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起义10年拥兵百万,却被手下敲碎脑袋,人们也忘记了他的伟大

元朝末年一片混乱,蒙古贵族们因为频繁争夺地位,长期互相倾轧演成战争。贪污剥削越来越严重,搞出的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大批贵族又热衷于抢占土地。不巧的是还碰上了连年灾荒,饥民遍野,农民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效仿秦末的陈胜吴广、隋末的窦建德李密、唐末的黄巢、宋末的宋江方腊,揭竿而起,掀起了对官僚地主的猛烈攻击。

一般提到这段历史,大部分都会想起三个人,也就是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毕竟这三位,是后期势力最大的,尤其朱元璋一手开创了明朝。而相较张士诚,陈友谅所占篇幅较大,比较他算得上是少数可与朱元璋一较的劲敌。但人们记得朱元璋、陈友谅,却忘记了此人的伟大,他曾起义十年拥兵百万。

这个人便是陈友谅的老上级——徐寿辉,陈友谅的强大正是建立在他的基础上。徐寿辉生于延祐七年(1320年),蕲州罗田县(今湖北黄冈市罗田县)人,跟陈友谅同一年。原先是个卖布的小商贩,身格魁梧,相貌非凡。最重要的是为人正直,时常见义勇为,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这也是他起家的资本,徐寿辉对元朝的统治那是早有不满,只是等着个人率先揭竿而起。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五月,北方白莲教会的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在大别山背面发动几万黄河民工起义,徐寿辉的机会来了。他与麻城铁匠邹普胜、江西宜春县和尚彭莹玉等人一起,在鄂东一带宣传”天下大乱,弥勒佛就要降生“,随即发动起义。

其中徐寿辉为头领,他们也头戴红巾称之为红巾军,但不同的是这伙人信奉弥勒佛。这支势力非常强,一路攻城夺地,同年九月便打败了元朝的威顺王宽撤不花。占领蕲州(今蕲春)和黄州后,徐寿辉便在水陆要冲之地蕲水(今浠水)建都,国号“天完”。他这国号颇有意思,大加一为天,元加宀是完,天完的意思便是压倒大元。

简单干脆,似乎这名号真有点作用,徐寿辉一路都非常顺利。武昌、安陆、沔阳、江州、饶州各地很快成了天完的地盘,徐寿辉推出的“摧富益贫”口号很有效,得到了广大贫苦农民的拥护。从原先的几千几万人,迅速发展到几十万,最后十年的起义的巅峰是拥兵百万。这庞大的人数,陈友谅是万万比不过的,他巅峰时期不过六十万。

可想当时徐寿辉有多么人心所向,除去摧富益贫口号外,主要得益于天完军的军纪严明。有规定不淫不杀,每攻克一地余无所扰,只把归附的人登名于户籍。只可惜徐寿辉的一番筹谋,一番征战,终究是为他人作了嫁衣。首先得利的是其丞相倪文俊,他算是最早跟徐寿辉的那批人,战功显赫。

可随着天完的势力越来越大,这位丞相的野心也越来越大,曾经受不住高官厚禄差点投降元朝。只是双方讨价还价,没有取得一致结果,倪文俊这才杀威顺王的儿子中断归顺元朝的道路。眼看归顺元朝行不通,又起了杀害徐寿辉,夺其帝位的心。不过他也没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陈友谅先一步下手将其杀死。

接着陈友谅取代倪文俊的位置,掌握天完的实权,徐寿辉这位曾纵横驰骋大江南北的起义军领袖落到他手中。元至正二十年(1360),陈友谅进驻石矶后,派遣部队假装述事趁机用铁器击碎徐寿辉的脑袋。

陈友谅便完美的继承了徐寿辉的天完,然而他也不是笑到最后的那位,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八月陈友谅兵败鄱阳湖死于乱军中。虽然徐寿辉建立的天完前后也只有短短的十年时间,可他对后来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推动历史向前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资料:《明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