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性发展——社会认知发展

花开时节,想见你

社会认知——

当孩子不能理解他周围的社会关系、不能对自己和他人的社会行为做出恰当的评价和预测,很难想象他能够做出合理的社会行为。

儿童的社会行为以其社会认知为基础。

定义

认知

NO.1

测量学家

  • 认知社会智力,是因素的结构。

NO.2

皮亚杰

  • 认知是一种适应,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体现为一种普遍的逻辑-数学结构。

NO.3

信息加工心理学家

  • 把认知看作信息加工。

社会认知

(Social Cognition,SC)

从对象

SC是个体对自己和他人以及各种社会现象的认知。

SC关于人、自我、人际关系、社会群体角色和规则的认知。

SC是以上认知与社会行为的关系的认识和推论。

信息加工过程、认知结构。

从理论视角

社会认知的三个层级

也是社会认知发展的先后顺序

第一

关于个人的认知,包括自己和别人各种心理活动:

  • 感知

  • 注意

  • 记忆

  • 思维

  • 情感

  • 动机

  • 意向

  • 思想观点

  • 个性品质

ASD潜在的生理原因,导致ASD者上述各种心理活动受影响,甚至受损。从而影响下述两个层级的功能。

关于这部分,可以参考本公众号以前的文章,本文略。

第二

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双边关系的认知:

  • 权威

  • 友谊和冲突

  • 合作

第三

关于社团内部及社团之间各种关系的认知。

发展

以下内容,如未注明出处,皆整理自本书

不同领域社会认知的发展

印象形成

  • 婴儿3个月:对母亲的照片比对其他妇女的照片给予更长时间的关注。

  • 2岁半:能够理解性别的信息,将照片区分为男孩和女孩。

  • 2岁半以后:能够区分家人和玩伴的印象。

根据物理特征,即他人的外表。

  • 3岁:儿童关于意图的认知已经开始萌芽。

  • 3~5岁:儿童已经理解别人的行为反映出的明确动机和意图。

  • 5~7岁:并不愿意和一位被描述为“好孩子”的同伴一起游戏,更关心的社会同伴有吸引力的玩具。

  • 9岁:更愿意和有良好品质的同伴一起玩,而不是只要有玩具就可以。

学龄前儿童并非完全不理解他人行为中展现出的心理品质。

心理学家巴伦波(Barenboin,1981)学龄前三阶段顺序发展模型。

阶段

特征)

年龄

行为比较

具体行为

6~8岁

心理结构

稳定的心理特质

8~10岁

心理比较

重要的心理维度

11~12岁

学龄期的两个关键时间点:

  • 8~9岁,从“行为比较”到“心理结构”

  • 12岁左右:从“心理结构”到“心理比较”

社会性概念的理解

NO.1

儿童对惩罚的理解及其发展

塞尔曼(Selman,1980):

第一阶段:

儿童懂得惩罚社会跟在错误行为后面的,但他们不能推断父母惩罚的动机。

第二阶段:

儿童懂得父母惩罚社会为了教训他们什么社会错的,有时是为了保护他们。

第三阶段:

青少年前期的个体认识到有时惩罚社会灌输害怕(焦虑),达到内化后,用来控制行为;他们还认识到惩罚是父母想要表达关心他们健康的一种形式。

第四阶段:

青少年认为惩罚只是控制行为的一种方式,但不是最好的方式。他们理解父母也要表达他们的需要和个性, 惩罚只是满足了这样一种需要。

第五阶段:

青少年认识到惩罚可能反映了部分父母无意识地想从心理上控制别人。

NO.2

儿童权威认知的发展

以下内容,整理自本书

达蒙(Damon,1977):横向及纵向研究

  • 水平0(4~7岁):不能区分自己的意愿与权威的要求。

  • 水平1(7~9岁):开始重视服从权威的道德定向。

  • 水平3:(9岁以上):认识到对权威的服从既可以社会自觉自愿的,也可以社会被迫的。

张卫、沈家鲜(1993)

(5岁、7岁、10岁和13岁)

儿童服从父母的主要依据,随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变化:年幼儿童注重父母的成人身份和行为维度,13岁左右更注重父母的知识、对父母的回报和关心。

儿童对父母的评价依不同的领域而有所不同:认为在道德领域,对父母服从的合理性最高,在朋友选择领域其合理性最低。

在“公平-权威”的冲突中,年幼儿童不能分辨公平和权威,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表现出从对权威的盲目服从发展到追求公平,再发展到考虑其他因素而服从权威。

从整体上看,儿童对权威形象的评价还是最看重知识,对父母社会职责的评价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地增长,而对成长身份的评价,则随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下降。

NO.3

儿童对友谊和冲突的认知

以下内容,整理自本书

  • 两个个体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

  • 较为持久的稳定性关系。

  • 以信任为基础,以亲密性支持为情感特征的关系。

友谊的定义

塞尔曼(Selman,1980):

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

研究内容:友谊的形成、亲密性、信任及互惠、忌妒、冲突的解决、结束。

阶段

阶段0(7岁以前):认为朋友社会暂时的游戏伙伴。

阶段1(4~9岁):单向帮助的友谊关系。

阶段2(6~12岁):融洽合作的友谊关系。

阶段3(9~15岁):亲密分享的阶段。

方富熹等(1993):

研究方法:日常生活承诺的两难故事法。

对象:小学低年级儿童。

结果:

阶段0:儿童完全不能认知在人际关系中的有关道德准则及彼此间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阶段1:儿童友谊关系带有具体性。

阶段2:儿童能根据承诺的道德准则做出决定;也发展对他人利益及需要的关心。

阶段3:儿童将友谊理解成为一种亲密、抽象的人际关系。

  • 存在于人际交往中的不和谐及矛盾的现象。

冲突的定义

儿童解决冲突与下面的能力有关:

  • 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变通式方法

  • 能预知他人对某种特定情景的可能性反应

  • 能应用“手段-目的”的解决策略。

NO.4

儿童社会规则的区分与认知

以下内容,整理自上本著作。

儿童的社会规则来源于三个方面

1、父母、老师的影响

2、法律规定

3、儿童的社会互动

社会规则认知范畴

道德规则

定义

对是与非,对与错的判断。

建构成分

公正观

例证

福利、权利、公平分配资源、信任等问题。

标准

客观性、普遍性、义务,不必依靠规则和权威,不可改变性。

习俗规则

定义

在社会系统内对社会互动起结构性作用的行为规范。

建构成分

社会组织观。

例证

表达、服饰、性别角色、言谈举止等方面的方式。

标准

具有偶然性,可改变性、情景性、相对性,受规则和权威的约束。

谨慎规则

定义

对自己有消极后果的行为。

建构成分

个人的概念。

例证

包括安全、舒适、健康等行为,如冬天戴手套,不要触摸电插座等。

标准

规则的效用、普遍性和规则的偶然性。

儿童区分社会规则的发展

Smetanna & Braeges,1990:

2岁:不能区分违背道德的行为与违背习俗的行为。

近3岁:认为违背道德的行为从普遍性上来说要比违背习俗的行为更为错误。

3岁半:认为违背道德规则的行为要比违背习俗规则的行为更不依赖于规则与权威,从普遍性维度上讲更为不对,而且程度更加严重。

而且区别社会规则的能力与言语发展水平有关。

Davidson et al,1983:

儿童的规则认知形成与童年中期。

著名理论

观点采择能力                                      

Perspective-taking ability

一套研究颇多的理论,短短的说明,可能挂一漏万,故此不说。

希望以后可以单独成篇。

简单了解,可以参考上述著作。

P281~287

心理理论

Theory of Mind

(0)

相关推荐

  •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重要知识——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1. 实质: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 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 ...

  • 《童星德》少儿栏目_浅谈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好的教育,不仅来自于老师,更来源于家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未来有很大的影响. 父母的教育决定着孩子一生的性格,教育方式的不同也会促使孩子在对待事情时的思维态度与行为想法的不同 ...

  • 如何面对儿童的“残忍”(干货推荐)

    我们发现,在儿童中,存在着一种"孩童的残忍".他们或者会打骂同伴.破坏物品.欺负弟弟妹妹等,更常见的,很多小孩会残忍地对待小动物,摔猫.烧蚂蚁.扯断尾巴等.这些行为,在成人看来,是 ...

  •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高,看这里!

     一.什么是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无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实现的综合系统. 二.自我控制的重 ...

  • 态度与品德的学习过程

    大纲内容: 1.态度的概念与结构(新增内容) 2.品德的概念与结构 3.品德发展的理论(有缩减) 4.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5.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改为全国版本) 考情分析: 2014单选 ...

  • 发展心理学 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2)

    知人心理 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 --[美]泰曼·约翰逊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2) 00:00 05:51 第三单元 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本单元核心知识点: 1.自我意 ...

  • 儿童社会性发展——性别差异 & 性别角色发展

    资料来源: 壹 基本术语 儿童性别角色文献中常用的术语及定义 资料来源 Schaffer. Social Development,1996,187 男女团体 男性和女性性质的融合. 性别概念 关于社会 ...

  • 儿童社会性发展 - 依恋(恋不恋人,迷不迷物)

    依恋本质 是一种内涵丰富的社会关系系统. 依恋主体对另一个特定个体产生持久的情感联系. 依恋形成的标志 分离焦虑 陌生人焦虑 几乎同时出现于7~8个月的婴儿. 也许ASD婴幼儿出现这两种"焦 ...

  • 儿童社会性发展 - 同伴关系

    依恋 社会性认知发展 同伴关系与友谊 道德与亲社会行为发展 自我的发展 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发展 -- 依恋篇 <儿童社会性发展 - 依恋(恋不恋人,迷不迷物)>(点击查看)--新生儿.婴儿 ...

  • 儿童社会性发展——自我的发展

    参/考/著/作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如引用其它文献,将特别标明. 自我的特征及分类 儿童自我的发生 (0~3岁) 在0~3岁小孩子的"外貌"."外表"上增加某些特 ...

  • 0~3岁是儿童语言发展黄金期

    美国芝加哥大学妇科及儿科教授达娜·萨斯金德博士和她的团队有这样的一个发现: 孩子在3岁以前,父母对他们所说的话会直接的影响他们大脑的发育,简单的来说:父母的语言,能够直接塑造着孩子的大脑.其实在中国也 ...

  •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揭示,儿童智力发展的本质

    对于学生.老师和父母来说,教育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要接受教育,老师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品德,而父母则要监督孩子的学习,做引领者. 如何教育.怎样更好地接受教育,正逐步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急 ...

  • 喵医生 | 比“学区房”更值得入手的是“儿童早期发展”

    今天,长和大蕴在线医疗总监符艳蓉(喵医生)将为大家科普儿童养育问题:比"学区房"更值得入手的是"儿童早期发展". 比"学区房"更值得入手的是 ...

  • 儿童学习能力发展的五个阶段,认识并了解

    儿童学习能力的形成,大体经历五个发展阶段: 1. 0-1岁 大肌肉活动能力阶段. 婴儿通过爬.翻.滚.抓.旋转.坐等大肌肉的活动,来接触世界.了解世界,开始对外部世界形成稳固的表象.婴儿的心理开始从混 ...

  •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关键期最初是从动物心理实验研究提出来的.在动物早期发展的过程中,某一行为在某一特定时期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这个时期,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好的"时机".这个关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