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说大成就人的心智(鼎然)

修行在于自律、自律在于自醒、自醒在于自悟、自悟在善用。未觉悟前的众生,犹如沉睡中的狮子。一旦从梦中清醒并得以觉悟,那么,一声长吼的呐喊,足可以使百兽惊竦怯懦。一个大成就人,他的言语、行为、智慧,没有一丁点死板和停滞。犹如流动的水,清亮而活泼,平稳而流畅。这是因为自性启用的无碍,造就了大成就人豁达的情感和无住的心境。一个大成就的人,无论身在什么样的环境,也无论接触什么样的人,都是能够相互融合而不迷其性。看似颠倒,却彰显纯正。看似愚钝,却暗露大智。就像佛性的特征,于散乱中,安然无心。于放纵中,空寂无念。

一个大成就者,在讲经说法时,是不会枯燥乏味,更不可能依文解义。他们懂得经文的美妙,不在文字,更不在音声。他们善于抓住经文背后的实义,通过各种善巧灵活的譬喻,方便引导众生逐渐步入心性。而不是愚钝地执迷在文字名相中,顽固地在进行说教。更不是凭借自我思维来造作引导众生,迷相求佛。不解佛之义的人,始终得不到佛的心法。虽然身披三法衣,虽然有着坚固的信念和执着般的大爱,这种发心度众的纯正虽然令人敬慕,但是,在无法了悟心法的同时,一味地宣讲经典之义,总显得枯燥和贫乏,甚至在逐渐误导众生趋向迷恋,最终令佛法衰落。犹如把一个经过几百年积累起来的大工厂交给一个没有多大能力的人来经营,看似“道貌岸然”,结果必将倒闭,工厂里的工人只能是“树倒猢狲散”了。更像是一个医生,在没有深入到病人当中,详细地了解病人的病因,并且亲自医治病人,不断积累丰富的就医经验。而仅仅凭借几年的医学知识,就盲目地给人治病,我相信,这种所谓的医生,迟早会“害死”一大批病人。就像今天的医院,小感冒一进医院,就成了大感冒。小毛病一进医院,就成了大问题。本来活的人一旦抬进医院,就成了死人,而且所谓的医生,依旧托词“妙丽”,令人耻笑。治病救人的医德,在如今的医院,已是悄然冥灭。更多替代的,就是各自的利益为上,把医生的天职,完全放在了旮旯之处。当然,这种现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就像牛吃草料,所排泄出来的牛粪是一样。一个真正的大成就者,他是不会局限在宗教的束缚中,必定佛性含带无量的妙智慧性,是无所不照的。更何况因为具足无量的妙智慧,才会显露出无量的功德相。所以,大成就的人,身在欲望中,可化欲望为清净;身在是非中,可化是非为平等;身在爱贪中,可化爱贪为无住;身在污垢中,可化污垢为正净;身在邪人中,可化邪人为慧人。这个“化”,不就是佛性“无念”的妙用吗!所以,真正的大成就人,他懂得无住的自在,更懂得不舍的究竟。而且更知道只有亲自实修实证后,才有资格豁达地开讲法义,更直观地,更方便的,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一个古板不善思维的修行人,必定造就他言语上的枯燥,行为上的倔强和思想上的迟钝。这样的人若去宣讲佛法,若去度化大众,听闻者不仅稀疏,甚至就连他自己也感觉到枯燥。当然,这样的修行人还算是比较理性的(良知)。有的“修行人”,在执迷不悟的基础上,变本加厉地宣讲着“相似佛法”,而始终无所觉。有时候,人就是奇怪,当无明达到一定的境界,有些人就会产生所谓的圆满幻觉,自认为这种无明就是在慈悲度人。就像有的人一旦愚痴或暴躁到一定程度,在无法发泄自己愤怒的愚痴情绪时,就会产生“自残”。譬如:自割手腕,自己打自己,自暴自弃,无明就是这样来的。因此,人在未生下来之前,已经在娘胎里就带有无明(宿业)了,这叫什么无名?这就叫宿业无明(父母所带基因种子),当人一生下来,六根一旦攀缘外界,新的无明又开始衍生,这种无明叫什么?这就叫生发无明(现世延续父母所带基因种子)。然后,人再结婚,生孩子,又在重复着无明的延续,这种无明叫什么?就叫作轮回无明(基因的不灭种子)。所以,造就了人智商的层次不等,福报的浅薄,寿命的长断。这是由于每一个人心智是否清净而定,也就是每一个人宿业与现业含带的善种子的多少而定。这种善种子包涵不清净的善种子,就像泥塘里种植的莲藕,刚挖出来含带着泥巴一样。只要善于洗干净,即是清净的善种子。

佛法是让人自在的,并且活泼的大自性。而不是使人产生枯燥、临触压抑、萌求所谓的神通、迷信膜拜,甚至令人生起恐惧和高不可攀,更不是犹如神话般的肆意渲染。佛法的自在、灵活、清净、无住、空寂,无不是表现在一个大成就者身上,才能够显露。这就是“借相显性”。大成就者,他不拘泥于一处,却能洒脱行使。因为他与佛性是相融的。佛性的任何特性,在他的一言一行一思中,都表现的活灵活现,具有大生命力的灵敏。如果不是这样具备大成就者的风格,又怎么可能活的自在,怎么可能不被迷信,甚至宗教色彩所笼罩呢!

修行的进程,含带枯燥和乏味。尤其是在起初的禅坐中,非常明显。这些都是必然的经历。枯燥的反映是因为你的心比较平静,这时的思想比较清醒,所以,六根所感自然敏锐。敏锐的背后,不就是你意识含带的尘垢与色身相互反映的结果吗!修禅人为什么能于禅定中顿生枯燥和乏味?若无这些烦恼种子显形,那还坐什么禅?谁吃饱撑得没事,那么的自在,那么的无欲,那么的清净,还去坐禅?若对于一个不懂得修行禅定的人,竟然连坐禅是为了什么都不明白,这种坐禅就像拿着雨伞,不知道是干什么。这些人若坐禅,估计连他们也不晓得坐着该怎么办?禅定中不可能不出现杂想和妄垢,这很正常,就像天空中时常云起云散,风起风灭。但天空之性本无动摇,也无生灭,更无来去。你心中的杂垢如浮云,你心中的“如来”如天空之性,难道,心中生起来的妄垢,你还需要消除它们?还需要断掉它们吗?还需要跟踪它?这种不会禅观的坐禅人,不就是迷上增迷,头上安头吗!譬如:欲想断烦恼的这颗心,不也是烦恼吗!你误以为要了断自心烦恼,犹如自己追逐自己的影子,就像水里捞月,岂不是迷上增迷,幻中捉幻!难道,虚空中的云风雷电时常出没,虚空就很难受了?虚空就不允许它们存在了?这是什么?因为虚空“懂得”,这就是“共生”的美丽。故一切性所显,只因傻子枉追月。

佛法是需要在宗教的庇护下得以延续,这一点,我不得不承认。因此,佛法时常含带宗教色彩,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假如佛法脱离宗教,我相信,灭亡的更早。正因为有宗教的庇护,佛法才得以延伸。如果在履行宗教的基础上,能够不脱离现世一切,而且不孤立其他,并且把佛法生活化,于中逐渐开启大众的心性,这样,佛法的逐渐昌盛应该是有可能的。当然,这需要有实修实证的大成就人来引导。否则,佛法越是生活化,就越早衰落。犹如人一旦被色欲诱惑,要想脱离出来,则难上加难。除非,是于色而不染的人。而现今的学佛人,也理应用理性的头脑来审视佛教,尤其是末法时期,流行出来的所谓“密法”,甚至所谓的“念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