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透视

随着教师教育研究的深入,如何有效地促进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开始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但不论是强调为初任教师提供外部保障或规范的“外铄说”,还是单纯主张从初任教师自身努力来探寻教师自主成长之路的“内省说”,都没有如实反映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前者“由于秉持工具一理性主义的思路,将初任教师客观化。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研究对象具体的、个性化的丰富内涵。这些研究往往站在社会的立场、旁观的立场上,从价值取向上追求应然,较少站在教师的角度来观察教师的社会、文化处境”;后者过于夸大初任教师自身的作用,同样不切合实际。但这两个范式的研究为促进初任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提供了“拼图”,只是缺乏从文化的视角对其进行系统解读并加以整合。加入“文化”这一深层规约的要素后,这张“拼图”才日趋完整、立体。在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最终因素仍然落脚于文化。文化赋予新教师的职业理想与精神,为初入岗位的新教师点亮梦想的种子,比传授技巧更有利于教师的持久发展。因此,从文化视域的角度透视教师专业发展就显得格外重要,特别是对处于文化“移民”的初任教师来说更为重要。

一、文化规约: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层力量

文化规约是指文化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必要的规范、引导和制约。初任教师是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教师,其专业发展并非自然而然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实现并受其规约。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就是在学校文化价值观期待中逐步了解和认识自己的专业地位和身份,习得与该地位和身份有关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并表现出来的过程。要理解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将其还原到特定的文化情境中去考察。对于初任教师来说,其已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未必适用于新任学校,他们对任教学校的了解主要来自于书本、他人。他们从原来的文化环境步入任教学校,直接面对学校,必须学习学校的各种规范,以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初任教师发展的可能空间和限制因素很大程度上蕴含于文化之中,文化为他们提供了总的框架。只有具备文化的深层次支持,才能触及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核,从而更全面地把握发展的过程、内容、机制等要素的意义变化。

文化规约之所以是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层力量,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决定于文化的隐性特质这一本质特征。隐性文化是一种不能外显的深层次思想、观念,往往是潜在地、缓慢地发生作用,因此,人们往往关注制度、规范等的显性影响,而忽略文化这一软力量的巨大作用。文化作为一种无处不在的力量,在冲突频繁的入职阶段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与此同时又巧妙地、不易察觉地掩饰着自身的表演”。

其次,文化作为潜在的影响因素,渗透于初任教师每天看似平常的日常生活、教学工作背后,对其观念、行为产生规约。笔者曾访谈过一位小学初任教师,她坦言:“刚来到学校的时候,我每天在黑板的边角写一首古诗,希望通过这种熏陶、浸染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学校里没有老师这样做过,她们说这种做法是没用的,不能提高学生的分数。我是一名新教师,不想做得太扎眼,所以也就放弃了这种做法。”入职阶段的教师多会碰到类似情况。在初任教师自己摸索入职适应的日常情境中,往往受所处文化环境的渗透影响,采取完全的顺直一内化方式来降低自身与新文化环境的摩擦,以获得安全感。这种行为常伴随两种结果,一是初任教师很快吸收任职学校优秀的文化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促进某些方面专业发展;二是初任教师也将继承落后的传统积习文化,成为阻碍教育改革的顽固力量。初任教师一旦实现文化的完全融入,就会逐渐形成思维、行为定势,当有新的成员进入文化场时,原初任教师则会以创生力量阻碍者的面目出现。文化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得以传承。

最后,初任教师的文化规约是靠浸染在群体文化环境中耳濡目染、日积月累的文化习得来实现的。当我们试图在文化的层面上思考初任教师专业发展时,首先意味着进入学校各亚文化层面关注每位初任教师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构成这种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的是具体、细微的日常活动和行为,即教师在新文化场中怎样思考和行动,怎样备课、接受评课、学习、交往、管理班级,等等。正是在“以日常性为底蕴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这个意义上,具有习得性的文化构成了初任教师专业生存与发展的根基。这也是初任教师来到新的岗位和新的环境中受到文化规约的深层原因。

二、文化适应: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化适应是指个体的初任教师从原来文化环境步入任教学校后,掌握任教学校的生活规范、秩序精神,适应任教学校生活,形成适应于任教学校的人格的“文化化”过程。初任教师是个体成为教师后的最初的生活、工作经历及文化体验阶段。这时,个体由学生及准教师转变成为正式教师,工作的环境为学校及课堂,这同过去的生活、学习环境相比,是一个全新的场所。如同有学者所说:“尽管学生的课桌和教师的讲台之间,只有很短的一段距离,但可能有一段最长的心理距离。这些年轻成人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跨越它。”这一时期,初任教师的文化体验表现为新奇感、陌生感,同时,压力感也会伴随着文化差异而产生,新的文化处境迫使初任教师意识到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因而开始回过头去反思并探寻自身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初任教师开始理性地思考工作情境中真实、具体的问题,思考并处理原有文化观念与新的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对初任教师来说,如何协调原文化场与新文化场的矛盾冲突,良好地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并实现文化创生,是一个复杂的个性化过程,但对于初任教师来讲,这一过程特别关键。笔者调查走访中的新教师几乎都能够非常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新环境的文化氛围,带着刚刚进入一个新环境、体验一种新角色的兴奋与喜悦,努力掌握与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要求,认真做好各项工作,主动与学生交往,希望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文化,大部分初任教师进入任教学校会按学校传统的行为方式来行动,进而适应并融入学校文化。对于学校而言,初任教师都有极大的可塑性。初任教师很难奢望学校的老教师来适应他的想法和做法,却总是要努力熟悉、适应,甚至迎合已有的学校传统,尽最大努力融入当下的氛围。大多数初任教师会准备去适应对他们来说是现成的学校文化,这是他们生存下去的关键。所谓的“融入”有内外两重标准。在他人看来,融入的标准是,他不再“触目”:在教学上,他不再稀里糊涂而是“上路子”了;在日常的言行举止方面,不在特别而与他人无异。就新教师本人而言,在教学工作和人际关系上的轻松的心理感觉是融入的最高标准。换言之,一个新教师的成长,并不依据个人的意愿,而主要是受已有传统的影响,“初任教师与任教学校文化的同质性才是决定初任教师能否适应任教学校文化的关键”。

三、文化自觉:促进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即明白它形成的过程,它的特色和发展趋向,以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从而取得文化选择中的自主地位”。初任教师的文化自觉对于自身的文化处境、发展现状、发展过程与发展目标以及反思自身的文化责任与文化选择起着重要的影响,是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入职阶段作为专业发展的特殊时期,教师文化心理特征多呈现退缩、顺从的特点,完全依靠外因或内因理论无法解释和解决初任教师面临的现实困境。只有找到症结并唤醒其文化自觉,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实现质的跨越才会成为可能。

首先,唤醒学校文化自觉立场。学校文化自觉是指学校成员在对指导学校生活的核心理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确立新的学校观念体系,并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制度、行为方式、物质空间的动态过程。唤醒学校文化自觉立场,必须要消减学校中不利于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因素。这主要是指隔离型文化,它表现为教师个人的、保守取向的隔离型文化,使教师之间疏于合作、羞于评定、信奉独立、相互隔离,这种文化形态不利于教师之间的合作,尤其是不利于新教师的专业发展。隔离型文化显然不能为新教师提供有效的支持,甚至会使新教师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形成自我封闭的教学风格和任其浮沉的态度。一些学校对教师人职阶段在整个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认识不足,忽视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需要,因而对其入职指导缺乏理论依据和实践效果。一些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提炼出各自的教育理念,如“学习生活教育”“环境教育”“阳光教育”等,但很少有学校将目光凝聚于自身教师文化的提炼与创生。学校多以牺牲新教师为代价照顾老教师,直到新教师熬成老教师才能享受优遇,这种往复循环严重挫伤了初任教师个体发展的内动力。对初任教师分派任务过重,使其没有足够时间进行计划和反思。另外,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初任教师往往被分配到所在年级的“差班”。

唤醒学校文化自觉,就是要凝练核心的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并融入人职引导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最为迫切的即为破除传统的隔离型文化,促使初任教师在教师群体中与其他教师充分地互动、沟通以及协作、分享,为初任教师提供正面的帮助,尽量减少负面的阻力。美国学者韦斯(E.M.Weiss)认为,“新教师适应良好与支持合作和鼓励教师参与决策的学校文化之间有很高的相关性”。因此,需要初任教师和学校共同合作,以此来唤醒学校文化自觉,使之形成对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责任意识,为处于入职初期阶段的教师提供系统的,而非微弱、零散的支持,形成有效促进初任教师发展的支持体系。

其次,唤醒个体文化自觉意识。台湾学者赵雅博认为:“文化之本质要义,乃是将在……自己中所潜藏的作用或能力发挥出来,也就是人使用自己的能力理智意志感官,来使潜存于自己的潜能成为现实,其目的在于使人自己得到与自己原始状态的不同的改变,使自己成为比原始状态更好的状况……”这虽然是对文化下的定义,却也暗含了文化自觉对于个体发展的作用。

唤醒个体文化自觉意识,就意味着文化取向与内省范式的结合,意味着初任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并非空中楼阁般的臆想,而是与外部文化环境进行互动,从而带有主观能动的批判意识,在实现文化适应的同时,“意识到自己是文化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能够反思、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明确自身的文化使命与教育职责,在文化多元背景下作出明智的文化选择;意识到本民族的文化性格与自身文化性格的特点,在成长历程中发挥优势、克服不足”,实现从人职最初的“失语”状态到“话语权”的获得。这正是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表现。可以说,文化自觉状态的初任教师发展才是实质意义上的发展。

对于初任教师来说,在逐渐融入“目标文化”(即教师职业文化、学校组织文化等)的最初,会暂时忘却自我,包括自我情感、自我文化意识等。但是,身处新文化环境经过短暂时间之后,作为主体的新教师并不能满足于纯粹被动地服从于外部环境,他们作为学校中的“新鲜血液”,需要唤醒文化自觉:意识,不论是在自我实现方面,还是在对外部环境的改造方面,通过反思实践,代表学校的新生变革力量。当然,这与学校对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自觉意识的唤醒是相辅相成的,支持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和创生的合作型学校文化环境是前提。

(中国论文网)

(0)

相关推荐

  • 一学校好和差决定于四个因素:远见校长、优秀师资、好生源和环境

    #一个学校的好和差是因为生源还是师资#我认为一个好的学校决定于四个因素:一个好的校长.优秀的师资.好的生源和周围环境. 一.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学校是一个文化人的团队,文化人的团队最佩服的有两点, ...

  • 构建校本教研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其特征是以校为本,其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专业本领,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我校开展的校本教研,是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 ...

  • 基于学校文化的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表现为学校的综合个性.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在百年的办学历程中,用 ...

  • 创造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文化

    近年来,中国的教育事业经历了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快速发展的时期.到2006 年,在校就读的学生共约两亿三千万人.但是,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也带来了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之间的矛盾.要解决教育质量的提高相对滞后的 ...

  • 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向度

    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教师专业成长过程是教师培育专业理想.形成专业自我.产生职业认同.提高自我效能.激发成就动机的过程.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教师职业从兼职到专职,从专门.专业到专业化,是社会文化发 ...

  • 提升教师ICT能力 驱动教师专业发展——UNESCO《教师ICT能力框架(第3版)》要点与思考

    本文由<开放教育研究>授权发布 作者:兰国帅 张怡 魏家财 郭倩 张巍方 孔雪柯 摘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修订以往<教师ICT能力框架>的基础上,对标<2030年可持续发 ...

  • 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培训

    第一章 学校发展与教师发展 第一节 学习型组织视角下的学校发展 第二节 学校发展视野下的教师发展 第三节 教师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第二章 教师培训体系中的校本培训 第一节 教师培训体系的历史透视与 ...

  • 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处理好中小学生的这件“小事”——实现高质量作业管理?

    作业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与孩子的学习息息相关,作业改革更牵动着万千教师.家长的心弦.走入"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作业问题频频引发热议,作业这件"小事"出于种 ...

  • 电子刊精选 |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专栏

    阅读提示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专栏"是<新青年数学教师参考>(电子刊)的栏目之一,会随着电子刊持续更新.发布(每月底). 为满足读者多样需求,现单独发布"数 ...

  • 教师专业发展的自组织模式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教师由新手到专家.人生价值不断实现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包括:教师专业角色的形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