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佛教寺院的布局解析
一、汉传佛教寺院的标准配置(建筑中轴线)
有时候我们看到的佛寺只有一个门,我们也可称之为三门。
当然有时候我们也能遇到殿堂式的山门,也就是说山门以殿堂的形式建造,殿内有两大金刚,也被称为“二王”,左边一个是“密迹金刚”右边一个是“罗延金刚”,他们都是山门的守护神。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流传,有的地方的民众通过神像的模样把这两大金刚称之为“哼哈二将”,嘴巴闭着的叫“哼”将,张着嘴巴的叫“哈”将,其实这哼哈二将不是佛教中的名称,是《封神演义》小说里的名称。
2、天王殿
进入山门后在我们的正前方(向北)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天王殿,这天王殿也叫“弥勒殿”或“韦驮殿”,是佛教寺院的第一重殿。
3、钟楼和鼓楼
一般的大一点的寺院在山门和天王殿之间都会建“钟楼”和“鼓楼”,人们面向天王殿其左手边是鼓楼,右手边是钟楼。同时由于大多数的汉传佛教寺院都是坐北朝南,所以钟鼓楼也被称之为“东钟”、“西鼓”。
4、大雄宝殿
(1)一佛二弟子
释迦牟尼佛(中间),迦叶弟子(右边,或东边),阿难弟子(左边,或西边);老年的是迦叶,青年的是阿难,他们俩都是站着的。
释迦牟尼佛:称为本师佛,是现在这个娑婆世界的教主。
迦叶:佛陀的大弟子,佛陀渡灭后,成为僧团的主要领导人物。
阿难:他专注地服侍佛陀,无误的记住佛的一言一语,因此被称为“多闻第一”,迦叶圆寂后,阿难尊者继承迦叶率领徒众宏扬佛法。
(2)一佛二菩萨
释迦牟尼佛(中间),普贤菩萨(右边),文殊菩萨(左边)
(3)供奉三尊佛——三身佛(佛有三种不同的佛身)
(4)供奉三尊佛——竖三世佛
中间:释迦牟尼佛(现在佛)。
左边:燃灯佛(过去佛),佛经说他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在释迦牟尼未成佛时,燃灯佛曾为他“授记”,预言将来成佛的事。
右边:弥勒佛(未来佛),佛经讲他将继承释迦的佛位而成佛,所以叫未来佛。
(5)供奉三尊佛——横三世佛
以上是我们常见的供奉在大雄宝殿里的佛像,在大雄宝殿佛主背后还供奉的有观音菩萨,也存在两种情况:
(1) 观音菩萨(中)、文殊菩萨(左)、普贤菩萨(右)
(2) 观音菩萨(中)、龙女(左)、善财童子(右)(这一组是最常见的)
以上介绍的是汉传佛教寺院的中轴线上最基本的建筑,也是核心的建筑。当然有些寺院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在中轴线上建有不同的大殿比如:罗汉堂、方丈院等。如:武汉的宝通禅寺的中轴线上就建有万佛殿、罗汉堂。嵩山少林寺在中轴线上还建有方丈院、达摩亭等。也有少数佛寺院没有严格按照中轴线布局,比如归元寺就没有严格按照中轴线布局,以其自身个性化的需求布局。
二、与中轴线垂直方向的建筑(横向布局)
寺院中在与中轴线垂直的方向上(即东西方向),也会建其他的殿堂如:
三、附属建筑——佛塔
佛塔最早产生于印度,又称“浮屠”,是存放佛舍利的专用建筑物。这佛舍利就是僧人死后所遗留的头发、骨骼、骨灰等的总称。我们在影视剧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浮屠就是佛塔,在佛教中七层的佛塔是最高等级的佛塔。
随着佛教在中国被汉化,它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不仅限于存放佛舍利,有时候也是为了纪念某个人,比如:宝通禅寺里面的洪山宝塔就是为了纪念开山祖师灵济慈忍大师所建,又名灵济塔。
根据史料,佛教在西汉末年刚传入我国的时候,佛寺是以佛塔为中心的,四周围墙。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布局是塔与殿结合的形式,但塔还是居中,殿堂在中轴线上塔的后面。到了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发展兴盛起来,出现了大型的佛寺布局,此时的佛塔已经不再是中心建筑,殿堂一跃成为佛寺中最主要的建筑。到了宋元明清,佛塔为中心的佛寺建筑一去不复返,基本形成以中轴线建大殿,中轴线两端设置左右对称的偏殿的建筑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