只想求和。金兵对他而言,已经成了丧门星。面对金国的威吓,他干脆推卸责任,把金兵的受挫统统归咎于李纲的指使。
眼看有这样的领导,金国更不把宋朝放在眼里了,原本他们都快撑不下去了,现在,他们决定临走前来个狮子大开口。
他们先是开出条件,要求北宋补偿金国黄金五百万两,白银五千万两。其实这笔数字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北宋在短时间内,根本凑不出这笔钱。
但最关键的条件是下一个:北宋必须割让北方的三个军镇给金国,这三个军镇分别是:太原镇、中山镇、河间镇。
比起赔款,割让三镇才真正掐住了大宋的命门,如果三镇落入金国之手,宋朝的北部防线就形同虚设。
既然三镇的价值如此重要,北宋要么据理力争,要么和金人拼死一战。前面已经说过,他们是有机会的。若此时一鼓作气,胜负尚不可知。
但宋钦宗不想再折腾了,他匆忙答应了金人的条件,割地赔款,送走丧门星,好让他多过几天安稳日子。
但命运就是如此捉弄人,你越想睡个安稳觉,老天就越叫你彻夜难眠。
5/6 亡国之痛
协议达成之后,金兵终于从开封城外消失了。但宋钦宗万万没想到,不久之后,他就要为自己的鲁莽付出惨重代价。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宋钦宗,因为此时的他,已经失去了对前线的控制能力。
当宋朝的割地诏书送到北方三镇时,一个让人咋舌的状况出现了:三镇官兵拒绝交割。
即便皇帝的命令白纸黑字摆在那儿,他们仍拒不执行。在他们看来,这是大宋梦寐以求,好不容易得来的土地,何况若失去三镇,大宋无疑将再次任人宰割。关乎国家根本利益的事儿,皇帝做不了主,他们替皇帝做主!
宋钦宗听闻前方的消息,第一反应不是制止,而是兴奋。
原来大宋男儿竟有这般血性,我原本就不想割让三镇,现在有你们替我撑腰,我也就豁出去了!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这是朝廷事先布下的局,暗中指示三镇士兵违抗君令,于是才上演了这出闹剧。
这回,宋钦宗挺直了腰板,他不仅要求士兵们原地固守,还派军队前去支援,摆出一副要和金人血战到底的架势。
这便是北宋所犯的第四个致命错误:不守信用,把约定当儿戏。
首先,北宋已答应金国交割三镇在先,就必须信守诺言,否则就成了不讲信用。要知道,守信是国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出尔反尔,除了让自己名誉扫地,更会在谈判桌上失去筹码。
另外,即便宋钦宗想守住北方三镇,成功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第一,宋朝在北方缺乏根基,三镇固守,援军长途奔袭,毫无优势而言。另外,金国分两路伐宋,从开封撤军的是东路大军,而西路大军一直驻留在山西,只要两路夹击,便能轻松拿下三镇。
所以,宋钦宗此举,无论从政治上还是军事上,无异于自杀。
果然,金兵很快攻陷了太原,然后再次挥师南下,北宋的死期将至。
第二次围城,金军比上一次更加贪婪,开出的条件也更为苛刻。他们不仅要求北宋赔偿数倍于以往的真金白银,还要获得黄河以北的所有土地。
你可能会问,北宋能否吸取教训,像第一次开封被围时那样,固守京师等待援兵,把金军给击溃呢?
遗憾的是,他们没这个机会了,因为对强者而言,同样的错误不可能犯两次。
金军封锁了潼关,从而阻止了北宋西部最精锐的军队前来驰援。另外,金军还加强了对其他援军的防备,大伙失望地发现,他们再也无法像上回那样,轻易给金兵造成打击。
而金国开出的天价赔款,已经远远超出了大宋能够承受的范围。现在,宋钦宗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和父亲作为人质,乖乖地前往金营,听候发落。
接下来就发生了“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军俘虏,金人在开封大肆劫掠一番后扬长而去,北宋灭亡,宋人只剩下半壁江山。
6/6 总结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北宋之亡,与其说是一部壮烈的悲剧,倒更像是一部狗血的肥皂剧。拙劣的表演,幼稚的算计,还有花样百出的作死,大好河山就这么白白送人。
宋徽宗与宋钦宗,两人不仅是作死的典范,还是一对名副其实的“甩锅侠”。老子把锅甩给儿子,儿子把锅甩给大臣。除此之外,父子俩还喜欢耍各种小伎俩,结果不仅坑了自己,还坑了国家。
在辽国被灭掉以后,宋徽宗写信给辽天祚帝,希望其归降大宋。宋徽宗自以为对方会感激涕零,以彰显“皇恩浩荡”。没想到诏书被金人截获,金国指责宋人表里不一,两国关系急转直下。
而宋钦宗的软弱无能,较宋徽宗过犹不及。从他对李纲一会儿任命,一会儿罢免的态度中,足以看出他是个缺乏主见的人。可就是这样一个怂货,却在最应该守规矩的时候成了无赖,为北宋的灭亡贡献临门一脚。
当然,我们不应将北宋灭亡的原因,完全归咎在两位皇帝身上。从上面所讲的几个致命错误来看,北宋所犯的错误其实分两类,一个是战略性错误,另一个是战术性错误。
所谓战略性错误,主要指选择的错误。北宋背弃辽国,结盟金国,就犯了典型的战略错误。其根本原因,在于北宋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却低估了对手的能力和盟友的野心。
在任何形式的竞争中,这都是最危险的陷阱。过分自信,会使你变得狂妄,低估对手,会使你变得盲目。不仅如此,你的弱点将被轻易暴露,还没开始,你就输掉了整场比赛。
当金兵第一次围城,北宋面临亡国的危险时,则犯了又一个战略性错误:在形势对自己有利的情况下,不敢出击,畏首畏尾。低估了自己的实力,却高估了对方的能力,错失反击的大好机会。
如果战略选错了方向,就只能靠战术来弥补。遗憾的是,北宋的战术又如此地小儿科,如此上不了台面。不仅没能达成效果,反倒将自己的无能与无赖展现地淋漓尽致。接纳降将,贪图小利,反复无常,背信弃义,这些构成了北宋的战术性错误。
这个世界由不确定性组成,美国著名职业投资人霍华德·马克斯说过,人类的心理犹如钟摆,总是在恐惧和贪婪这两极之间来回移动。然而,钟摆不可能永远向某个点摆动。优秀的战略家,往往能掌握钟摆的节奏,恰当下注,决胜千里。
遗憾的是,北宋的统治者缺乏类似的胆识与眼光,在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时,北宋相继陷入贪婪和恐惧这两极之间,从而不断对局势产生误判。
所以,与其说北宋被金国打败,不如说是被自己打败,它败给了恐惧和贪婪,这一对本质上最难驾驭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