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沉思录(16)——不欢而散的商业师承咨询举隅
我对商业的中医师承没有好感。主要原因,第一,大凡以“师”而言商者,这类人皆以“师”自居,自我感觉很好,缺乏友好交流和虚心学习的精神;第二,“老师”的水平普遍较低(尚不自知),毫不客气地说,是相当低。
依我说,如果你要想学中医医术,除了自己勤奋学习以外,可以找民间口碑较好的医生口传亲授,也可以自学。至于商业的中医师承,搞个证书还是可以的,至于学医,那就是缘木求鱼了。
我在西安咨询过两家商业师承,费用贵的5万,便宜的3万,这不是重点。我关心的是,我通过这些师承的老师,中医水平能否真的有进步?也许商业的中医师承本来就不是以提高医术为目的,我实地了解过两次,皆不欢而散。
第一次去的是咸阳,去之前在网上联系的“老师”,去了之后才知道大概状况是一个已故名老中医的弟子在“陕西中医药大学”任职,在校外办的中医师承。接待我的是一个女孩(自称是老师的学生),因为我对证书没有太大兴趣,我咨询的重点在于中医学习,了解到我大致情况以后,她说帮我联系一位可以师承的老师。然后把老师的资料发给我,我见到资料以后才发现这老师的论文基本上都是中药材提炼、成分分析之类,除了中药的名字,几乎就没有其它与中医有关的内容。我问那女孩,我说这位老师的中医水平怎么样,我要学的是中医,我不关心中药的具体成分。那女孩表现得比较生气,说她好心帮我联系师承老师如何如何,我却否定老师的水平。我说我是要来学中医的,老师的中医水平必须是我认可的,名医咱们自然高攀不上,水平稍低也没有关系,但是一定要懂中医,水平一定要比我高。听到我质疑他们老师的水平,那女孩来火了,她问我陕西中医圈子里面水平最高的人是谁,我说听过名字的,我知道麻瑞亭,还有一个孙洽熙,别人就不了解了。她很生气的告诉我,说陕西中医水平最高的人是郭某某(已故,名字忘记了),郭老就是她老师的师父,我说我不了解,在西安10年了没有听说过什么人中医水平高的不得了。她更生气了,质问我既然读了不少中医书,怎么会不了解中医圈子里面的人。我说我知道的名医,比方说张仲景、黄元御、徐灵胎、章次公、张锡纯,当代的人有刘渡舟、胡希恕,更何况黄元御说过,唐朝(孙思邈)以后就没有像样的中医了,中医水平好不好不是看职务高低,对于内行来说,是看思维能力,对于外行来说,看患者评价……。我们的谈话几乎僵持,然后我告诉她,我说你要不问问你老师,就我的情况,帮我另找中医方面更专业的老师也可以。她同意了,然后我就离开了。
当我要离开咸阳的时候,她老师给我打电话过来,大抵是她老师年龄大了,和他老师交流的感觉还是蛮好的。我说我学医是为了治病,我要学伤寒、金匮、内经这些,他老师告诉我,现在的中医专业已经没有纯的中医了,基本上都有一定的西医的掺杂,而且西医掺杂的比例越来越高,他还告诉我,像我的这种学习需求,现在基本上没有人可以带学生,因教育倾向的偏差,老师们已经都不怎么是纯粹的中医了。
这次咨询就此而终。
第二次去西安书院门一家师承培训机构。我先了解了一下他们这边的师承,这个基本上没有疑惑,和咸阳那边大同小异。然后我跟她说,我来参加学习的话可能周末没有时间来听课,但是我周内时间充足,可以用课件来学习,而且我不想学基础课,基础课的费用能不能减免。我本来以为这个问题并没有什么,谁知她的同事插话了,说来这里培训的很多人都自己读过中医,都认为基础课不重要,但是只有他们上了基础课以后,才知道基础课非常重要。我说,我不是认为基础课不重要,而是怕基础课把我带偏,我之前读过两个版本的《中医学基础》,说实话,对于我们这类从事过周易相关工作的人来说写得真不怎么样,严重偏离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我现在遇到的问题是,中医中的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名家有不同的看法,他们各自为什么会这么看,我需要解决这类问题。她同事说,你现在的问题,就是没有读中医基础,比如说《方剂学》你学过没有?《药物学》你学过没有?《诊断学》你读过没有?我说我都没有学过,但是,药方如《医方集解》、《石室秘录》也是挺熟的,中药,黄元御的《长沙药解》、《玉楸药解》几乎天天在读,至于诊断,那是辨证施治的核心,没有很深的理论功底根本就无法辨证准确。《诊断学》那些讲的东西似是而非,好一点说,能覆盖大概率,说难听一些,这类东西就是和稀泥。中医就像'机械’这门科学一样,我要学的是整个系统的运作原理,而不只是怎么样修车。
她同事又问我,那你读的这些书,考试能用到不?我说我试了,不行。她同事问我读了多少书,我说我没有读过多少,目前大概也就200多本,很多书都是用来翻书查找的,非常熟悉的也就10几本。她同事又问我,读书读得怎么样,我说也不怎么样,如果我读透了,我还用得着来学习吗?比如说寸口脉,弦脉与紧脉的差别,又或者促脉、结脉、代脉、动脉四者之间的差异,以及诸家的谁是谁非。再比如桂枝汤,桂枝汤在《伤寒论》这本书的出发点,以及《温病条辨》为什么又会在桂枝汤走偏,吴鞠通错在了哪里?再比如《伤寒论》,《伤寒论》版本很多,主流的版本有宋本、康平本、桂林本,且不说康平本,就桂林本和宋本而言,差异就很大,四逆散、阳旦汤、文蛤散等等都是存在疑问的……。
听到我讲具体知识,她同事又打断我的话,把话题跳出来跟我说,“你看,你的问题就是陷入于理论,你要跟着老师学治病”。我说,“我想着,先把理论弄明白了再在实际中验证理论,医疗毕竟是涉及别人生命的事情,还是谨慎一些的好。至于治病,我自己也是试过的,把脉、舌诊这些并无难度,有难度的是辨证,有些时候很有效,有些时候也会辨证失误。治病这件事本身不难,难的在于药到病除,如果做不到药到病除,那么治病就是一个过场,走过场这种的治病我不学”。
她同事似乎情绪有些激动,又跟我说,让我清空现在脑子里的东西,跟着老师从基础开始学。我说“不是我不愿意,比如说我跟着毛主席闹革命,那是因为我从内心认可、佩服这个人,才愿意跟着他苦干,并不是说我随随便便就得清空自己的思维来跟着你走”。然后我又问,“咱们这现在有没有老师,我想跟老师聊一下”。
她同事情绪更激动了,“老师来跟你讨论这些问题?怎么可能呢?老师们都是医院的在职大夫,都是级别很高的人,临床经验少的也有近20年,他们职务高、收入高、工作忙、时间紧,怎么可能来做这样的事?”
我听了以后笑道,我说“中医是天人之学,一个人如果真的对中医能有心得,个人修养必然如三国时期的水镜先生、庞德公一样平易近人,怎么可能会因职位优越而轻视他人、自困手足呢。再说了,临床经验这件事不能代表什么,这就好像建筑工人,有的人干了一辈子建筑还不是天天在搬砖,真正懂得建筑学精髓的人,未必是那些天天在建筑工地的人。至于收入,那是人的禄命决定的,虽然常常与才能有关,但更主要还是运气的成分。中医水平高低在于思辨水平的高低,思辨水平是贯通整个理论体系最重要的先决条件,临床经验是个次要问题”。
她同事又跟我说,让我解除掉已有的偏见,三人行必有我师。我说“相互学习肯定是对的,但是,如果我花几万元来这里只是为了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师’,是不是成本有点高?我现在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思维定式,正是来自于医院坐诊中医的无能”。
我突然发现气氛开始僵持。然后我就说,“我之所以这么来问问题,就是因为自己性子太直,而且对于中医的疑惑非常多,万一在课堂上提点问题,搞坏了课堂气氛就不好了”。
然后我们的谈话又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她同事说她们老师水平高,让我从基础开始学。……。
我离开了。
两次咨询皆不欢而散,我想,如果是我自己搞培训,我会以相互交流、共同学习的姿态来做,其次,师承培训的价值是通往证书的渠道,而不是中医真理,没有中医学问这个金刚钻,就不要去揽中医真理这个瓷器活。做为商业,千万不要定位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