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境内龙泉窑如何鉴定分析
明初的龙泉窑,号称处州官窑,特别是永乐宣德时期,这时候由于确实是官窑性质的窑口,器型特别精致,采用了印花浮雕等工业,器型硕大。但明初龙泉已经烧不出南宋时期那种粉青釉了,梅子青更不要说,想都别想。一般此时的龙泉窑以造型取胜,釉色多为艾色,又类似于唐五代时期越窑,不能不说其技术是严重退步的。很有可能也跟当时配南宋粉青釉的原料烧制二百年后使用殆尽有关。
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九《窑器》条引南宋叶真《坦斋笔衡》说 “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日官窑。”这则文献清楚地表明,在北宋“政和间”以前,当时被称作“龙泉县窑”的龙泉窑场在朝廷指令下已开始烧造青瓷,虽然“质朴粗厚”,但已经是宫廷用瓷的“老面孔”了。可见北宋时龙泉青瓷的地位已相当显著,技术水平达到了当时同行领 先,不然怎会引起皇 家的重视呢?
相传最早是在西晋时期的越窑瓷器上就已经开始出现,并在东晋与南朝早期浙江一带烧制的瓷器中十分盛行。元朝的龙泉窑将这种装饰方法继承下来,并继续发展。当时的工匠用紫金土在龙泉青瓷的釉面上进行点染,再放进窑口内进行烧制,烧制完成后瓷器上就有了褐斑的装饰。在日本,这种龙泉瓷器被称为“飞青瓷”。日本的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就有一只元朝龙泉窑青瓷褐斑玉壶春瓶,并被奉为国宝。
据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中对瓷器输出的44个港口综合统计,龙泉青瓷占第 一位,青白瓷占第 二位。龙泉青瓷一跃成为世界性商品,流布范围之广,居中国名瓷之首。龙泉青瓷沿瓯江顺流而下,在温州港、宁波港和泉州港装船起锚,驶向日本、朝鲜、东南亚、印度洋沿岸的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以及东非沿岸,远销亚、非、欧三大洲许多国家和地区,迅猛扩张、走向世界的龙泉窑进入了繁荣兴旺、持续鼎盛的辉煌时期。
那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龙泉窑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轨迹呢?朱伯谦先生在《龙泉窑青瓷》一书中曾将龙泉窑的发展归纳为开创、发展、鼎盛和衰落四个阶段:魏晋和五代十国是开创时期,瓷窑少,生产时断时续,处于就地销售断断续续的生产阶段;北宋至南宋前期是发展期,瓷窑发展快,逐渐形成一个较大的瓷窑体系;南宋后期至元代是鼎盛期,瓷窑迅速发展,青瓷质量大大提高,产品畅销国内外广大市场;明清是衰落期,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龙泉窑处境艰难,瓷窑不断地倒闭减少,至清代晚期结束。如果说这四个阶段勾勒出了龙泉窑发展历史的整个脉络,那么,龙泉窑发展史上的三次辉煌期则是连贯发展脉络的重 点和要点。
龙泉青瓷釉色深沉、幽静、含蓄的美感正契合历代文人雅士隐居不仕的情怀。古人崇尚青瓷,对白瓷却不很重视,因为白瓷太刺眼,锋芒毕露,而青瓷温柔敦厚,委婉含蓄,能变幻许多不同感觉的青绿釉色,既体现闲适淡远的自然美,又符合中庸、中和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教思想。
龙泉青瓷是中国古代瓷业发展史上的著 名品类,传统上分“哥窑”与“弟窑”,它于北宋时期开始形成自身风格,南宋、元至明代早期是龙泉窑生产的全盛时期,乳浊釉青瓷成为产品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