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击鼓传信

击鼓传信主要用于战争期间的运用,传达一些简单的行军命令。优点是简单,小范围内传递快速。缺点是使用主要限于军旅,传达信息极为有限,范围小。
击鼓代表前进,敲击的频率代表行动的步伐速度。
根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上的记载,最早有组织的通信活动就是通过击鼓,用声音来传报边境的军情。在甲骨文记载的殷商盘庚年代边戍向天子报告军情的记述中,有“来鼓”二字,表达的就是“击鼓传令”的意思。据考证,殷商时代强大的敌人多在西方和北方,在边境上商王不仅派重兵把守,还设置用铜做成的直径达2~3米的大鼓,将其置于高高的架子上,旁有兵丁守候。一旦出现敌情,守鼓兵丁立即敲击大鼓,通过鼓点的间隔节奏来表示不同的内容。鼓声频传,一站接一站,把外敌入侵的紧急军情,迅速向天子报告。春秋多乱之时,诸侯小国林立,这种用鼓声传递信息的方法,更是成了作战通信的主要手段,有效地起到了通信联络的作用,确保各国能及时联防,共同对敌。《韩非子》一书中记载了这样的故事:楚厉王有一次喝醉酒了,擂起大鼓,全城军民纷纷拿起武器集结在王宫门前,楚厉王猛然惊醒,赶紧告诉大家这是一场虚惊。我国古代曾使用“击鼓进军”、“鸣金收兵”来指挥战争。利用战车作战时,主将和各级将领的车上都横悬着鼓,其余的战车必须按照主将的鼓声冲锋。通过整齐沉重的鼓点来表示冲锋的意图及节奏,用能够穿透整个战场的金属锣声来传达撤退的命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