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为何非正南正北:永定门到钟楼中轴线已偏离300米

元朝规划的北京城(元大都)中轴线偏离子午线2度十几分,延长线直指元上都

为测量地球而假设的沿地球表面连接南北两极与赤道垂直的线叫子午线,是正南正北指向,也叫经线。北京城市中轴线是否是正南正北的子午线呢?

上世纪50年代,地安门桥下曾出土石鼠。在正阳门瓮城内,也有传说在午门下面或在天桥下面出土石马,子为鼠,午为马,标明古人认为北京中轴线就是通过北京的子午线。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清政府曾将北京中轴线确定为天文和地理意义的本初子午线,即零度地球经线。可惜当时没有知识产权概念,没有申报国际认定,没有被国际社会采用。直至1884年国际会议决定以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子午仪中心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

几百年过去了,直到近年却有了惊人的发现。中国测绘科学院研究员夔中羽一直从事空中遥感及地图测绘工作。2004年他要拍摄北京的全景鸟瞰图。他先找来了北京航空影像图,面对高清晰的图像,他猛然发现北京的中轴线不是正南正北的。这让他极为困惑,又找了北京卫星影像图,发现北京中轴线是偏离子午线的。他又查看了各种版本的北京地图仍证实了这一点。在多年科研工作中养成了严谨作风的夔中羽特意找到了中国地图出版社的负责人。那位负责人告诉夔中羽,其实早在上世纪50年代,北京的规划部门在测量中就发现了北京中轴线偏离子午线的事实。由于偏离得不太多,一般市民根本感觉不出来,这个事儿也没有对外发布。

后来夔中羽与测绘人员共同对北京中轴线进行实地测绘。他们选择了中轴线上的永定门、地安门与钟楼三个点,经过精确地测量和计算,发现北京中轴线偏离子午线逆时针2度十几分。根据这一计算,从起点永定门到终点钟楼,已偏离300米。

夔中羽特意在永定门城楼下向北的甬路上,做了一次“立竿见影”的试验。他们在甬路中央设立了一根2米长的杆子。由杆子的下面,顺甬路中心线向北,粘上一条长6米的黑胶带,代表中轴线指向。当太阳经过永定门上中天时,杆子的影子就是永定门子午线。而太阳经过上中天的时间,是在电台播出“北京时间中午12点”的时号上,加上当地时差和当日时差修正后得到的。结果是,子午线影子与中轴线黑胶带之间确实有一个夹角,这个夹角也是2度十几分!

这一发现使学术界十分震惊。难道元、明、清三代33位皇帝的宝座都座歪了吗?中轴线为什么偏离了子午线?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一时议论纷纷,众说纷纭。

一派认为是当时的测量出了问题。古代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采用磁针定位法造成了一定的偏差。但许多人不同意这一说法。他们认为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精确的测量技术,在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唐朝的工程技术人员就曾准确地测量了子午线,中轴线的偏离不可能是测量错误。

还有人提出这样的假设,北京中轴线由建成至今已经700多年,是否在这700多年中,地球自然状态变化,比如岁差、极移、磁偏等等,引起了北京中轴线偏离子午线?天文学家对此也给出了回答:不会的。地轴的变化极其微小,短短700多年时间更不会有2至3度的变化。退一万步说有变化,地球是个整体,为什么大都的中轴线偏离了,相隔仅270多公里的元上都中轴线却没变化呢?

一些人文学者试图从人文角度找出原因。他们认为元大都的规划设计者刘秉忠是汉人,尽管受到忽必烈的信任,但他对蒙古族的统治是很不满的,很可能是他有意将中轴线偏离了正南、正北方向,让他们的江山不稳。

但是接着有了更惊人的发现。夔中羽在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个事情的答案。有一次他和同事聊天时,偶然提起古代建筑的方向有时与远方的地物有关。这让夔中羽心中一亮,他想到,元代起源于蒙古。北京中轴线向北、向蒙古延伸,会不会指向元的什么地方?

夔中羽立刻找来有关的9张大比例尺地形图。经过连续测算,他惊奇地发现:北京中轴线往北延伸,它的延长线直指古开平。而古开平(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不是一般的地方,它正是元世祖忽必烈的中兴之地,元上都的所在地!

具体的测算结果是这样:北京永定门纬度线至古开平中心纬度线距离约270多公里。古开平往西偏离北京子午线约17公里。北京至古开平连线与北京子午线的夹角为2至3度。这与北京中轴线偏离北京子午线的方向一致,偏离角度几乎吻合。这说明:当初建元大都时,中轴线是采取了开平(上都)与大都的连线作为基准线的!

为了证实这一点,2004年11月,夔中羽来到现称“兆奈曼苏默”的古开平元上都遗址实地测量。

在元上都东郊,夔中羽用GPS卫星定位仪,使自己站到由北京向北引过来的延伸线上。向西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都用石头砌的东城墙。这说明:北京南北中轴线向北的延伸线,经过27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很靠近上都城,由上都东关厢旁通过。

当然,如果北京中轴线和元上都遗址中轴线完全重合就更好了。但现在看来还是有几公里的误差。但元代的测量技术不可能有现在这么精确,在这么远的距离内,这点误差大约完全可以由当时的技术局限来解释了。

发现这一点的时候,夔中羽说,他的心情真的是很激动。他认为,他终于得到了北京中轴线偏离之谜的答案!

翻翻历史书就知道,当年忽必烈就是从元上都迁都到元大都(今北京)的。而事实上,元世祖忽必烈实行“两都巡幸制”:冬天在元大都办公,元大都就是所谓的“冬都”;夏天在元上都办公,元上都即是“夏都”。

夔中羽说,知道了这一点就可以理解,在建元大都前的堪舆工作中,很可能按当时皇帝忽必烈的意愿,为体现上都——大都的两都统一,而采用上都——大都连线作为大都中轴线的基准线!因而将北京中轴线偏离而指向上都,是忽必烈有意为之。将两都的风水和王气连为一脉,中轴线成为两都线。

这会是解答北京中轴线偏移之谜的最终答案吗?我们还不得而知。中轴线的偏离,其中还暗藏着什么玄机和奥秘,有待进一步揭开。

那么北京城市中轴线是否是几何中分线?从理论上讲,中轴线即应该是几何中分线,否则不应称为中轴。但对北京城实测的结果,明清北京中轴线并不是城市的几何中分线。从中轴线至东城墙的距离比到西城墙略短。按民国《北平实测图》,正阳门至崇文门约1785米,崇文门至东城墙外沿1450米,合计3225米。正阳门至宣武门2075米,宣武门至西城墙外沿1450米,合计3525米。两者相比,正阳门至东城墙的距离比正阳门至西城墙的距离短300米,即东城墙内缩了300米。

东城墙为什么内缩呢?

一种说法是,在按原规划建东城墙时,那里有一片水洼,不易建城。东城墙不得不略向内缩,使东城墙距中轴线比西城墙距中轴线略短,也造成了中轴线不是几何中分线。

那么北京的几何中分线在哪里呢?按照对称原理300米一分为二,离现在中轴线西150米左右即是北京几何中分线。而现旧鼓楼大街恰在中轴线以西163米,极为接近城市几何中分线。这也是一些学者认为旧鼓楼大街是元大都中轴线,而明代中轴线略向东移,脱离了城市几何中分线的依据。  (陈 溥)

链接:

中轴线变迁

■陈 溥

北京城的“一轴一线”,一轴即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7.8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中轴线。一线即从朝阳门至阜成门的大街,大街两旁有许多文物,被称为北京的历史景观长廊。

建筑大师梁思成在《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一文中写道:“大略地说,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内城,南半是外城,故宫为内城核心,也是全城布局中心,全城就是围绕这中心而部署的。但贯通这整个部署的是一根直线,一根长8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申,一贯到底的规模。”

中国古代建筑中具有中轴线的历史十分悠久,三国时曹操的邺北城出现了城市中轴线。根据考古勘测,一条南北中轴线串联了城中的重要建筑。到北魏兴建洛阳时,出现了更为明确、壮观的城市中轴线。唐宋时期,中国城市规划和建筑都达到了高峰,尤其是帝王都城的规划更加成熟,中轴线的运用也更为明确。在北京城市的历史变迁中,金中都是一个里程碑。金中都依北宋东京(汴京)城建造,有一条长达4公里的城市中轴线。从城的南门一直向北直达北门,整个宫殿群都在这条中轴线上。

1、元大都的城市中轴线

元代在建大都时,因金中都水源枯竭,因而舍弃了金中都旧址(今北京城西南方),在它的东北郊另选新址,规划设计了新都。元大都是经过严格规划设计,建造起来的。在规划时,继承了唐宋都城建设的传统,设计了明确的城市南北中轴线。

但关于元大都中轴线在哪里?它与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的关系是什么?学界却有几种不同的认识。

一种较主流的看法认为,明清北京中轴线与元大都中轴线是一致的,重合的。明灭元后,沿用了元朝的中轴线,并向南延伸。元代中轴线是怎么确定的呢?它在积水潭的最东端万宁桥,即现在后门桥的位置找到一个基准点。又在城市的南门丽正门外找到一棵树(后封为独树将军),以此两点连成一条南北直线,即城市中轴线。皇城正门灵星门,宫城正门崇天门以及大明门、大明殿、延春门、延春阁、厚载门等皇城宫城主要建筑都在这条中轴线上。再向北,中轴线穿过万宁桥后,直至城市北部的中心台。这是一条非常明显的城市中轴线。

考古发掘也支持这一观点。在今景山北墙外探出东西宽18米的南北大街一段,又在景山公园内寿皇殿前探出大型建筑夯土基址。这些都表明元大都城市中轴线与明清及当今的北京旧城北部中轴线是在一条线上。在确定中轴线以后,从中轴线向西直到积水潭西端,约3.3公里,以此长度为半径,确定了东西城墙的位置,即全城的宽度。

第二种观点认为元大都中轴线的位置比明清中轴线位置偏西约150余米,是在今天的旧鼓楼大街。而明代将中轴线东移了150余米。当时元代的钟鼓楼就建在旧鼓楼大街上,明代将钟鼓楼迁往现址,所以这条街叫旧鼓楼大街。当时这里是最热闹的城市商业中心。以钟楼为中心还有东西大道。旧鼓楼大街向南直达银锭桥,再向南可达紫禁城中的断魂桥(断虹桥),桥在武英殿东墙外,被认定为元代的周桥,此桥具有元代的特征。那么,为什么这条中轴线被水(什刹海前海)阻断呢?支持此说的认为水面原比现在小,是明代拓宽的结果。

第三种观点则是折中的。认为元大都有两条中轴线,现钟鼓楼以南的中轴线是宫廷中轴线,主中轴线,而元代钟鼓楼以北还存在一条市井中轴线。

不管元大都的中轴线是哪一条,它在城市中的地位、作用没有明清时那么明显、重要。因为元大都建设的中心是太液池(北海与中海)中的琼华岛,元时称万岁山。在万岁山东面是大内,西南面是隆福宫,西北面是兴圣宫,三组宫殿以万岁山为中心,弱化了城市中轴线的位置。

 2、  明代的北京中轴线

明代北京城的中轴线基本沿袭了元大都的中轴线,并在元代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创新与发展。

一是紫禁城向南扩展,强化了皇帝面南而王的地位。嘉靖年间修建外城,继续将中轴线向南延伸至永定门,使进入皇城的距离拉得更长,纵深感更强。

二是在紫禁城后堆积了一座土山,当时叫万岁山,后改为景山,使紫禁城形成背山面水(金水河)之势,有了靠山。这座山起到镇山的作用,镇压了前朝的“王气”,增加了中轴线的制高点。

三是将元朝安排在城东西两侧的太庙、社稷坛安排在皇城内,紫禁城前面两侧,强化了“左右对称、中轴明显”的皇城格局。

四是将钟鼓楼移到了元代中心台的位置,使中轴线在此恰到好处地结束。

五是将天坛、山川坛(先农坛)安排在进永定门后,中轴线两侧,使中轴线一开始就有整齐对称,中心明显的特点。

  3、清代的北京中轴线

清代北京城完全承袭了明代的中轴线,没有变动,但经过精雕细琢,进一步完美。经过明末的战争,皇宫中的建筑受到很大破坏。清代定都北京后,全面修缮了皇宫和城楼。如清顺治八年(1651)重新修建了天安门城楼,将原承天门正式改为天安门,将北安门改为地安门。清初重修了三大殿,将明末的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改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奠定了“内和外安”的文化定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重修永定门,不仅提升了它的规制,还增建了箭楼,使中轴线起点更加宏伟、突出。

清代对景山的修建是对中轴线的重要贡献。清顺治十三年(1655),将明代的万岁山正式改名景山。不仅寓意观景之山,还有更深的含义,景由“日”与“京”组成,寓意“日下的京城”,“日”代表皇帝,即皇帝所居之所。

后来又对山前、山后、山峰都进行了精雕细琢。山前修建了绮望楼,山后修了寿皇殿,都在中轴线上。而在山上对称地修了五座亭子,最高处的亭子名万春亭(观妙、周赏、万春、富览、揖芳)居于中峰中轴线上,方形,三重檐,四角攥尖顶。整齐对称排列的五座亭子更突出了中轴线的作用。将中轴线的完美推向高峰。

(0)

相关推荐

  • 紫禁城为何正南偏2度

    导读:我国古代一直视南方为尊,而北方象征失败.臣服.比如皇帝登基那叫南面称尊,打了败仗叫败北.所以,无论哪朝哪代,皇帝宝座都要面南背北,皇宫也是一样.而且还不能偏,偏了不合礼制.可事实上,这话不完全准 ...

  • 气魄恢弘 大北京中轴线

    1958年至1959年间的北京中轴线 古代北京城 北京城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元世祖营建的元大都城.元朝定鼎中原后,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建设大城作为元都,至元四年(1264年)下诏,在原金中都东北方向营建元大 ...

  • 北京风水图(揭秘北京神秘的风水布局)

    北京是我国著名的六朝古都.春秋时期燕国始建古蓟城,后经三千多年不断兴建.完善,逐步发展为今天的国际化都市.可谓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而在元代以前,北京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城市规划和系统的风水布局体系. ...

  • 老北京城(门)内九外七皇城四,一图尽解。现如今只剩下天安门,正阳门,永定门,德胜门了,

    京师好保安 关注 老北京城(门)内九外七皇城四,一图尽解.现如今只剩下天安门,正阳门,永定门,德胜门了,还有就是北京站后那段一千五百米的城墙和东南角楼,现墙外开辟为城墙遗址公园.这里是北京,这也是历史 ...

  • 2018.4.5许永保张文英在北京德云社永定门公园

                                        pingpu

  • 永定门的变迁火车入京时拆过城墙

      1915年的永定门全景(城楼.瓮城.箭楼) 2018年北京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意将"精心组织实施新一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列为"三件大事"之一.根据新的北京城 ...

  • 【北京中轴线最南端的永定门】

        古代北京城市建设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北京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门到钟楼长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这是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最杰出的城市设计范例之一.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赞美这条中轴线是&q ...

  • 永定门的旧时风景,“属火”是最大的讽刺

    永定门 上世纪二十年代喜仁龙拍摄的永定门 要想了解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离不开中轴线.在历史上,这条中轴线也被称作"龙脉".它是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在长达7 ...

  • 原创 老北京照片:百年前的西直门,永定门外的小吃摊,囚禁过皇帝的瀛台

    原创 老北京照片:百年前的西直门,永定门外的小吃摊,囚禁过皇帝的瀛台 2020-07-15 07:59 1920年,美国摄影师曼尼(Donald Mennie)在上海出版了<北京美景>影集 ...

  • 北京永定门外燕墩

        燕墩又俗称"烟墩",位于北京永定门外铁路南侧,是一座砖台,其上竖有清乾隆皇帝御制碑一座.燕墩作为北京城南端地标性建筑,其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不可小觑,更有人将其看成是老北京中 ...

  • 永定门之殇

        北京古城主要毁于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但是2004年北京花巨资复建了永定门,这里我不想去说复建永定门的对与错和好与坏,我倒是认为这个复建虽然为北京中轴线的申遗增加了一个筹码,但是这个" ...

  • 北京永定门

    北京永定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广场.永定门是明清北京外城城墙的正门,坐落在北京中轴线上,于左安门和右安门中间,是北京外城城门中最大的一座,也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