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国:黎国

故老相传,黎城这个名字来源于上古时代的黎国。据说,黄帝涿鹿大战蚩尤,蚩尤麾下的九黎部落战败后就流落到了今天的长治地区,所建立的国家被称为黎国。

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又据《元和姓纂》古黎国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后,封帝尧后裔于黎国,后有黎侯丰舒,其子孙有黎氏、犁氏。

简介

黎国:是华夏最古老的地方,也是华夏文明的发详地之一。在黄帝之前,没有国的称谓,都是原始部落。在部落时期黎国称"伊",伊之后,又称作"耆",之后又称"黎"。 "伊、耆、黎"在黄帝之前仅是一种语言,黄帝的史官仓颉是根据语音的含义而创造文字的。伊:初始。耆:岁月古老。黎:黑发人。这明显地传递着老祖先的语音含义,即:黎国是黑发人的发详地。黎国是不是黑发人的发详地,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然而,仅从"伊、耆、黎"的语音含义讲,说明黎国是华夏最古老的地方之一。

"黎国"的称谓,是黄帝时代开始的。黄帝为解决部落与部落的互相侵犯与争斗,故而 "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见《精编廿六史》)。少昊金天氏执政时期史志就有"九黎作乱"的记载。这一点足以说明在黄帝画野分州时,就有了黎国。而且,此前"黎"仅是语音,并没有文字。

黎国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上常作"楷"国。"黎"、"耆"、"稽"、"皆"、"楷"均属"脂"部字,所以它们之间均可借用。"楷国"亦可写作耆国、黎国。

历史

滁黎(上古至商末)

源于炎帝建立的耆国,即滁黎又叫危方 ,后出自上古尧帝裔孙大由之封地。"滁",即今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一带地区,因有古滁水而名(今浊漳河)。古滁黎位于太行山腹地,山多川少,境内北部有海拔2012米的桦树凹山,西北部诸峰海拔皆在1700米以上,还有山势高矗雄峙、奇峰突兀,令人登顶而有开胸广志之感的古滁山(今广志山)。由于古滁黎既是古代该地区最早见到日升的地方,又是最早培养和种植棃(黎米、黄粘米、粘糜子)的地方,且其著民肤色偏黑,因此又称作"棃",后统一为"黎"。

商代黎国

在商王朝时期,尧的裔孙大由就被分封于古滁黎,其族被称为"滁黎"、"黎方"。到殷商晚期,大由的后裔传承之国被称为黎侯国,为殷商的附属国。另据子姓黎氏家谱记载,商代盘庚迁都于殷,庚封其堂叔文魁于长治县的西南,建立地方国家--黎国,也作梨国,子姓,侯爵国。此黎国商末为周武王所灭,周武王另封朝歌殷商遗民到黎国开垦,其后有黎侯丰舒。春秋时,黎侯为狄所逐(公元前661年)迁都于山西黎地,亦今山西黎城县。

西伯戡黎

由于黎国人口众多,国力强大。所以给西伯(周文王)以及西伯的儿子西伯发(周武王)蓄意伐纣的谋略形成极大威慑和心理障碍。他们会认为纵然克纣,也难以克黎。所以,借"黎侯不从王命"(见《精编廿六史》)之机,冠冕堂皇地采取了替纣伐黎的办法,对黎国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杀戮。应当说"西伯戡黎"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场无辜的杀戮。《诗·大雅·桑柔》曰:"民靡有黎,具祸以烬"。杀戮之残可谓鸡犬不留。此后,黎人四方逃散,远走他乡。

黎侯国(西周到春秋)

西伯戡黎之后,原先域括整个上党的大黎国,实质上已不复存在。当然,黎人不可能全部被杀。《诗·大雅·云汉》曰:"周余黎民,靡有子遗"就说明了这一史实。《吕氏春秋》曰:"武王封尧后于黎"。这说明在周武王建立了西周之后,虽然大黎国已不复存在,但毕竟老弱病残者尚未死绝。公元前1050年之后,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黎被改封给予帝尧的后裔,赐侯爵,称黎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黎侯国虽然复立,但是此国的疆域却只是今天黎城县这弹丸之地。而历经战乱的黎人不敢再称黎氏,纵然有人返回新的黎侯国重建家园,也会隐氏更名与那"黎"字割断关系,这就是今天的黎城县竟然没有黎姓的原因。

另据《路史》所载,古黎国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后,封商汤后裔于黎国,后有黎侯丰舒,其子孙有黎氏、犁氏。这一支出自帝尧后裔的黎姓人家,史称黎姓正宗,后来成了整个黎氏家族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为山西黎氏。

还有一种说法是,周武王戡黎后将原来黎国的土地及百姓封给伐黎主将毕公高之子,建立姬姓黎国。

根据献簋的铭文可以推断"楷伯当属毕公家族之小宗"分支(此处伯作排行意,非爵位),又据师趛簋的铭文"楷姬"可以看出(西周)楷国(黎国)是姬姓国无疑。姬姓黎国在西周时期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其始封君乃伐黎主将毕公高之子,且毕公高于西周早期地位显赫,因此黎国如鲁、燕乃侯爵之国。同时,据奚方鼎、方簋盖(楷侯簋盖)、蔡簋的记载,黎国公族供职于王室,官位高于大夫,很可能是王之卿士。黎国所处的晋东南地区自古以来便是战略要地,封建姬姓黎国本意在以黎国作为抵抗戎族的一道屏障,从而更加巩固南方成周的安全 ,也希望能借姬姓同宗之威望以震慑各戎族及殷遗。

春秋时,黎国迁都于今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 距离赤狄潞子国不远。周宣王十五年(公元前812年),晋国灭了黎侯国,随即又复其国。周惠王十四年(公元前663年),潞子国攻灭了黎侯国。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晋国大将军荀林父灭了潞子国,又把逃在异乡的黎侯后裔请回来,重建了黎侯国,不久又为晋国所吞并。

疆域

最早的黎国疆域较大,它要包括整个上党地区,即南至晋城,西至晋南的安泽,东至河北涉县,北至晋中地区的昔阳、榆社。

都城

黎国的都城即今之黎城县,黎城北有清漳,南有浊漳,西有广志山,东有壶口故关,四周是天然的屏障。这是当时作为都城的最佳地理条件,而且黎城位于黎国的中心地带。今有西周古墓群以及商代遗留都城城墙残壁一段,可作为实物考证。

由于黎城是黎国之都城,是世代皇亲国戚居住的地方。所以,在"西伯戡黎"时,杀戮最惨。因之在北魏时期,今之黎城名刈陵县。刈:杀割也。陵:坟墓也。即被杀戮的坟墓。直到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才改名为黎城县,黎城者,黎国都城是也。

后裔

黎姓,是黎国直系后裔。它作为中国的一个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92位,普遍分布于湖南、广东、四川、江西、香港一带。

黎姓的源出:

1)出自黎国后裔。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的子孙,后以国为氏。诸家所著之《世本》言,"黎"为子姓。 另外,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所灭,其子孙后同样以国为氏而姓黎。又据《路史》所载,商代黎国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后,封商汤后裔于黎国,后有黎侯丰舒,其子孙有黎氏、犁氏。除此之外,结合有关楷(黎)侯的青铜器及清华简《耆夜》,"黎"氏也有姬姓来源。虽然说法不一,但是黎姓出自黎国则相同。

2)九黎的后裔。据汉代民俗著作《风俗通义》等所载。

3).南北朝五胡乱华,自北方入据中原的鲜卑人汉化后改姓为黎。《魏书官氏志》:"素黎氏后改为黎氏"。

据《风俗通义》等所载,九黎,古时为中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之一,相传为少昊(传说中古代东夷首领)金天氏之时的诸侯。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均为古部落“九黎之后”。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又据《路史》所载,古黎国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后,封商汤后裔于黎国,后有黎侯丰舒,其子孙有黎氏、犁氏。

黎国:是华夏最古老的地方,也是华夏文明的发详地之一。在黄帝之前,没有国的称谓,都是原始部落。在部落时期黎国称“伊”,伊之后,又称作“耆”,之后又称“黎”。 “伊、耆、黎”在黄帝之前仅是一种语言,黄帝的使官仓颉是根据语音的含义而创造文字的。伊:初始。耆:岁月古老。黎:黑发人。这明显地传递着老祖先的语音含义,即:黎国是黑发人的发详地。黎国是不是黑发人的发详地,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然而,仅从“伊、耆、黎”的语音含义讲,说明黎国是华夏最古老的地方之一。

“黎国”的称谓,是黄帝时代开始的。黄帝为解决部落与部落的互相侵犯与争斗,故而 “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见《精编廿六史》)。少昊金天氏执政时期史志就有“九黎作乱”的记载。这一点足以说明在黄帝画野分州时,就有了黎国。而且,此前“黎”仅是语音,并没有文字。

黎氏王朝的崛起!

公元1377年(明太祖洪武十年),年轻的睿宗陈曔御驾亲征世仇占城,结果在敌方都城阇槃轻军冒进中了埋伏,不仅十二万大军十不存一,就连自己也壮志未酬、殒命沙场,成为了越南历史上第一位在对外战争中战死的君主。

归仁市是今日越南平定省省会,此地曾为占城王国连续五个世纪的京城阇槃

睿宗的败报传来,统领后军的杜子平又一次施展其看家本领:脚底抹油、溜之大吉;负责押运粮草的黎季犛也不谋而合地偷偷拔腿逃遁。

另一厢,击毙了敌国最高元首的民族英雄占城国王制蓬峨趁势于同年(1377年)翌月反攻安南。占城军队再次选择由水道进攻,并在神符海口(今越南宁平省安谟县政大江口)登陆后攻入安南京师升龙。

经过一番烧杀抢掠,吃干抹净的占军并没打算久留,又原路撤退回国---到底是文化水平颇低的蛮夷,未曾读过史书,不懂得效法两百多年前的女真攻灭北宋后在占领区建立傀儡政权作为缓冲地带。

伪齐(1130年-1137年)是由原济南知府刘豫在金国扶植下所建立起来的傀儡政权

见安南积弱可欺,制蓬峨于翌年(1378年)五月又不请自来,再次率大军由海路经大黄江口攻入升龙。短短七年间,安南已被从前按在地上摩擦的战五渣手下败将占城三次攻陷首都,可谓奇耻大辱。

悲催的陈废帝

睿宗在对占城的战事中以身殉国,但国不可一日无君。无可奈何的上皇(艺宗)陈暊只得硬着头皮"重操旧业",再为朝廷迎立新君。

尽管十一弟(睿宗)陈曔战死沙场,好在还没有绝后。非常够意思的艺宗陈暊立了陈曔次子陈晛为帝,史称陈废帝---从这个称呼上不难猜出这位仁兄的最终下场。

陈晛之母就是皇后黎氏,即黎季犛的堂妹(因此新皇上陈晛得管黎季犛叫一声舅舅)。陈晛登基时年仅十六,朝中大权自然还是掌握在伯父-上皇(艺宗)陈暊手中。

陈朝后期的君主大部分都在明宗陈奣的子孙之间传承

而黎季犛则开始秘密培养党羽,将亲信安插至朝中、军中担任要职,逐渐掌握了陈朝的军政大权。公元1387年(明太祖洪武二十年)黎季犛受封同平章事,并获上皇(艺宗)陈暊赐剑一把、旗一面,以示荣宠。那面旗子上写有八个大字——"文武全才,君臣同德",黎季犛用喃字做诗向上皇谢恩。

喃字又称字喃,越南京族使用过的文字,假借和仿效汉字结构原理和方法,据京语读音创造,胡季犛时期大力推广

可在皇上陈晛的眼里,黎季犛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奸臣、佞臣。十六岁登基的少年天子,此时已是二十六岁的青年帝王,然而朝政大权始终把持在老伯父上皇(艺宗)陈暊和舅舅黎季犛手中,自己这个皇帝当得着实憋屈。不甘于大权旁落,陈晛遂与诸臣预谋"清君侧"以扳倒黎氏,然而这等密谋又如何不会传入权倾朝野的黎季犛耳中呢?

老黎得报后决心先下手为强。他紧急入宫叩见上皇陈暊,来了个恶人先告状,俱言皇上谋反一事。其中还不忘煽风点火道:"臣闻里谚曰:未见卖子而养侄,惟见卖侄而养子。"——言下之意是侄儿哪里抵得过儿子亲呢!?

上皇(艺宗)陈暊经老黎点拨,忽然开了窍,连声称是。不久他就趁侄儿陈晛入宫问安之际将其囚禁于资福寺(即艺宗的老爹--明宗陈奣时代囚禁皇叔兼国丈陈国瑱的地儿),还给陈晛扣上"不修德政、亲近小人、诬陷功臣,动摇社稷"的罪名,废其为"灵德大王"。

那帮密谋参与"靖难"的臣子闻讯还打算带兵将陈晛给劫走,而陈晛却以写有"解甲"二字的衣带诏告诫他们不得违抗上皇的旨意---好一个孝义廉耻的皇帝!如同三国时期的司马师废曹芳、孙綝废孙亮那般,他的下场不言而喻:不仅自己被秘密处死,他的"靖难"臣子们也被黎季犛连根铲除。

央视版《三国演义》中的司马师与曹芳

制蓬峨的黄昏

陈晛死后的翌年(公元1388年),老黎扶立上皇(艺宗)陈暊年仅十岁的幼子陈颙为帝,是为陈顺宗。他还在1389年正月将自己的长女黎圣偶"推销"给顺宗,这下老黎摇身一变成为了当朝国丈,愈发权倾朝野。

既然大权在握,对外战争自然不能掉链子。好在老黎"慧眼识珠",他那一众心腹武将的战场表现都不至于叫他下不来台,与占城的对战打得有来有回。

另一厢,自制蓬峨继位为占城国王以来,对安南战争可谓一雪前耻、顺风顺水,即便是黎季犛夺取安南军政大权后,也未曾在战场上虚过安南半分,叫敌人不曾讨得一毛便宜。可无奈历史就是充满讽刺和意外,这位民族英雄、占城国君马上就要迎来自己的历史谢幕。

公元1389年(明太祖洪武二十二年),趁着安南皇位新旧更迭、国内起义此起彼伏。制蓬峨又开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打算再次入侵安南吊民伐罪、浑水摸鱼。

老黎奉上皇陈暊之命前往清化拒敌,结果中了占军诈败之计,遭遇伏击,死伤惨重,狼狈逃回升龙----老黎真是不长记性,也不回想一下当初跟着睿宗陈曔征讨安南时,睿宗是怎么"光荣"的?

同年(1389年)十一月占军进至黄江(今越南河南省南商县的红河段)直逼京城。上皇陈暊迫不得已又派出年仅十九岁的小将陈渴真率军抵御。这陈渴真出身于军人世家,是安南抗击蒙元时大放异彩的名将黎辅陈、陈平仲(重)之后。

越南共和国(南越)海军舷号HQ-02的"陈光启"号护卫舰与舷号HQ-05的"陈平重"号护卫舰及HQ-06"陈国瓒"号护卫

小陈出师离京之际,与上皇陈暊在大殿拜别。君臣相对垂泪涕泣,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味道---由此可见彼时安南已畏占城如虎,抵抗占军无异于一只脚踏入了鬼门关。

公元1390年正月,越占两军对峙于海潮江(在今越南太平省兴仁县与兴安省仙侣县境内)。就在制蓬峨率船队前来窥伺陈军虚实时,历史给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制蓬峨手下一名唤作"波漏稽"的小臣,因犯了事儿怕被惩处,索性投了陈军。刚巧他认出了占军侦察船中的制蓬峨座驾---原来为供己方辨识御舟旗舰,制蓬峨的船被刷成了绿色(shǎi)。

波漏稽兴奋地指着绿船向陈渴真说到:"将军,这...这就是俺家大王的御舟,没跑。这shǎi就是他最喜欢的,占城银都知道。"

陈渴真便下令全军集中火力,猛击这艘绿船。顿时飞箭流矢弓弩弹丸火砲倾泻而下,可怜占城一代雄主制蓬峨,正准备带领占城人民赢得消灭世仇安南的关键一役、实现占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居然撒手人寰、魂归西天---真可谓壮志未酬、壮哉憾哉。

而占城在对抗安南的漫长岁月中,这霎那的高光时刻犹如流星般划破历史的天空,又随着雄主制蓬峨的兵败身死转瞬即逝。从此占城又被打回原型,面对世仇安南再也不曾迎来(咸鱼)翻身的机会。

制蓬峨到底没有小霸王孙策那么好命,外出侦察撞见猛将太史慈还能全身而退。

“黎民百姓”的由来

姓氏黎来自古代黎国,现代的姓氏黎,很多生活在广东一带,广东顺德有黎姓族谱。

话说从头,大约五千年前,黄种人O1集团的炎黄同盟,自陕西大举东进,进军河北,河北的黄种人O2集团为蚩尤九黎同盟,在涿鹿大战炎黄同盟,最终,炎黄同盟获胜,蚩尤被杀,九黎集团大败,残部分为三部,一路北逃,后来形成扶余民族;一路南逃,后来形成苗瑶百濮民族;还有不少,则被炎黄同盟俘虏。

炎黄集团的贵族们官员们,有姓,称为百姓,即百官的意思;九黎同盟的俘虏,地位低下,则称为黎民。

直到秦汉帝国建立,建立皇帝至高无上的专制制度,贵族与官员的地位不再崇高,地位大为下降,百姓渐渐与黎民混合,黎民百姓合称,成为庶民的统称。

且说九黎被俘人员,与华夏人长期居住一起,为其效力,地位渐渐不再低下,后来建立了诸侯国黎国,位于今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一带。

商王国末年,黎国被西伯昌所灭,西伯昌作《西伯戡黎》。后来,周王国灭商王国,周武王大行封建制度,封土建邦,把这地方封给帝尧后裔,封为侯爵,建立了第二个黎国亦即祁姓黎国。

春秋时期,黎侯被狄人逼迫,逃往卫国,其国被狄人吞并。黎国的臣子作《式微》、《旄邱》两首诗,责备当时的大国卫国不能救黎国。公元前594年,晋国灭赤狄潞氏,黎国之地并入晋国。

黎国灭亡,黎侯的子孙后来也就“以国为氏”而姓了黎。

再后来,历经五胡乱华、金灭北宋、元灭南宋,汉人三次大规模南迁,黎姓也随之南迁,彻底离开了山西。到现在,黎姓很多人生活在广东、香港一带,因此,广东顺德有一部分黎姓族谱。

同时,还有一部分黎姓迁到了越南,越南历史上有著名的前黎朝、后黎朝两个王朝。当代的越共领导有著名的黎笋、黎可漂、黎德英等。

后黎朝开国之主黎太祖黎利,领导安南军民,历经十年奋战,积小胜为大胜,赶走了明朝军队,使得越南取得了第二次独立,自主发展。他为此发布了著名的独立宣言《平吴大诰》,这是著名的历史文献。

中国的黎姓名人包括:北洋黎元洪、作家黎汝清、广东岭南画派大师黎雄才、香港演员黎汉持、香港演员黎姿、香港歌星黎明、香港作曲家黎小田、香港词作家黎彼得等等。

黎元洪,湖北黄陂人,人称“黎黄陂”,曾两次出任民国总统,三次出任副总统。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他被革命党人推举为湖北都督,后来在民国北洋政府长期出任元首,召集国会,维护共和。

香港演员黎汉持,在七十年代末风靡神州的电视剧《霍元甲》中,扮演龙海生。龙海生高大威猛,武功上是霍元甲的劲敌,同时还一直与霍元甲争夺赵倩男。

黎国的悲歌

(古黎国遗址)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

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

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

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诗经.邶风.旄丘》

“邶风”中的这首《旄丘》可能是“诗三百”中心理描写最婉曲的一首了,其婉曲程度放在整个中国古典诗词中怕也是不多见的。

公元前663年,小诸侯国黎国被狄人所建的潞子国所灭,黎国君臣流亡到了卫国,请求卫懿公出兵帮助黎国复国。但是,卫国迟迟没有动静,于是黎国国君(也可能是国君委派的大夫)便写了这首诗呈给卫懿公。诗每节四句,共四节。第一节以卫国境内旄山上长长的葛藤儿作比,既讨好般的嘲笑自己这帮流亡者寄人篱下之卑微,又抱怨等待答复的时间之漫长。在第二节里,诗人朝好的方面设想,认为卫懿公延宕的原因或许是在等待其他诸侯国的援兵。诗人在第三节和第四节指责卫国的大夫们穿华服,乘高车,说说笑笑着来来往往,根本不把救黎国的事儿放在心上。其实,诗人在前两节中也责备了卫国大夫们。诗人明知,决定是否救黎和怎样救黎的是卫懿公,但是,诗人却再三指责卫国的大夫们,这既是黎国君臣有求于卫懿公的心态使然,又委婉的表达了因长久等待而没有结果而对卫懿公的不满情绪。虽然他们非常焦急和不满,但是或许正因为黎国君臣失望之中还有一些希望存在,他们才不愿意把话说绝。

一个人有急事求别人,往往不会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卫国大喇喇的,迟迟不答复黎侯,其实是有缘故的,这符合卫懿公的身份,是卫懿公在那个时代的处境所决定的。

北方少数民族早在夏商和西周时期就时常侵扰中原,但是他们往往只是掠夺财物而已,他们并不占领土地和城邑。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衰微,周朝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军力在攻伐中内耗,给北方的狄戎以向黄河流域快速发展的可乘之机,而且狄人也试图建立国家,以国家的名义向南扩张,潞子国就是这样的一个狄人所建的国家。潞子国的核心统治区域是今山西潞城,周边是燕、齐、邢、卫、黎等国,潞子国像一把尖刀插在这些国家之间。卫、燕、邢等国和黎国一样深受狄戎侵扰之苦,也就在公元前663年这一年,大国燕国差点没战胜来犯的潞子国和其他狄戎联军,还是齐桓公出兵帮助燕国击退了侵略者;此后不久也就是公元前659年,卫国和邢国也被狄戎给灭亡了,仍然是齐桓公援助他们复了国。当然,齐桓公以齐国的强大国力救这些小诸侯国,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以便称霸诸侯,这在那个时代还是其他诸侯所不敢想的,包括秦侯和楚王。狄人灭亡黎国的这一年也就是公元前663年,卫国抵御狄人的压力已经非常大了,在难以确定齐国是否会援救卫国的前提下,为了不惹恼狄人以便有充足的时间进一步加强国防,卫懿公不敢分兵去援助黎国。

周朝的诸侯国制度是西周初年周公开创的,被分封的诸侯分三类:首先是周的姬姓王室成员,其次是像姜尚那样的周朝的开国功臣,然后才是夏商旧贵族。第三类封国其实就是因应统战的需要而设,地位比前两类低,封地往往也小得多。黎国就是第三类封国。黎国早在华夏民族形成之初就有了,那还是黄帝时期,那时候黎国的区域包括今山西长治及周边地区,此后国都几经迁徙,统治区域也逐渐变小,到春秋时期,其核心区域也就是今山西黎城县。卫国虽然也不是很大的国,但是卫侯姓姬,是周王室宗亲,这在春秋中期之前仍然是很时髦的。除了狄戎这些少数民族,周的诸侯国轻易是不好意思侵略或吞并卫国的。齐国虽然大,但却是姜尚的封国,所以春秋时期齐国乐于跟卫国世代联姻。周朝灭亡后,秦始皇到死都没有废除卫国的封地,主要原因也是卫的血统。反观黎国就不同了。黎国先被周文王灭掉,大半人口被杀,然后允许重建小黎国,后来被晋国吞并又“吐出来”重新建国,黎国基本上也就算是晋国的附属国了。狄人灭了黎国,黎国君臣担心继续受制于晋国而不去向晋国求救,所以才流亡到卫国去。更重要的是,卫国既是黎国的邻国,又都受狄人之害,算是同病相怜。只是黎国君臣没有想到,在那个连周王都开始贬值的时代,本来就不是大国的卫国一方面要防范不按常理出牌的狄戎,一方面要防范左右两大心怀鬼胎的邻国——晋国和齐国,特别是不敢得罪一向傲慢的同是周王室血统的晋国,加之黎国在周朝宗法分封制体系中的地位比狄戎的潞子国也强不了多少,连晋国和齐国都没有去救黎国,卫国能去救黎国吗?

总之,黎国君臣急病乱投医,找错了主子。根据《史记》、《资治通鉴》等记载,公元前663年,卫国并没有去救援黎国。黎国君臣辗转流亡各国几十年,直到公元前594年,晋国才出兵灭掉潞子国,黎侯的后代在晋侯的关怀下得以复国,——黎国终究没有躲过做晋国附属国的魔咒。

赞:黎志宇 航

黎古国氏丰舒祖,志承元洪民怀古,

宇量深广乾坤谱,航天万象神仙舞。

黎古国氏丰舒祖:丰舒系商汤后裔。商时有诸侯国——黎国,商末,西伯姬昌攻灭黎国,武王克商后,大封天下,封成汤后裔于黎国,赐为侯爵,其后有黎侯丰舒。丰舒之后,子孙有以国为氏者,称黎氏,尊丰舒为得姓始祖。

黎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起源在商朝时的黎国。商代有两个方国都叫黎国,一个在现在的山西境,还有一个黎国在现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的子孙,后都用国作姓。黎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根据《魏书·官氏志》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人的姓氏改为汉姓,其中,原代北复姓素黎姓被为单姓黎姓。这也是黎姓来源之一。

源有四:

1、出自九黎的后裔。据《风俗通义》等所载,九黎,古时为我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之一,相传为少昊(传说中古代东夷首领)金天氏之时的诸侯。黎曾被封为北正(一说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后裔有以字为氏,称黎氏。

2、出自黎国后裔。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的子孙,后以国为氏,姓黎。又据《风俗通义》所载,这两个黎国均为古部落“九黎之后”。

3、出自帝尧的后代。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所灭,其子孙后以国为氏而姓黎。又据《路史》所载,古黎国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后,封商汤后裔于黎国,后有黎侯丰舒,其子孙有黎氏、犁氏。着一支出自帝尧后裔的黎姓人家,史称黎姓正宗,后来成了整个黎氏家族中最为主要的组成 部分。是为山西黎氏。

4、 少数民族改姓为黎。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素黎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黎氏,是为河南洛阳黎氏。 黎姓分布 黎姓最早繁衍于古黎国之地,即今山西省黎城县一带。早在战国时,黎氏就有向外迁徙的。据《黎氏族谱》所载,战国时“黎氏之族或因官而处,或避难而居,于是西入梁(今属陕西)、益(今云南晋宁县),东向青、徐(今属山东、江苏),南迁交、广(今属广西、广东及越南北部一带),北徙燕、冀(今属河北)”。到汉朝时,黎姓还有迁居江西、湖南的。至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战乱,黎姓家族再次南迁,并在以后的时间里也主要繁衍迁徙于南方各地,浙江、福建也有黎氏迁居。宋、明以后,黎姓逐渐遍布全国各地,但仍以南方分布最多。换言之,历史上,黎氏是我国较典型的一个南方姓氏。

志承元洪民怀古:黎元洪:湖北省黄陂人,历任湖北军政府鄂军大都督、南京临时政府副总统、北洋军阀政府总统等职。黎民怀:从化(今属广东省)人,明代著名诗画家,擅长诗、书、画,时称“三绝”。

赞美主人翁有崇高的理想,为家族的荣耀努力奋斗,也比喻主人翁有文武双全的才能。

宇量深广乾坤谱:宇量深广:【解释】:宇量:器宇度量。形容人的度量宏远。比喻主人翁胸怀远大,对人生未来运筹帷幄。

航天万象神仙舞:航天。航天又称空间飞行或宇宙航行,泛指航天器在地球大气层以外的航行活动,分为载人航天和不载人航天两大类。早期航天探索:人类很早就有遨游太空、征服宇宙的理想。宇宙的星球对人类一直充满着吸引力和神秘感,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反映了人类对宇宙的向往和探索空间奥秘的心情。《嫦娥奔月》、 《牛郎织女》,以及孙悟空腾云驾雾、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等,这些古老的神话与传说,是在生产力与科学技术水平极度低下的古代,人类幻想利用与征服天空的愿望。

本句赞美主人翁心中的具大舞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唱响人生欢乐曲。

总结:藏头诗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从黎姓氏的起源,多角度的简述黎姓氏的来源和各种传说,延伸黎姓家族的繁衍历程,有姓氏的来源,历史的典故,成语的出处,词组的补充,如:国氏、丰舒、元洪、民怀、宇量深广、乾坤、航天、万象、神仙等,运用抽象、拟人、借比等表现笔法,描绘主人翁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对理想目标的执着追求,自然巧妙的将名字融入到藏头诗的内容内,丰富了名字的内涵,赞美主人翁良好的心态,为光宗耀祖努力奋斗,谱写家族新编章,规划江山社稷乾坤图,赞美:黎志宇航浩瀚人生的意义及寓意可见。宇航 :"宇宙航行"的简写,也就是在太空中航行。

黎氏图腾

【释义】黎,黑地。古时称黑色的土为黎。黎也通犁。

【起源】商时有诸侯国黎国,商末,西伯姬昌攻灭黎国,武王克商后,大封天下,封成汤后裔于黎国,赐为侯爵,其后有黎侯丰舒。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时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的子孙,后以国为氏,姓黎。又据《风俗通义》所载,这两个黎国均为古部落“九黎之后”。得姓始祖:丰舒(商汤后裔)

始 祖 地:山西黎城、河南洛阳(改姓)

(0)

相关推荐

  • 《风姓.伏羲氏》

    风姓.伏羲氏 风氏,乃上古三皇之一,即太昊(皞)伏羲氏的姓,是远早于黄帝.炎帝两千来年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居三皇之首.太昊(皞)伏羲氏,一作宓羲.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一说伏羲即太昊,本姓风. ...

  • 火神--祝融--《火神庙赞—邢台》

    火神--祝融 <火神庙-邢台> 程耀华 明朝天顺火神庙, 紧凑结合宝殿群. 曲径回廊呈错落, 窄狭院落显幽深. 火神宝殿祝融奉, 送子平安老母欣. 经久不衰香火旺, 年轮四季祷佳音. 祝融 ...

  • 诸侯国 黎国

    据<风俗通义>等所载,九黎,古时为中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之一,相传为少昊(传说中古代东夷首领)金天氏之时的诸侯.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 ...

  • 曾经的周边最大诸侯国宋国,为何最后活成了一个笑话?

    说到春秋战国,大家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战国七雄. 其实在春秋时期,宋国才是最大的诸侯国. 宋国版图包括今天河南东部,还有江苏西北部,以及山东西南部的广阔区域. 其国土面积约有10万平方公里,而且都是非常富 ...

  • 诸侯国 沈国

    沈国简介 聃国是周文王最小的儿子季载(武王最小的同母弟)的封国.季载贵为周成王王朝司空,位列三公.聃国是侯爵大国,国域在今安徽.河南一带,北至黄河.东至杞县(杞国).西至荥阳(东虢).南至淮阳(陈国) ...

  • 诸侯国 寒国

    寒国,夏代寒浞在寒水(今名浞河)边(今山东潍坊寒亭区)建国,史称古寒国,是夏朝的一个诸侯国 . "寒"与"干"通;夏桀以前没有干国,只有寒国,夏桀以后只有干国, ...

  • 西周所立七十一国中,唯一一个被封男爵的诸侯国,国祚近700年

    周天子兼制天下,而周武王曾在建国之初,就开始了分封诸侯国的举动,当时,西周所立七十一国,且在所有分封国家中,也以公.侯.伯.子.男五爵制度来划分.五爵制度中,公爵的诸侯国地位最高,其次是侯爵.伯爵.子 ...

  • 春秋第一个被灭亡的诸侯国纪国,后世为祭奠其国以纪为姓

    纪国,亦称己国,是位于商朝东方的诸侯国,国祚延续到西周至春秋时代.据<元和姓纂>,纪姓的历史来源,以国为氏,出自姜姓.<通志氏族略>所载,西周初年,相传炎帝的后代受封于纪国(今 ...

  • 清代民国时期谜家:黎国廉

    黎国廉:字季裴,号六禾.广东顺德人.清末民初词人.出生于官僚书香之家.光绪癸巳(1893年)恩科举人,官福建兴泉永道道员,逾年即称疾还乡.1904年修建粤汉铁路时,作为粤省绅民代表赴武昌与张之洞会商主 ...

  • 入围作品 | 黎国木:永远的怀念

    清明,是天空承载不了太多的泪水,是人间有着太多的倾诉.才这样飘飘洒洒.无边无际.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一次次拿起泪水浸透的笔,可怎么也理不清这雨丝连绵的心绪.想起父亲披红挂彩的坟墓,在我们各奔东西后在小村 ...

  • 诸侯国 缗国(姚)

    在今天的山东金乡县卜集镇有一处距今三千多年的"缗(mín)城堌堆"遗址,据古籍记载,"缗城堌堆"即为古有缗国所在地.有缗氏在古籍中多有记载,早在夏代以前,有缗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