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四十五)宁王的选择

整个燕、宁合流的过程中,宁王的态度始终非常模糊,因为他一直没有积极参与造反。
甚至在燕王率领大宁兵马南下之际,宁王也表示,自己绝不会跟随燕王南下的;事实上,宁王是在燕王的胁迫下,才半推半就的,跟随燕王南下的。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宁王为什么要这样玩呢?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参与叛乱时,就已想好了自保之策。
宁王跟着燕王造反,必须得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他跟着燕王混,就必须得低调、低调、再低调。
否则,且不说造反大军,会因为他们两个人的内讧,而出问题;就算造反胜利了,他们两个人,以后也肯定得死一个;而且从大概率上,死的人肯定是宁王。
宁王这样玩,就等于完全放弃了,叛军的领导权之争;更断绝了大宁兵马,另立山头的想法。
换而言之,大宁兵马加入叛乱之后,叛军依然是燕王的一元领导,绝不会因为宁王的加入,大宁兵马的加入,而发生改变。
这是宁王的大智慧;处于类似的位置上,很少有人能做出这种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这是燕王后来造反可以胜利的重要保证。
要知道,燕王造反进行到此时,最大的股东是谁,就是宁王啊。
宁王在燕王一系的股权,怎么也得有40%。
我敢说,没有真正的大智慧,谁处于宁王的位置上,也会被这个事实所迷惑。
因为自带这样多的股份,我在这个集团内部,得坐在什么位置?关键是,怎么才能保证,我以后一直可以享受相关的权力,保持相关的位置?
在当时情景下,如果宁王总想着这个问题,我估计燕王,十有八九还是要玩完。
有的事,你看起来很简单;甚至你会感觉,这就是废柴的表现。但是说实话,这真是需要无与伦比的智慧、勇气。
这就好像,刘阿斗信任诸葛亮,这说起来,太简单了、太容易了。但是处于刘阿斗的位置上,如果没有绝大的智慧、勇气,肯定会天天被一个问题所纠结,蜀汉帝国是我刘阿斗的,凭什么事事都诸葛亮说了算啊;关键是,他如果有不臣之心,我可怎么办啊?
如果刘阿斗总想这个问题,那可坏事了。
因为刘阿斗总想这个问题,诸葛亮继续当忠臣,肯定就不是我们后来看到的诸葛亮了,因为诸葛亮肯定会提前退休,甚至会被刘阿斗领着几个一块练摔跤的小朋友,当时就干趴下了。如果诸葛亮不服气,那诸葛亮和司马懿能有多大差别呢?
宁王当时的选择,表现上看起来,好像也很简单,其实呢,谁处于宁王的位置上,恐怕也会想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带40%的股权加盟,凭什么只能坐在边缘位置上?甚至而言,一心想反客为主,和燕王一决高下的念头,都会产生。
许多人常常因为燕王胜利后,没有给予宁王太多的权势,而认为燕王不够意思。问题是,在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地方,燕王给了宁王太多的权势,以后会是什么结果?这个实在难说的很。
从这层意义上,燕王给宁王已足够了;再给的多了,对双方而言,都是一件麻烦事。
遥想当年,贾谊在分析削藩之策时就曾说过。
受封较多的功臣,现在都已家破人亡了;受封较少的功臣,常常可以富贵绵延好几代。这绝不是因为他们彼此的思想道德不同;而因为皇帝给了臣子太大的权力,必然会造成君臣互相猜忌的格局。
所以,爱护臣子,就应该在开始限制他们的权力;否则,君臣最后肯定会大火并的。
朱棣给宁王的封赏够不够大?
在许多人看来,的确太小了。问题是,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这宁王一系的富贵,也延续到了明武宗时代。
但是,我们必须得说但是,就是这种在外人看来,非常惨不忍睹的权力。也让宁王的后代,忍不住想造反。于是,宁王一系就此就玩完了。
如果燕王给宁王更大的权势,会是什么结果?即使燕王不猜忌他,燕王儿子会不会猜忌他?燕王的孙子,会不会猜忌他们?如果是这样的,他们的权限,恐怕连二世都难以维持。
朱元璋的儿子,拥有的巨大权势,并不是他们苦心钻营出来的,而是朱元璋政治布局的需要。
换而言之,这种权力,他们想要也得要,不想要也得要。最简单而言,朱元璋让他们坐镇某个地方,交给他们各种军政任务,他们能怎么做呢?必须得把事做好啊。否则,怎么向朱元璋交待?
关键是,朱元璋的儿子们,权力也没有多大啊。问题是,朱元璋尸骨未寒,小皇帝就想把他们都清理出局。总而言之,你拥有这么大的权势,本身就是犯了大罪。
面对小皇帝一副磨刀霍霍的样子,你说他们是什么感觉?
恐怕就是希望能平稳着陆。
因为类似的原因,周王、齐王、代王、岷王都是毫无反抗的变成了阶下囚;湘王更是全家自杀了。
而燕王造反后,谷王、辽王都先后主动到中央政府报道;宁王在参与造反时,也尽量以配角的身份存在。
历史上有一个经典的说法,那就是,现在让你当皇帝,但是你当了皇帝,马上就要死。你当不当?相信,正常人都会拒绝的。换而言之,天大的权势财富,也没有生命重要啊。
人们之所以会面对巨大的风险,而追求自己无力承受的权势,通常就是因为贪婪,而贪婪会迷失人们的双眼。虽然他明知道这里凶险无比,甚至是注定一死,但是依然忍不住充满各种侥幸。
当然了,一个人想要成功,必须得有这种贪婪的心理。否则,怎么可能冒着死全家的风险,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一门心思向皇权冲刺呢?
现在有两个选择。
一个让你身居高位、拥有巨大的权势,但是皇帝肯定会猜忌你,而且随时准备把你清理出局;关键是,你面对小皇帝的清洗时,大概率是注定要出局的。
一个是让你身居高位、拥有世人羡慕的福利待遇,只是没有多大的权势,但是可以安安稳稳的过日。
你愿意选择哪一个?
真心说,只要有点理性,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
许多时候,贪婪的动机,未必能驱使人这样做。
在这种背景下,就需要加入恐惧的动机了。换而言之,你努力一把,就有可能当皇帝;你放弃努力,现在就有可能死全家;在这种背景下,即使追求皇位再危险、再困难,你肯定也会尝试一下的。毕竟,此时的你,没有过多的选择。
这就好像,乱世之中,敢于冒险拼搏的人会很多,很在程度上就是因为,在乱世之中,你谨小慎微,也会随时面对死亡的威胁,在这种背景下,放手搏一把,自然就是最优的选择了。
燕王当时的处境大约就是如此的。
我前面分析了,小皇帝之所以不敢用下三滥的手段清洗燕王,就是因为他害怕,燕王这样被清理出局后,宁王就有可能成为最危险的敌人。
宁王不愿意铤而走险,并不是因为他完全没有机会控制大宁军区,更不是因为他不具备成就大事的潜力;而是因为宁王现在还充满幻想。换而言之,现在小皇帝威胁到了燕王,燕王可不是吃素的人;与其自己拿全家人的脑袋冒险,哪得如让燕王拿全家脑袋冒险?
现在,燕王举起了反抗小皇帝的大旗。
宁王的上中下三策,大约是这样的。
上策:就是夺取大宁军区兵权;然后与燕王联手造反。造反成功后,两个人再打一场淘汰赛,谁胜谁当皇帝。
中策:就是夺取大宁军区兵权,然后与燕王联手造反。造反成功之后,与燕王共享天下;换而言之,造反成功后,燕王一系当皇帝,宁王一系就当帝国的执政官。
下策:就是当时的选择,半推半就的与燕王合作,然后坐在那时吃老本;换而言之,他是最大的股东,但是他不计收益,也不争夺领导权。只希望燕王胜利后,会让自己平稳着陆,尽享荣华富贵。
下下策呢,就是趁燕王孤身入城之际,直接把燕王控制了;然后与小皇帝示好合作。
哪一策好呢?
面对小皇帝那种玩法,宁王实在没有信心选择下下策,只能选择下策了。
换则言之,他希望通过与燕王合作的方式,取得平稳着陆的机会。
处于宁王的位置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拒绝上策、中策的诱惑。毕竟这种诱惑太大了。
但是,宁王知道,这种诱惑会要人命的。因为,让燕、宁两大军区,构建起一元的权力结构,能不能打败小皇帝,也充满了未知数;如果再进入这种双头的格局,十有八九会被小皇帝打败,然后全家上刑场的。
只是后来,宁王的后代要造反,所以就拿当年的历史说事。总而言之,燕王为了劝说宁王跟着他造反,就许诺宁王说,他会跟宁王平分天下,甚至是轮流坐庄,但是后来他反悔了。
类似的内容,似乎是说,宁王一系与燕王一系争夺天下,合情合理。
类似的内容,其实是经不起推敲。
因为当时燕王、宁王之间真有类似的约定。
燕宁合流之际,英雄排座次时,燕、宁两系所占的席位,应该就不会有太悬殊的差距;而且宁王肯定也始终拥有与燕王相当的地位。
但是,宁王显然放弃了这种想法。
而大宁兵马,没有了天然的领衔人物,自然也放弃了这种追求。
既然宁王有这种觉悟,燕宁王军合流,就比较简单了。
10月13日,燕王、宁王联手清理大宁忠于小皇帝的力量。
10月18日,燕王、宁王携手南下。
10月19日,离开大宁军区不远,燕王开始以自己一系为中心,全面改编两枝大军了。换则言之,燕、宁两系合流的,但是领导权依然是一元的;组织结构还是一元的。说得具体点,燕王在这个系统中,还是能一嗓子喊到底的。
这是,燕王后来能造反成功的重要原因。
到此为止,燕王、宁王正式合流结束。
而此时,李景隆刚到北平城下4天。
欢迎大家关注一下  李景隆兵败北平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