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总结—牙髓炎】口腔医师资格考试考点总结
牙髓病
临床分类:可复性牙髓炎、不可复性牙髓炎、牙髓坏死、牙髓钙化、牙体吸收
组织病理学分类:牙髓炎、牙髓变性与坏死、牙体吸收。
牙髓炎
牙髓充血:生理性、病理性
急性牙髓炎:急性浆液性、急性化脓性
慢性牙髓炎:慢性闭锁性、慢性开放性
牙髓变性:成牙本质细胞空泡性变;牙髓纤维性变;牙髓网状萎缩;牙髓钙化。
组织与临床联系
髓腔:硬组织包绕封闭、高压、疼痛、扩散
根尖孔
急性感染难以痊愈
病因和发病机制
细菌因素(主要);物理因素;化学因素
一、细菌因素
种类:混合细菌感染
专性和兼性厌氧菌(链球菌、放线菌等)
龋洞利于其繁殖
感染途径:
●接近髓腔的深龋洞
●牙隐裂、折断、楔状缺损或重度磨耗、酸蚀,以及不适当的治疗
●深的牙周袋经根尖孔或侧支根管—— 逆行性牙髓炎
●血源性感染
机制: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内毒素及其代谢产物
(1)直接损害牙髓组织,
(2)激发炎症细胞释放溶酶体
(3)刺激牙髓内细胞释放炎症性介质和细胞因子 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趋化中性粒细胞到达受损部位,同时进一步释放溶酶体酶,造成牙髓损伤
二、物理因素
●急慢性创伤
●医疗意外:超过牙生理承受能力的温度变化(如备洞、抛光及刺激性充填材料的应用)、金属材料的不规范性应用导致电流产生、不适当的激光治疗等
三、化学因素
龋病治疗时,使用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硝酸银、磷酸盐水门汀等
收看《牙体牙髓病学》精彩网课!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