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头连载】第一山 || 对宝巷对灵瑞塔

无法磨灭的记忆  难以忘怀的乡愁

六、第一山上思古今

对宝巷对灵瑞塔

在近圣街南段,胡家巷南侧,有一小巷,入巷口圆门,便一路上坡,可达山上“杏花园”。这个巷子和盱城其他小巷一样,曲折蜿蜒于山坡山麓,似乎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它却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对宝巷”。《光绪志》上说:“对宝巷,县治西,在胡家巷南。”说起“对宝巷”,它竟然与一座城、一个门、一座寺、一尊宝塔有关呢!

据老辈人口口相传的说法,是因为此巷的巷口正对淮河对岸泗州城中的一座宝塔,因而得名。而这座宝塔,就是盛名天下的“普照寺灵瑞塔”。

(泗州普照禅寺灵瑞塔和赵孟頫灵瑞塔碑刻)

要说灵瑞塔,还得从这座塔的主人“僧伽大师”说起。清康熙《泗州通志》云:“唐僧伽大师,即今称泗州大圣菩萨者,本西域人是也。”唐高宗龙朔初年(661年),僧伽来到临淮,在信义坊住下,择地建庙,挖出古碑上刻“香积寺”三字,还挖出一尊刻有“普照王佛”的金佛像。后到泗州讲佛,收罗弟子。在泗州城建起普照王寺。景龙二年(708年),到了长安,尊封他为国师。僧伽独处一室,头顶小洞以棉塞之,夜间拿去棉塞,香烟冒出,烟气弥满,全室芳香。待到天亮,香烟复回洞穴,再用棉塞之。僧伽大师洗脚水,人若取其喝下,疑难杂症皆能痊愈。景龙三年(709年),中原大旱,僧伽遥对西天,口中念念有词,便云起雨至。中宗赐寺院匾额,御笔“普光王寺”。景龙四年(710年)三月二日,僧伽大师在长安荐福寺内端坐而终。五月,将僧伽大师坐化之身送归泗州,建塔供养。泗州为迎接大师真身入城,从城西南角新开一个门,并搭建鲜花彩门,用鲜花铺地,以鲜花覆棺,故称此门为“香花门”,此路亦称“香花路”。后来,唐宪宗又追封僧伽为“证圣大师”。泗州人则尊称为“泗州佛”、“泗州大圣”,说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泗州通志》载:“香花门楼,门居南门、西门之中。唐中宗景龙年间,送僧伽大士真身归泗,特开此门,以香花迎入,故名。万历丁酉楼灾于火,郡进士戚伸捐资数千金,并招募修之,增左右耳房各二间,率子弟读书其上,以对盱山杏花园。楼前置木牌坊,题曰:'杏园咫尺’。凭高眺远,亦巨观也。”你看,你的“对宝巷”对着人家“泗州城”、“香花门”、“普照寺”、“灵瑞塔”,其实,泗州那边也将“香花门”对着你“杏花园”、“对宝巷”呢!

那么,对宝巷口所对的灵瑞塔是什么样的呢?《泗州通志》也有记载:

“灵瑞塔,塔在西城。唐中宗景龙四年,为僧伽大师迁化建塔藏之,此塔之始也。贞元中,塔灾僧澄观重建,韩昌黎谓:'高三百尺’。穆宗长庆二年,塔顶水晶映日出火,殿塔又灾。至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又敕重建。寺塔成,高十三级,改名雍熙塔。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入泗州,塔毁于兵,有云风起雾合,咸见大圣以锡杖挑塔,肩担上天,西北而去。此虽近诞,亦灵异之一征也。至元十八年,僧怀融旨阙请建,许之,会融殁不果。延佑二年,准诏西蕃样建砖塔。至元五年竣工,高一百五十尺,基广二十一丈,以金铜为顶。元学士赵孟頫奉敕撰文以记之。”

据此,延祐年间所建的灵瑞塔,乃为“西蕃式样”的砖塔,其式样应与北京白海公园、扬州瘦西湖公园的“白塔”相似。延佑五年(1318年)六月,赵孟頫奉旨来到泗州,为普照寺灵瑞塔题写碑文。赵孟頫是宋室之后,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也是我国著名的大书法家,尤以楷书见长。他在《大元敕建泗州普照禅寺灵瑞塔碑》中开始便写到:“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臣赵孟頫奉旨撰并书。”整个碑文洋洋洒洒,达千二百字,所书字体,外貌丰满得体,内涵筋骨稳沉;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匀;下笔果敢老练、运笔如龙驭风;收笔线路清晰,骨架劲挺匀称;笔画出规入矩,形体洒脱有神;笔锋圆润秀美,结构安排精准;个字美不胜收,全篇一气呵成。如此行楷大作,确实冠绝古今。此碑、此文、此字,与普照禅寺相得益彰,与灵瑞宝塔一脉相承,真乃绝配也!

因清康熙年间淮河大水,泗州被淹,此碑没于水下。清雍正年间,知县张炳文将此碑移至盱眙县第一山,立于文庙内,并在原碑旁刻记事题文小字2行,文曰:“是碑立于延祐五年,中付于水,逾四百余岁而复竖于今。岂升沉有数,碑亦尔耶。雍正二年花朝日,古绛张炳文”。

后来由于文庙拆迁,石碑被掩埋于地下。1991年春重新发现,经整理后移至第一山玻璃泉左侧立放。现残碑高2.5米,宽1.39米,行楷24行。

如今,曾经繁华一时的泗州城早已成了“水下庞贝”,威仪圣崇的“香花门”和香火鼎盛的“普照寺”也成了深掩在黄土之下的遗迹,高达一百五十尺的“灵瑞塔”仅仅只剩下美好的记忆,惟有这尊“灵瑞塔碑”还在孤傲地耸立在第一山玻璃泉旁的悬崖旁,目视着汤汤淮水、熙熙人群和流淌的岁月!但是,对宝巷却以它特有的方式永恒地记录下了这一切!

作者简介
马培荣,1952年出生,江苏盱眙人,高级经济师,高级程序员,IEM国际高级企业经管管理师,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首批333工程培养对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多家刊物编委,先后获得国家部委等科技奖励29项(次),发表论文160多篇,出版科技专著10多部。2012年退休后致力文学创作,他自称是“人不在诗坛中,名不在诗人之列”的业余作者,已出版诗集《诗意空间》(8部),长篇小说《都梁史演义》、以及《马培荣散文集》《盱眙书览》《穆店史话》《话说盱眙》《盱城老北头》《都梁稿汇》等,现为盱眙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顾问,盱眙县全民阅读促进会会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