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等功臣去市里开会,回家后房子大变样,老人怒言:真后悔
2011年,河南省委领导下乡慰问一些退役老兵,见到李文祥家中墙上的军装照,省委领导和李文祥老人攀谈起来。
谈到参军入伍的过往故事,李文祥老人沉默不语,拿出了一个小包裹。打开的那瞬间,在场的人都愣住了,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原来,李文祥拿出来的,是自己在革命中立下特等功的勋章。面前这位不善言辞的老人,竟然是位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特等功功臣!
老英雄李文祥
此事被大家得知后,整个村子的村民都震惊了,原来自己的村子里竟然有位这么低调的特等功臣。
可唯独李文祥老人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平静地不能再平静。这样的处世态度,更令大家肃然起敬。只不过大家想不明白,李文祥为何对此事闭口不提数十载?
然而,这位英雄般的人物,就在李文祥老人应政府的邀请去市里开会,并进行了体检之际,范县政府的工作人员竟然私自动了李文祥老人的房子。
等到李文祥老人体检结束回到家时,发现自己的房子变样了,直言后悔,自己不该去体检。
在老人的特等功臣身份被揭晓后,范县政府的工作人员为何要骗走李文祥老人,并且不经老人允许,就私自动了老人的房子呢?
县政府和李文祥老人之间,又有什么“私人恩怨”呢?这还要从李文祥老人参军那年开始说起。
热血少年入伍参军
1925年,故事的主人公李文祥出生在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的一户人家。此时的中国内外交困,百姓生活水深火热。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日寇对中华的浪子野心昭然若揭。
此时的李文祥,只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却已经有了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渴望人们能够脱离这种困顿,过上安定平稳的生活。李文祥也深知,“以战止战”是最好的方式,所以一颗参军梦便在小小的少年心中发了芽。
然而,李文祥虽然满心想着入伍参军保家卫国,但是苦于一直没有机会,壮志难酬心中甚是郁闷。
幸而在李文祥22岁的时候,他终于如愿加入了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29师85团,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战士,守卫着国家,守卫着人民。而李文祥富有传奇色彩的戎马一生,自此掀开了绚丽华章。
李文祥参军
戎马生涯,功成名就
在战争年代参军入伍,其实就等于把自己的性命交给了国家。我们至今仍然歌颂这些伟大的战斗英雄,就是因为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值得我们世代敬仰。
没有这些革命老前辈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超然,和为大局牺牲的精神,我们根本没有如今盛世的繁荣和家家户户的安居乐业。
李文祥就是这样的英雄,虽然当时他也不过是个20多岁的青年,他却自己人生中最灿烂的时光,都奉献在了祖国大业上。
加入华东野战军的第二年,李文祥就参加了济南战役。由于在战斗中表现突出,李文祥获得了二等功的荣誉。
同年冬天,李文祥再次参加了著名的淮海战役,并且立下了特等功。1949年,李文祥又参加了福州战役,并且在这场战役中,获得了特等人民功臣奖状。
李文祥获得的奖状
待数十年后,李文祥已经成为一名耄耋老人时,再向大家展示的那些荣誉徽章的背后,都是自己最灿烂的年华,做过最英勇无畏的事。热血男儿一生荣耀,这才是对一个真正的男人最大的肯定!
1949年3月,由于战功赫赫,思想觉悟高,李文祥终于顺利通过审核,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看着同年十月,主席在庄严的天安门前向全世界宣布,新中国成立了!
战斗英雄复员转业
1955年,此时的李文祥刚过而立之年,却已经成为了副连长,是一位少尉了。
但此时的中国已经迎来了和平,正是全国上下一心搞建设,努力提高中国经济的时候,李文祥便复员转业,成为了福建省建设厅第三建筑工程公司保卫科的一名干事。
能在保卫科上班,那可是别人十分眼红的一份工作。工作轻简不说,福利待遇还非常好,一个月的工资比其他人几个月都多。
但是像李文祥这样革命战斗英雄,曾经为了新中国的建设浴血奋战,所以他复员后有这样一份工作,大家也都觉得理所当然。
毕竟,当初若非千千万万个李文祥这样的英雄,哪来的和平年代家家户户的安定祥和?
但别人看着战功赫赫的勋章,在李文祥老人看来却不值一提。一身的荣耀背后,仍然是李文祥那样赤诚,却又质朴的心。
别看李文祥在福建有着人人羡慕的工作,但在李文祥的心中,却始终想念着自己的家乡,哪怕那里仍然一片贫瘠。李文祥说:“我生长在黄河边上,是吃黄河水长大的,家乡的父老乡亲还在贫困中挣扎,我每次想起来都很难过。”
老英雄李文祥
看到国家提出了助农政策,李文祥知道此时国家正需要青年人积极投身农村建设,从而实现国家的大踏步发展,于是毫不犹豫选择扎根农村,再次成为了一名和平年代的“战斗英雄”。
只不过这次,李文祥的战斗对象是贫困,是落后,这一场“仗”打起来,才是真正啃了难啃的硬骨头。
扎根农村的赤城男儿
其实在李文祥准备扎根农村的时候,正赶上了国家提出优待转业军人政策的时期。
如果李文祥能够向当地政府提出自己的要求,并且让大家知道自己立下的战功,李文祥绝对能有非常好的生活,得到政府和人民的“优待”。
但李文祥却偏偏不按常理出牌,隐瞒了自己的战功,对外只说自己是个普通的转业军人而已。
正是李文祥这样的做法,才在数十年后,成为了李文祥老人和范县政府结下“梁子”,并且导致李文祥老人被政府工作人员“报复”,并对房子进行私自改动的原因。
原来,李文祥本来转业后是到了福建省建设厅,但由于李文祥积极报名参加助农,于是李文祥便携妻儿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河南省濮阳市范县。
李文祥夫妇
此时的范县农村生活非常贫困,土地非常贫瘠,生活环境恶劣。换句话说,想要让范县的农民们富起来,可是一件难度系数非常大的事。
但李文祥却没想过退缩,也没有因为曾经的战功飘飘然,或者到处吹嘘。
此时的李文祥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范县一个普普通通的生产队的队长,每天的生活重心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让这片土地成为改变范县农民生活的“黄金”。
稻改初现成效
范县的土地情况有些特殊,是令人头疼的盐碱地,想依靠这样的土地种出硕果累累的粮食,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有人劝李文祥,别跟老天爷扭着干,范县这样的土地又不是一天两天,要是真能种出粮食,那村民们哪儿至于连顿饱饭都没吃过?
李文祥却偏偏不信这个邪,枪林弹雨都闯过了,命悬一线都没怕过的李文祥,还会怕这个?
李文祥横下一条心,只恨恨说了句:“我就不相信,改变贫穷比攻城打仗还难!”
李文祥除了吃饭睡觉,每天就在村里研究这些土地。当时县里正在号召大家引种黄种稻,赶上范县北街村地处背河洼地,是最适合种植水稻的水洼地。
李文祥仔细想了想,盐碱地种别的东西不行,但是改成水稻田后,也许产量就能上来。而且这里水洼地多,尝试种水稻或许是村民们改变命运的一次机会。
而且,李文祥的妻子是南方人,他也曾在福建就职,所以对种植水稻也有经验。于是,李文祥一拍桌子,下定决定试一试。
李文祥夫妻二人号召大家一起挖渠引水,修整水田,凭借以前的种稻经验,决定跟命运赌上一赌。
李文祥农作
皇天不负苦心人,原来亩产仅仅二三百斤的田地,在进行稻改的第一年,亩产就已经超千斤。
以前村民只能靠救济粮勉强度日,李文祥带着村民们稻改的第一年,全村的村民就吃上了白花花的大米,而且管够!
这里的水稻成为了范县的知名品牌,还被授予了“国家优质水稻示范区”的美誉。但此刻的李文祥还没来得及高兴,却又被一桩心事缠绕。
李文祥说:“啥时候全村人都富裕了,我的任务就完成了。”原来,让全村人吃饱饭只是李文祥的“小目标”,真正的大目标是让全村人民富裕起来,过上好日子。
本着这样的想法,李文祥带着村民种西瓜,发展小麦加工企业。为了让村民的日子过得更好,李文祥经常自掏腰包“办公事”,出资建学校、修马路、资助贫困户、出钱修养殖场、买设备......
可以说,李文祥的私人钱财,被李文祥当成了公款用。全村都富裕起来了,全村的百姓也都记得李文祥做过的事,一点一滴都记在了心里,感激在了口中和行动上。
自此,李文祥便扎根在了农村,并且一扎就是几十年。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大家从来没想过,这个带着大家伙脱贫致富,并且不善言辞的男人,竟然是位特等功臣。
在大家伙看来,李文祥也就是个实在的能干人,脑子里有想法,身上也有使不完的劲儿。
老英雄李文祥
英隽少年已成耄耋老人
转眼间,几十年如同白驹过隙。李文祥已经从而立之年走到了耄耋之年,他用自己的青春年华换来了农民生活大发展,人们也慢慢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李文祥见到村农们生活富足安定,生活状况得到了不断改善,他也非常开心。
但李文祥却依旧没有沾沾自喜,没有把人民的发展归功在自己一个人的身上,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个引路人,人们能够生活富裕,是村民们自己辛勤付出的功劳。
别看李文祥为村民们做出了这么大的功劳,但李文祥却依旧保持着自己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于生活平淡处见乐趣。
家中没有任何奢侈的用品,最值钱的物件就是一台电视机,和一架生锈的旧缝纫机,跟其他村民家对比起来,说“家徒四壁”也不为过。
偶然闲谈,旧事重提
李文祥虽然未曾对别人说起过自己的赫赫战功,但是参军入伍这件事他没有瞒过大家。因为参军是光荣的,他一直以自己是名军人为傲。所以在李文祥的家中,始终摆放着一张少年时代的李文祥,身着军装飒爽英姿的军装照。
李文祥年轻时的军装照
但命运似乎并不愿这样一位功臣和他的光荣岁月,默默尘封在时间的长河中,于是便有了一次意外的经历。
2011年,河南省委领导下乡慰问退伍老兵,李文祥作为退伍老兵之一,也迎来了这些特殊的“客人”。
见到李文祥家中墙上的军装照,省委领导一时间来了兴趣,和李文祥老人攀谈起来。谈到参军入伍的经历,李文祥老人沉默了,随即默默拿出了一个小包裹,打开的那瞬间,在场的人都愣住了,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左)李文祥
原来,这里边包的都是李文祥老人当年荣获的勋章,其中还有特等功。省委领导看到这些,对李文祥老人肃然起敬。唯独李文祥老人本人,就像在讲一件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一样。
一时间,村里有位特等功臣的消息,瞬间传遍了村子的每个角落。大家不知道怎么形容那种情绪,有愧疚、懊恼,也有尊敬、崇拜......
党员干部不能给国家添麻烦
李文祥老人最常念叨的一句话,那就是“党员干部不能给国家添麻烦。”
有人问李文祥老人,明明转业军人能够得到政府的优待,为何李文祥老人不向政府提点“好处?甚至有人跟他开玩笑:“你要是当年不回来,早就该享受离休待遇了!”
李文祥老人却笑笑:“干革命是为了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不是为了要待遇!”
福建省建设厅的同志知道李文祥老人在范县的事迹后,曾先后两次辗转来到范县找到他,并且告诉李文祥:“组织上恢复你的干部身份,落实你的生活待遇,可以马上返回工作岗位。”
这是摆在李文祥面前绝好的机会,不仅能够从此生活无忧,而且连同自己的家人和后代都能过上更好的生活,结果李文祥却绝句了,理由是:“我在这里生活得挺好,不用麻烦组织了。”
范县政府早在1998年,在全国开展的“爱心献功臣行动”中,主动提出为李文祥老人新建或翻修住房,但李文祥老人却说:“我的房子一不透风,二不漏雨,还能住。咱不能给国家添麻烦。”
看到李文祥老人这么坚决,翻修住房一事便暂且搁置。
但在2011年李文祥老人特等功臣的身份被公开后,大家便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复杂情绪,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我们的老功臣,生活在一个如此清贫的家中。
于是,便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范县政府的工作人员巧借是由,把李文祥老人“骗走”,为老人修建了卫生间和厨房,俺咋粉刷了主房,增加了热水器和取暖设备。
谁也没想到,李文祥老人从市里开会回来后,看到自己的家大变样,一向好说话的他却突然动怒了:“早知道你们这样弄,我就不出去了!”
老英雄李文祥回到“新家”
平凡中的不同凡响
李文祥在回到范县参与建设的时候,他曾说:“大家都在富的地方,如果穷的地方没人来,不就更穷了吗?下乡支农是响应国家的号召,咱是干部,是党员,就应该带头到农村领着大伙致富。”
李文祥的心中有国家大义,有民族大义,更有人民群众,和他心心念念的父老乡亲。他的前半生,用自己的热血和肝胆,换来了一身的荣耀勋章。后半生却扎根农村建设,不为名利,只为家家安居乐业。
李文祥老人说:“我生长在黄河岸边,我永远是黄河的儿子。”他的身上有着黄河儿女的牺牲精神,更有黄河儿女的胸怀。
正是这样的黄河精神,让李文祥老人“俯首甘为孺子牛”数十载,褪去一身荣耀,默默扎根基层,继续发光发热。
老英雄李文祥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是毛主席在《沁园春·长沙》中直抒胸臆的一句诗词,此刻用在李文祥老人身上,也颇有几分意味。
当年的李文祥,不过是个22岁的热血少年,怀揣着一颗赤诚之心,开启了戎马生涯。当时的李文祥心中没有建功立业,只有解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让大家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在数十年后,李文祥仍然初心未改,他的心中依旧没有名和利,只有让家乡父老吃顿饱饭,过上富裕日子的想法。
在李文祥老人的心中,自己的一身荣耀只是一时的,真正能够伴随自己终身的,只有那淡泊名利的处世格局和为大局奉献的无悔精神。
李文祥老人这样的人,能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冲在第一线,功成名退选择隐藏一身荣华,才是最值得大家世代尊敬,并且学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