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扫墓,感慨丧葬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眼下,我正逢清明,正是下雨,正在路上,正很哀伤,因为很多年没清明回家扫墓了。
在姑母墓前烧纸,我几乎划完了一盒火柴,湿漉漉的空气,让纸钱很难燃烧,一团烟雾,追缠着我,熏得我眼泪汪汪,坚持等这一堆纸钱烧完。我知道想,当年姑母去世,我没回来奔丧。后来我每次到姑母的坟前,无论站在哪方,都是烟雾追着我。我知道,这是姑母追讨我亏欠她的眼泪。姑母待我视同己出,缺席姑母的葬礼,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
在岳父坟前烧纸,看着岳父的生卒年月,发现岳父葬在这里,已经快20年了。生要同屋,死要同穴,墓碑上刻着岳母的名字,岳母还健康地活着。我们感叹,为岳母准备的阴宅,已经空置了一个交费周期。如果不续费,连岳父的骨灰也得牵走。
清明时期,海南媒体疯传着一张照片,葬在贵州铜仁的一位蒋姓的军医烈士,从来无亲人祭扫,因为墓碑上落款是“广东省海南岛”,海南想替蒋医生找到亲人,落叶归根,迎烈士遗骨回家。看墓碑,烈士已经死去70年,已经拖欠了3个20年的续费期。给烈士迁坟,不知需不需要补缴这笔欠费?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起,火葬成了最先进的丧葬方式。于是,很多地方强行推行火葬,最缺德地做法是将刚刚土葬的坟头扒开,将早就入土的尸体挖出来烧了。于是,当年有老百姓归纳农村基层干部的三大任务就是“收票子,烧老子,杀儿子”。简而言之,就是收提留,强制火花和计划生育。
如今,这三大任务,至少有两项不再有存在的理由了,但“烧老子”这事还存在。有专家出来解读火葬的好处,什么节约土地,节省木材,保护地下水源,预防传染病等。中国的事,专家存在的全部理由就是给政府寻找理由,煞有介事,而且说的跟真的一样。
中国的丧葬模式一般有四种:大部分人土葬,渔民水葬,藏人天葬,僧人才火葬。这些丧葬方式,都有存在的理由。试想,渔民出海,一旦去世,在没有冷藏设备的当年,怎么能把遗体运回家来?西藏地广人稀,有些地方一辈子就来一次,埋一座坟又有什么意义?至于僧人,活着就四大皆空,自然一把火烧了干净,只有以农耕为主的汉族,家有一亩三分地,埋在地里,看着踏实。所以,中国人混得最惨的就是死无葬身之地。
其实,中国的土葬,从来就没浪费什么土地,当然权贵们除外。汉族习俗,也就只管给最近的那一代先人上坟,父辈没了,祖父的坟就放一边了,最多二十年时间,风吹雨打,坟头越来越矮,没人培土,没人拔草,大自然用时间抹去了一个人在世界上的一切痕迹。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给墓地设限的时间是二十年的理由,因为民间早就有话说,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说土葬节约木材,这有点强词夺理了。且莫说骨灰盒也是木材,就是火化遗体,不耗能吗?如果用木材,一副棺材还不一定能火化得了一具遗体。火烧浇油需要能源,电力燃烧也需要能源,铺张的花圈还是需要能源。有人早就吐槽,火化是将人的最后当垃圾处理,而最后用钢筋水泥将一捧垃圾固化起来。这个全过程都已经商业化,没钱的人基本都死不起了。
至于保护地下水源和预防传染病什么的,这也太小瞧大自然的净化能力了。中国实行土葬几千年,什么时候污染过地下水源?哪一次传染病流行是从坟墓里传出来的?一场战争,死伤无数,打扫战场,大面积的埋人,哪儿黄土不埋人?人生何处不青山?这么多年埋了也就没事了,怎么到现在就非得不准入土为安,非得在公墓里买块地竖块碑?这就能永垂不朽?
人生一世,要么腐朽,要么燃烧,这说的不是人生的意义,而是人生的最后。尊重文化,也要尊重中国的丧葬文化;传承文明,也要传承千百年没变的习俗。清明时节,如此解说,能容忍么?这篇文章,又会被删吗?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