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信条之时间与场合 | 教隙碎笔8
这个学期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我从开学为自己确定三条主线,第一,重构班干部建设,在形式上对于班干部建设有一个大的革新。第二,坚持班级图书馆建设,做好“读书排行榜”、“我心中的读书英雄”、“读书分享会”、“老师和我一起读书”等主题系列活动。第三,着手塑造班级信仰,锻造出符合四班特点的班级信条,挖掘出孩子们内心的力量。
今天来说说关于班级信条建设的第一步吧,信条的认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事情很多道理你不说孩子也懂,比如谁都知道上课要认真,排队要排好。但是我们观察孩子们行为的时候,却发现表现却不如预期。也就是道理是懂,但是行动力还是不足。其实这里的懂很多时候还只是停留在“知道”这个层次,远远还没有达到认同的地步。也就是我知道,但是我不同意,我也不会照这样去做。
同样一条信条你要让孩子们去相信去信仰,让孩子知道远远不够,还应该是认同,用孩子自己可以理解的方式去认同,或者在群体环境中认同,在群体辨析中认同。
那今天,我主要采用了群体辨析这种探索方式。我们要认同这条信条是时间与场合(就是做符合时间与场合的事情,简单点说就是什么地儿干什么事儿),为了可以接近这个话题,我抛出的是一个关于“大喊大叫”的小话题。
下面我们群体辨析的过程,我尽可能把全部对话写下来。
师:有谁喜欢大喊大叫,谁能举个手?
生:什么(当然很多孩子还没有反应过来,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还有很多孩子等我说下一句话,抬头看着我)
师:我喜欢大喊大叫,当我在海边看到海浪激烈地拍打沙滩时,面对大海我就大喊大叫,我爬上高山,眺望远方的美景,就大喊大叫。
我这一说很多孩子反应过来了,纷纷举手。
生:当我们参加拔河比赛时,我们大喊大叫,要把最大的力气使出来。
生:当我们篮球赛打赢的时候,我们大喊大叫表示心中的激动。
生:我伤心难过的时候,大喊大叫来宣泄我心中的不快
……
师:看来还是有很多同学跟我一样喜欢大喊大叫的,那什么时候和场合可以大喊大叫啊?
生:球场,操场
生:没有人的地方
生:海边
生:反正不要影响到其他的人的地方就行了
……(我不必总结孩子们感受到就好了)
师:大喊大叫的地方这样一举例还真不少,那总有一些地方不能大喊大叫吧?
生:有的,比如医院就不行了,你大喊大叫,吵着别人休息。
生:教室里上课就不能大喊大叫了,不然影响到其他同学学习。
生:走廊,我们的大厅不能。
……(可以举出很多,就让孩子们尽情举例)
师:刚才同学说医院里不能大喊大叫,是因为医院里到处贴着“请保持肃静”这几个字吗?
生:不是,因为我们保持安静可以让病人休息好。
师:那老师看到很多很小的婴儿在医院里大喊大叫。
生:小婴儿可能还不知道这里是医院,不知道要保持安静,小婴儿叫了可能是饿了。
师:那大家可以分辨那是医院吗?
生:我想我们可以分辨,我们可以意识到。
师:大家可以意识到那是医院,知道做出大喊大叫的举动会影响到他人,知道了观察周边的环境,然后根据环境做出相应举动。
师:同样在课堂上不大喊大叫,是因为老师站在这里吗?
生:不是,因为我们自己唯有这样做,才不会影响到他人,自己也可以安静学习。
师:那那些在走廊上轻声慢步的同学是因为走廊墙壁上写着“轻声慢步”这几个字吗
生:不是,因为他知道在走廊上保持安静,不会影响到可能正在上课的班级。
师:那到底是谁让那些在特定场合保持安静的同学保持安静呢
生:自己
……
这段对话特别重要的是我们在不断深入谈到什么场合可以大喊大叫,什么场合不被容许,我想让孩子们明白大喊大叫这种行为本身是无可厚非的,它是不带有什么偏向性属性的,只不过时间场合的不同导致大喊大叫这种行为有了一定的指向。我也注意到了其实在很多孩子心中觉得大喊大叫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因为我问谁喜欢大喊大叫的时候,没有人敢回应我,当我说我喜欢大喊大叫时,很多孩子的表情是惊讶的。所以非常必要去辨析一种行为在不同场合的不同效果。
这段谈话中还有另外一点非常重要,在特定场合我们做出克制或者应该做的事情,不是那些外在提醒外在压力(医院中“请保持肃静”、课堂中的老师),而是自己要自己那么做的,我们那么做是在表达我们对于其他人的一种尊重。当我追问孩子是不是因为那些标语(老师)而不大喊大叫时,只要孩子意识到这个行为是在尊重他人的,是不影响到他人,这个追问就是成功的。这个时候,我们老师也不必把话撂得太明确,反复强调,只要孩子们心中明白就好,语言表述不准确没有关系。
这样一个辨析对话过后,我们就正式抛出我们的班级信条:时间与场合,刚刚是我与孩子们对话,接下来就是孩子们自我表达了,孩子们一个个上台说学校与生活中那些场合做那些事情,不断举例,不仅是关于我这个大喊大叫的话题,而且到延伸到各个场合,全面铺开,但是主旨不变,那些做符合场合的事情的动力是源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外力施加。
但是对于信条来说,除了认同,实践层面更加重要,我们要把信条运用到我们实际生活中,那才是关键,再通过丰富的实践来不断完善自己对信条的认同,所以信条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今天与孩子辨析了,孩子就真的懂了,孩子就可以去践行了。
我们更要在孩子的生活中做跟多的沟通、规范、示范。
这是部分孩子上台发言情况,谈什么场合做什么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