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育人环境,学生岂能成为局外人
2015年12月21日《山东教育报》
到过不少职业学校参观,其中一些学校给我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整洁幽静,精致美观,小桥流水,移步换景。站在这样的校园里,我有时会感慨,在这里工作、学习,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尤其让我感动的是,校长在陪同我参观的过程中,会对每一个景点布局和考虑作详细的说明。我真切地感受到,校长对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我也能够体会到,学校的环境建设饱含着校长的心血和汗水。
然而在感动之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一个问题:优化育人环境怎么成了校长一个人的事情?教师、学生不应该参与其中吗?
毋庸置疑,在我国的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校长在优化育人环境方面是具有话语权和决定权的。但是,校长的话语权和决定权,是体现为一言堂、个人说了算,还是察纳雅言,集中师生员工的智慧?公平公正地说,绝大多数校长是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来净化、美化的。因此,校长介绍学校环境时真可谓如数家珍。在通常情况下,校长的如数家珍,赢得的是来访客人的啧啧称赞。我对此提出质疑,颇有点煞风景的味道。
然而,我自信,我的质疑不是没有道理的。
校园是谁的?校园不是校长家的后花园,校园是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校园的功能是什么?校园的功能不是为了展示给领导和客人看的,而是为了育人。如果我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能成立的话,那么很显然,优化育人环境就绝不是校长一个人的事情了。
我丝毫不怀疑,校长在美化校园方面的用心是为了给师生提供更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但好的用心未必有好的效果。就我看到的职业学校而言,不少校长热衷于新建或改建。新建或改建后的校园的确高端大气上档次了,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与此同时,学校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也随之消失了。这样的校园环境会激发师生的认同感吗?会使校园的文化底蕴越来越厚重吗?
前不久,我所在学校一个毕业多年的班级搞了一次同学聚会。一个女生因为整容而使得参加聚会的同学无人认识她。不可否认的是,这位女生的确变美了,但同学们在夸她漂亮的同时也感到了陌生和距离。这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不少职业学校近年来的变化和这位女生整容多么相似啊!校园环境优美了,但却让师生感到陌生了,多年来师生的精神沉淀和美好记忆无可附着了。失去传统记忆的学校是很难在短期内唤起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
我曾去过欧洲几个国家考察职业教育。每到一所职业学校参观,校长们无一例外地首先介绍我们所在的建筑物的历史,尤其强调建筑物的“老”与“旧”。如果是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依然使用至今的,校长们就更加自豪了。或许是我们的校园建筑的确“老”“旧”了,但是不是到了不换不行的程度?事实显然不是这样的。据我所知,许多职业学校都经历了改建、扩建和异地新建的“三级跳”。前两次的“跳跃”都在毁掉一部分学校记忆,直至最后“一跳”将历史记忆全部抹掉为止。
回到本文开始的话题。无论是改建学校,还是新建学校,在学校软环境的建设过程中,不应该听听师生的意见吗?把校园还给师生,不是校长应该履行的职责吗?国际知名心理学家,“现实治疗”理论的倡导者威廉▪格拉瑟在《没有失败的学校》一书中说:“学校这样一个地方应该使儿童能够根据他们自己的观察和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且能够从知道学校对他们的看法兴趣之中获得满足。”儿童尚且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更遑论职校生乃至大学生了。
优化育人环境学生成为局外人的背后,折射出我们教育理念的落后。在落后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可以建成现代化的建筑,却建不成现代化的学校,更办不出现代化的教育——因为在教育现代化中,人的现代化始终是排在首位的。
2015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