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回到家乡写下两首诗,有情感的文字,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还记得,几年前曾经有一篇风行网络、被人们在朋友圈竞相转载的文章《愿你》吗?文章中的“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鸣。又有谁能想到,文章是出自北京四中一位初二学生的手笔。

《愿你》以流畅的文笔、温馨的语言,说出了多少人的心声,这是一篇既有灵感又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的文章。南宋诗人陆游在《文章》一诗中写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

陆游诗句的大意是说:文章本是不加人工,天然而成的,是技艺高超的人在偶然间所得到的。纯白没有瑕疵,并不需要人力去刻意追求。

陆游画像

反观几年前的这篇文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尤其是对于远离故乡的游子来说,优美的文字牵动着他们的情感,温暖着他们的心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诗词中,羁旅行役、思念故乡的题材是很常见的。人们用诗词表达内心情感,是人之常情,是再平常不过的的事情了。如李白的《静夜思》,这首我们再也熟悉不过的唐诗,写的不就是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在月夜思念故乡的情怀吗?月亮不仅成为情感的寄托,甚至成为思乡的代名词。

而当他们历经几十年的羁旅生涯与游子生活,回归故里之时,落叶归根的感慨,漂泊半生的感慨、时光流逝的喟叹,也会触动他们埋藏在心底的情感。

唐代有一位诗人贺知章,他是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也是千古名作《咏柳》的作者。贺知章在十几岁的时候就离开家乡求学,三十七岁考中进士,又在仕途上工作了长达五十年的时间。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贺知章已经八十六岁高龄了,他辞去官职,返回家乡。这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贺知章画像

回到家乡,贺知章面对人生易老与世事沧桑,他心中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两首诗。这两首诗有相同的题目《回乡偶书》,诗题中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透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回乡偶书》是这样写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开篇句“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自己几十年客居他乡的事实,又流露出诗人喟叹岁月流逝,芳华已逝的感伤情怀。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鬓读音是cuī,头发疏落的意思),诗句的意思是说,诗人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诗人从乡音入手,具体写出自己容颜已老的状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这一句是诗人真挚情感的流露。

家乡,是每个人魂牵梦萦的地方。诗人客居他乡多年,但对家乡并没有忘记,思念家乡的情感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加浓烈,我不忘故乡,故乡还认得我吗?

从第一、二句中的描写中,能看出诗人显然已经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他将自己置身于家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诗人一路行来,离家乡越近,心情反而越不平静起来:当年离开家乡,是何等的青春年少,是何等的风华正茂;今日回到家乡,容颜衰老,鬓毛疏落。

想到这一切,不禁令诗人感慨万千。因为回到家乡,讲着从小就谙熟的家乡话,用亲切的话语与家乡的人们打招呼,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多年未见的时空隔阂。

时光的年轮在诗人的容貌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或许家乡的人们已经认出这位从远方而来的风尘仆仆的行人。但诗人脱口而出的家乡话,或许会让他们觉得,这一定是这一方水土养育出来的人,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他离开了这方水土,现在又回来了。

回到家乡,那熟悉的一草一木甚至会勾起儿时的回忆,那是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是充满童真童趣的嬉戏游玩的地方,只不过当年他曾攀爬过的小树如今已成为浓荫蔽日的参天大树。

家乡是没有生活压力的地方。听着熟悉的乡音,迎着亲朋好友的祝贺,诗人终于会感到,这才是属于他的地方,是一个可以把所有牵绊放置一旁,可以全身心地去感受温馨气息的港湾。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的描写中,转而描写了一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对家乡的孩子们来说,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

对诗人来说,孩子们的这一问是很沉重的,引出了诗人的无穷感慨。自己的容颜衰老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细微之处见端倪,无声之处言有声:

写诗人回归家乡时的感伤之情,却借戏剧性的欢乐场面表现出来;写自己的感受,却从孩子们的询问的语气中传达出来。

儿童的语气和问话的场面极富生活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这首诗最为精妙的地方在于,短短的四句诗中,却包含了在时空隔阂下的三种对比:

第一种是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的对比,这突出了诗人离开家乡的时间跨度是很长的;第二种是乡音难改与鬓毛易衰的对比,以突出人事变化速度之快;第三种对比是白发老人与天真儿童的对比。

通过三种对比,诗人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自己回乡时的欢愉和人世沧桑的感慨,并且将这三种迥不相同的感情水乳交融地凝合在一起。

贺知章的第一首《回乡偶书》写的是诗人回到家乡时的见闻感受,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喟叹岁月流逝、芳华已逝的感伤情怀。

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在自然朴素的语言中蕴藏着一片真挚深厚的感情,读之如饮醇醪,入口很淡,但回味无穷

贺知章书影题跋像

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人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喟叹岁月流逝、感伤芳华已逝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于是贺知章写下了第二首《回乡偶书》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所以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都是由于离开家乡几十年的原因引起的

所以在第二句,诗人顺势展开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的、客观的、笼统的叙事,其实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

可以想到的是,在诗人回到家乡后,那些在孩提时代与诗人一起嬉戏许多家乡的朋友,他们或许早已经离开了人世。这里有必要提及一下,贺知章回到家乡时已是86岁高龄,这一年龄在唐代来说,是很高寿的,即使贺知章同时代的诗人,也很少有人能活到这个岁数。

贺知章甚至还能记起他们的名字,他们在夏天捕捉蝴蝶、河边嬉戏、水中游泳,夜晚捉蟋蟀的场景历历在目,可是孩提时代的快乐再也找不回来了。

贺知章在回来的路上,或许不止一次地想到:等回到了家乡,见到那些在孩提时代就一起嬉戏的朋友们时,一定要提起他们童年的快乐时光和童年趣事。可是真正回到家乡才发现,他们早已去世了,他埋藏心底的童年快乐与无法与人分享了。此时诗人的内心是很失落的。

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中写道:“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杜甫这四句诗的大意是说:青春壮健年少岁月能有多少,转瞬间你我都已经两鬓如霜。打听昔日朋友,他们大半都已去世,诗人内心激荡,不得不连声哀叹。

用杜甫的这四句诗去注解贺知章的“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可以说是恰如其分的。贺知章因为亲友的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蕴其中

因为不胜枚举,诗人只好笼统地一笔带过了。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

镜湖风光

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据史料记载,镜湖的名字来源于东晋王羲之。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会稽太守马臻将山阴和会稽两地来水汇集成湖,是为古镜湖,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有“镜湖三百里”之称。

镜湖在唐代是著名的城市湖泊。大诗人李白游览镜湖之后写下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杜甫游览镜湖之后也曾有“越女天下白,镜湖五月凉”的名句;白居易盛赞镜湖“稽山镜水欢游地,犀带金章荣贵身”;朱庆余也感叹镜湖风光“稽岭好风吹玉佩,镜湖残月照楼台”。

唐代的很多诗人都游赏过镜湖,也在镜湖留下华丽的篇章,他们的浓墨重彩是中国城市湖泊文化的先声。

镜湖

唐朝中叶之后,镜湖逐渐湮废,至宋已大部分成为耕地,贺知章的故居就在镜湖之旁。贺知章的告老还乡回到镜湖,代表了人类对于精神故园的回归。在唐以后上千年的镜湖文学发展历程中,这条线索始终贯穿其中。

虽然阔别家乡的镜湖已有几十年的时光,但镜湖里荡漾的水波与四周盎然的的春色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他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

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镜湖的水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

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看似是诗人徐徐道来,描摹不着边际,其实这是诗人巧妙地使用了文学作品中的反衬手法。从侧面的描写中加强了诗人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诗人的情感寄托在一系列表示时间跨度的词语中,可以说这些词语是维系诗人情感的纽带。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

贺知章传世书法《孝经》

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家乡的孩子们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人的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诗人内心的情感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贺知章的两首《回乡偶书》,诗人以真实的来源于生活的场景、朴素的毫不雕琢的语言、低沉的韵律,以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又以高于生活的艺术化的手法,将人们引入了诗的意境。像这样源于生活,发自内心的诗,是难能可贵的。

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贺知章的两首《回乡偶书》,从诗人回到家乡后的所见所闻中展开笔墨,以富于生活气息的片段和富于戏剧性的场景中描写了回乡后的感受,赋予了自己的创作思想和人生体验,诗作蕴含了诗人自己对的情绪和感受。

艺术创作者对生活的理解越深刻,想象力越丰富,付出的主观思考越多,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生命力也就越强。

贺知章的两首《回乡偶书》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这也是这两两首诗传唱千年经久不衰,甚至在某一个瞬间能荡涤人的心灵,勾起人们浓浓的思乡情结的原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