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骗子如林的世界如何拯救爱心
我在交叉路口看到几个小骗子,他们一身骑行驴友打扮,风衣风帽,颜色鲜艳,活脱脱就是成语“招摇撞骗”的注脚。他们一起举着一块大纸牌,歪歪扭扭的字很醒目,大意是骑车出来旅游,弹尽粮绝,好心人给点钱买水买吃的。看到我在车里拍照,他们有点不好意思,都把脑袋埋到牌子后面。不知道是否初出江湖,骗人还觉得比较难为情。
我之所以看出他们是骗子,是因为先前在别的路段看到过,电视上也有这类报道。而且(!),在川流不息的马路旁打这样的牌子,明显不像求助,倒有些撒网捉鱼的架势。我把照片发到圈里,问大家如果看到这种情形会不会给钱。约90个回复,几乎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坚决表示不会给。说给的两位,一位在后面附了个坏笑的表情,看得出是说反话;另一个说会给一点,毕竟这种情形不像碰瓷那么恶劣。
我有点替几个小年轻惋惜,他们怎么就不知道这样的伎俩不好用了呢?虽然相对于碰瓷的确比较有创意,但毕竟已经用老了。我不赞成那位认为多少应该给一点的朋友,不应再给他们“奖励”,这样做不利于骗术的“与时俱进”。与豪夺式的“碰瓷”相比,这样乔装博同情属于巧取,显得“文明”了许多,但用几乎被大家都识破的招数来骗钱,却有侮辱智商之嫌。在行骗这件事上,许多人都有同样的体会:侮辱智商往往比侮辱人格更难以忍受,这也是受骗后总让人耿耿于怀的缘故。有人说,各种添加剂和农药超标残留炼就了国人的“金刚不坏”之身,其实还有一条,上当受骗的经历和见闻,极大地提高了国人的智商水平。
感觉现在骗子很多,不好说多如牛毛,也差不多是“一地鸡毛”。而且骗子像牛屎菌一样,一堆一堆的,茶叶诈骗、假古董诈骗、征婚诈骗、银行卡诈骗……经常籍贯都是同一个地方的。前不久公安机关打击电信诈骗,从国外抓回来的犯罪嫌疑人居然装了好几节车厢,真的应了那句玩笑话:一火车的骗子。这么多人视法律为无物,以行骗为乐事,表明离建设法治国家要求的“全民守法”还有很长的距离。
林语堂有本名著叫《生活的艺术》,生活似乎更像魔术,骗子就像魔术师,大家都是眼睁睁受骗的观众。上街遇到问路的人可能是“扯猪索”的团伙,手机短信让你登陆的可能是钓鱼网站,打电话叫你“到办公室来一趟”的领导是让人打款的。我前不久给老父买了个手机,不担心他不会用,只担心变成一枚手雷,年过八旬的他被各种诈骗电话和信息炸着。
前几天看电影《老炮儿》,“冯小刚”看到街边求助的山东女孩,跟自己打赌对方是真的落了难,给了她两百元。他是“老江湖”,对日益缤纷的社会心里也没了底。都说给予是一种快乐,当助人变成了押宝,置身一个连行善都提心吊胆的环境,实在难有什么快乐可言。有道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但一个好的社会,还应该有一条:助人之心不可少。有个朋友的回复很有意思,她说要是在国外遇到,可能会给钱。我并不认同外国的月亮就一定比中国的圆,但她这种心态却不乏代表性。社会不是爱心太少,而是骗子太多,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人人自危”的普遍心理,感觉智商不够用,与其上当受骗,不如视而不见。
从这一点说,骗子行骗的受害者,不仅仅是直接上当受骗的人,而是每个需要帮助的人。天津爆炸事故后,3700多人给那个在微博上谎称父亲遇难的杨某打赏了9万多元,可以想到,当下一次有人真的遇到急难,这3700多人完全可能袖手,听说过这件事的人,也不会再“任性”地“该出手时就出手”了。要修复这种“社会生态”的毁损,其实也简单,尽可能使骗子受到惩罚,就能震慑和消除人们不劳而获、小劳大获的侥幸心理,比如像前头那几个招摇撞骗的青年,最好的结果就是公安机关闻风而动把他们抓起来,而且广而告之,而不是听之任之。
当然,骗子遍地丛生,要避免被骗,治不如防。“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个人提高警惕尤为重要。骗子玩的是“智取”,你总得提高自己的智商,而不能只是立志去做一个善良的人。张楚有首歌《孤独的人是可耻的》,我觉得,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更可耻的是愚蠢的人。我一直很欣赏王小波的名言:“我自己当然希望变得更善良,但这种善良应该是我变得更聪明造成的,而不是相反”。关于这个问题,记得马克思也曾经说过: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