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21篇:读文随笔∣整本书阅读研究的重心与策略

整本书阅读研究的重心与策略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语文教学通讯》(B刊)2020年第12期发表了广州市从化区教师发展中心夏峥嵘老师的一篇文献综述《2018-2020年中学整本书阅读研究述评》。写文献综述类型的文章,不仅需要爬梳大量的资料,更要能够从文献资料里提炼出规律性、方向性的东西来。这种文章,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有指导作用,对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也有巨大的帮助。假如某一位教师申报了关于中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方面的课题,那这篇文章里的信息、观点对于课题研究就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与测评是我比较关注的板块,尤其是初中12本必读名著的教学、命题与备考。高中学段的《红楼梦》《乡土中国》的教学与测评,我也比较关注。读完此文,梳理收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献资料。我以前读论文,比较关注文章的观点、案例、经验等,对论文中出现的文献资料关注不够。前一段时间看向浩老师的一篇读文随笔,其中就提到了“文献方面的收获”,这也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在阅读论文或专著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从“这一篇”或“这一本”出发,关注到这些论文与专著里提及的有分量的文献资料,然后再去阅读这些资料,那么阅读的收获将不再是单篇文本,而是“链式结构”。这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有助于聚焦到个人喜欢的话题上。夏峥嵘老师的这篇论文,不仅提供了整本书阅读方面的专著,同时也提供了论文形式的材料。尤其是专著方面,作者提到了吴欣歆教授的《培养真正的阅读者——整本书阅读之理论基础》,这是从理论层面对整本书阅读进行研究,精华部分则在于整本书阅读的具体策略,包括“内容重构策略”“捕捉闪回策略”“经典重读策略”“对照阅读策略”“跨界阅读策略”等。余党绪老师的《走向理性与清明——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强调了思维训练在整本书阅读中的特殊价值。余老师长期进行批判性思维研究,本书也是将批判性思维研究与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相结合的产物。李煜晖老师的《探索和发现的旅程——整本书阅读之专题阅读》提出了项目式学习、主题情境式学习、混合式学习、专题式学习等具体的实施路径。此外,蒋雁鸣老师主编的《整本书阅读工作坊》、褚树荣和黄兴会老师主编的《开卷有益——整本书阅读与探讨》等专著,也是研究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文献。其实,深圳市倪岗老师编著的《中学整本书阅读课程实施策略》、岭南师范学院陈斐老师的《寻路“整本书阅读”》也是很有分量的。

二是实施策略。此前我指导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发现老师们能够围绕课题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而且能够组织丰富多彩的研讨活动、学生活动,但薄弱点在于提炼“教学策略”。尤其是提炼我所说的“技术型策略”,即带有操作指导性的教学策略,更是难上加难。如果有教师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课题研究,一定会在这篇文章里发现作者已经梳理好的教学策略。南开大学哲学院周会民和深圳市龙华高级中学陈薇提出了“创造性整本书阅读”的说法,认为整本书阅读应该厘清“表层结构”、提炼“深层结构”、挖掘“潜藏结构”和开创“应然结构”四大阶段。这四种结构形成的阅读策略,适用于初中12本名著和高中《红楼梦》《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玉老师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四种融合策略:从课内到课外,从节选到全文;从精读到泛读,从任务到成果;从指导到反馈,从整体到个体;从阅读到写作,从线下到线上。这四种融合路径不仅提炼得十分精当,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重庆市名师工作室张学忠团队提出了整本书阅读中的“元阅读”理念,而且提出了“从面看点识全局”“由点到点寻关键”“由文入史得深度”的阅读策略。南京科利华中学兰天宇老师提出了“带着兴趣走进文本”和“带着层次读出深度”的观点,针对后者又提出了主题演讲、生物图鉴制作、改良式评价、主题式探讨等促进深度阅读的方法。这些教师开发出的策略,不仅是个人研究的结晶,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如果有教师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可以找到作者提及的这些文献的原文一一研读,或许会有更为具体的收获。

三是教学建议。进行文献综述的目的不在于对文献进行客观的梳理与扫描,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发现新的研究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夏峥嵘老师在对文献资料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学生宜遵循统编教材推荐书目进行阅读,不宜盲目扩大书目。这一点我是十分认可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不能仅仅根据教师个人的教育背景和学术兴趣进行选择,而是要有课标或教材的依据。教师进行整本书阅读研究和实践,也应优先选择教材推荐的相关书目。二是学生通读全书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基础,构成阅读经验是重点,教师宜侧重指导阅读策略。这也是我以前忽略的内容,以前我执著于“整本书阅读的效果取决于学生是否真的阅读了这本书”,因此特别关注“过程管理”。而温儒敏老师曾指出,整本书阅读要重在“目标管理”,不要有太多的“过程管理”。我相信,温老师说的“目标管理”就包含了阅读策略的指导等内容。例如统编教材的每一本名著,都有相应的阅读方法,教师要注重这些方法在实际阅读中的落实。《儒林外史》的阅读,就十分重视“讽刺作品的读法”,这也是中考十分重要的考点,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从“篇”上升到“类”,关注“讽刺类作品”的读法。三是整本书阅读的目的是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指导课须针对学情和学生兴趣点,阅读疑点是指导课的起点,审美鉴赏和思维发展是指导课的重点。这个认识也很有道理,整本书阅读不能说不重视“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但从教学与备考的角度看,要更重视审美鉴赏与思维发展。这一点也是中考名著阅读测评的两大方向,尤其是文学类名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