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52条,【金匮】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3,【医案】急性肾炎.麻黄汤,【补血药】阿胶,【清热...
。
【声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导读】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联系协商。
伤寒论第52条
脉浮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金·成无己注解
浮则伤卫,数则伤荣,荣卫受邪,为病在表,故当汗散。
刘渡舟讲解
这两条(51条、52条)承接上条并与之对比,指出凡太阳表实证,非尺脉微、尺脉迟者,可以考虑用麻黄汤发汗。浮脉主表,数有紧之意。从可发汗,宜麻黄汤看,其证当属太阳伤寒表实,应发汗以解表,用麻黄汤。但是,必须是脉阴阳俱紧才能用。如果尺脉微或尺脉迟,则当禁用汗法。因此,这里说脉浮或脉浮而数,意在言外,就是尺脉不微不迟,才宜麻黄汤,而不禁之。
【金匮】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第3条
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
滑石代赭汤方
百合七枚(擘),滑石三两(碎,绵裹),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碎,绵裹)。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服。
【医案】急性肾炎.麻黄汤
某男,9岁。20年冬因脸面突然浮肿,某医院诊为“急性肾炎”,经西药治疗半月,证情反复。
近二日诸症加重,脸面浮肿,喘咳无痰,心烦不宁,小便不利,阵阵恶寒,舌淡胖,苔白腻,脉浮紧。
【辨证】辨为风水泛滥之肿,因冬季风寒当令,外邪束表,肺失宣降,水道不通,水泛肌肤所致。
【方药】麻黄6克,桂枝6克,杏仁6克,炙甘草3克,茅根10克,蝉衣5克。2帖小便通利,诸症减轻。
续服3帖,诸症若失。后用四君子汤加生黄芪调理周身收功,追访未见复发。
【按语】风水泛滥,肿势较剧。多由感受风邪,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邪内停,便泛滥于肌肤而致肿,属“阳水”范畴。
治之当以宣通肺气,通调水道为法。麻黄汤通宣肺气,发汗利尿,可堪当此任。又加蝉衣、茅根,则疏风利尿之功更强。
(八)补益药(补血类)
阿胶
性味:甘,平。
归经:肝,肺,肾。
功效:补血安神,凝血止血,滋阴熄风,润肺止咳,润肠通便。
主治:血虚吐血,崩漏,热邪伤阴,心烦不眠,筋脉挛急,肺燥咳嗽,肠燥便秘。
常用量:二至六钱。
(六)清热剂(2.清营凉血)
清海丸《女科》
组成:桑叶,丹皮,地骨皮,石斛,麦冬,芍药,玄参,沙参,熟地,山药,山萸,五味,白术,龙骨。
功用
同:清营凉血。
异:养阴固经祛瘀。
适应证
同:热入营血证(身热心烦,目赤唇焦,舌绛脉数)
异:骤然大量下血,或淋漓日久不止。
临床应用:崩漏。
362———【药词】龙眼肉
龙眼肉性味甘温,归经心经和脾经,
心脾两虚和失眠,健忘惊悸还怔忡,
补益药中补血类,常用钱半至三钱。
清·吴谦
今脉浮与浮数,似不在发汗之列,然视其病皆伤寒无之表实,则不妨略脉而从证,亦可用麻黄汤汗之。观其不曰以麻黄汤发之主之,而皆曰可发汗,则有商量斟酌之意焉。方有执曰:或脉浮而数,伤寒之欲传也,而亦宜麻黄汤发汗者,言乘寒邪有向表之浮,当散其数,而不令其至于传也。
清·柯琴
数者,急也,即紧也。紧则为寒,指受寒而言;数则为热,指发热而言。辞虽异而意则同。故脉浮紧者,即是麻黄汤症。
胡希恕
这跟上面的一样,只是脉浮而数,桂枝汤也脉浮而数啊,那么如果自汗的话,要用桂枝汤,无汗的要用麻黄汤,这和上面是一样的。而且表实证不光是无汗,头疼啊,腰疼啊,骨节疼啊,这都是麻黄汤证,这是必有的,同时这个人恶寒。那么这两条呢,它是同桂枝汤的一个划分,那么就是以有汗无汗来说,但它这个含在里没有明说,他这个书全是这样的,头前讲过了,在这里就简略了,但是读书的人呢,到这个地方就不能止于句下,脉浮的就用麻黄汤,浮数的也用麻黄汤,就都错了,不是这个事啊,因为他前头说了,所以在这里简约言之。
倪海厦
发汗,有它必要的条件,如果说病人已经在发汗了,不会开麻黄汤的,因为病人的表已经开了,病人的症状除了脉浮数以外,一定兼有恶寒和无汗,所以麻黄汤和桂技汤最简单的区分就是一个无汗,一个有汗。麻黄汤证一般发烧温度比较高,无汗,怕冷比较严重。
张子恒
此条承接上文,如果太阳病脉而数,没有尺脉迟、尺脉微等里虚的表现,病情属于单纯的表证,可以发汗治疗。根据情况可选择麻黄汤。
【伤寒论】条文查询51—70条
第51条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第52条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第53条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第54条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第55条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第56条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第57条
伤寒,发汗己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第58条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第59条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第60条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第61条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第62条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第63条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第64条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第65条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第66条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第67条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第68条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第69条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第70条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的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中医治病处方原则是“同病不同人方不同!”并讲究辩证论治,除本症以外,还要根据脉症、舌症等加以辨别。
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