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个老顽童,一生最喜欢7件事,玩《易经》只是其一
在不少人心中,孔子是一个刻板、无趣的老学究,实际上这大错特错。
孔子可以说是中国最早创造快乐哲学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个老顽童。
《论语》的开篇,就用“悦”、“乐”、“不愠”四个字,给学习定下一个快乐的基调。孔子还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的仍然是学习的快乐精神。
据《史记.孔子世家》上记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一个“喜”字,将孔子研读《易经》的神情跃然而出。
孔子晚年痴迷占卜,,并且说“吾百占而七十当”,他的占筮准确率为70%。
并且传说孔子还为《易经》做了十篇注释,称作《十翼》,孔子还说,掌握了《易》的文与质的度,就会有君子风范了。
从此,周易就成了儒家的必修课
孔子圣迹图·问礼老聃
1、饮食之乐。
民以食为天。
孔子是个美食家,而且是个能从美食思考问题的人,《中庸》里孔子就说:“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此句真堪玩味,且味之无穷。
孔子晚年吃的很讲究、生活品位很高,很注重饮食养生。
《论语》记载,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孔子还提倡“八不吃”“
“ 食钮而蚀,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这固然可以看到孔子对《韶》乐所达到的痴迷境况,同时也可以反观孔子于饮食审美“味”之深邃。
孔子圣迹图·在齐闻韶
2、学习之乐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晚年68岁归鲁以后学《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居家时《周易》放在席子上,出行时装在口袋里),韦编三绝(翻书翻到编书简的小牛皮断了好几次),以至于”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
他活到老学到老,便是由好之而进入乐之,从而乐此不疲了。
孔子圣迹图·退修琴书
3、交友之乐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