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 | 解密'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的传说,揭开华夏几千年谜团
先古尊为“天帝”之人,是指观天象、懂天文,掌管天文历法的人。一旦掌握天文历法,就可以指导族人农耕生产,而可以养育更多的子民。
《山海经.大荒南经》曰“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山海经.大荒西经》又曰:“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羲和生十日,常羲生十二月”,即为华夏古老的天文阴阳历法。太阳历法,是指以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变化规律,一个周期为一年,而制定的历法。太阴历法是指以月亮绕地球运动的变化规律,一个周期为一个月,而制定的历法。
羲和是帝俊的妻子,观日象,观测日出日落、日照时长的太阳运动规律(方浴日于甘渊),创立了一年十日的太阳历法(生十日),即把一年分成十个日(太阳历的十日为一年),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分别命名,这就是十天干的起源。
晋人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一日中七十变,按照每天一个昼夜为一变,一日即为35天,一年十日即为350天。如果一日为七十二变,一日即为36天,一年就是360天,就非常接近现代历法了(一年365天)。“義和生十日”是华夏古老的太阳历法。
常羲,观月象,测量月亮的圆缺(晦朔)周期变化规律(方浴月),创造了一年十二个月的太阴历法,即把一年分成十二个月,以十二地支分别命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是十二地支的起源。
羲和是帝俊的妻子,观日象,观测日出日落、日照时长的太阳运动规律(方浴日于甘渊),创立了一年十日的太阳历法(生十日),即把一年分成十个日(太阳历的十日为一年),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分别命名,这就是十天干的起源。
晋人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一日中七十变,按照每天一个昼夜为一变,一日即为35天,一年十日即为350天。如果一日为七十二变,一日即为36天,一年就是360天,就非常接近现代历法了(一年365天)。“義和生十日”是华夏古老的太阳历法。
常羲,观月象,测量月亮的圆缺(晦朔)周期变化规律(方浴月),创造了一年十二个月的太阴历法,即把一年分成十二个月,以十二地支分别命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是十二地支的起源。
太阳和太阴历法对于指导农耕来说太重要了,依据一年中节气变化的规律,安排农事活动,指导冬耕、春播、夏灌、秋收农业生产活动,养育了一代代华夏子孙。这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启端。
《世本》:“黄帝使羲和作占日,常羲作占月”。
《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黄帝尧舜时期,“天文台台长”就常用羲和、常羲命名。
先古主管天文历法的都是帝的妻子。上古时代,人们尊称部落联盟的领袖为天帝,比如伏羲、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唐尧,在各代先秦史籍中都被尊为天帝。在《山海经》中描述的这些天帝们都有个共同爱好,就是“乘龙”,而且是“乘二龙”,分别掌管日历和月历的阴阳二龙!
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传说的来历
《山海经》云:“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十日,落沃焦”。这是后羿射日神话的典故。
夏朝后羿变政,变更新的天文历法(天变),废除十天干太阳历法,仅保留了原太阳历法中一年24个节气的一个“日”的太阳历法(射九日,留一日)。这就是“天有十日,后羿射日”。
变政后仍采用常羲创立的十二月太阴历法,因为太阴历为常羲发明,后世出于对常羲的敬仰,认为知晓天文变化的人是神,便衍化出“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这就是羿开创夏历(太阴历为主,太阳历为辅)的起源。
这个夏历一直用到中华民国成立后,废除农历,改用公元纪年。今天我们的传统的节日还是采用的是夏历(农历或阴历)计时。
山海经中这些神话故事,可不是空穴来风,都是有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