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胖:中国女足要是被改编成电影,又是一场血雨腥风

我听闻一件事: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女足姑娘们用来训练的足球都是从浙江那边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买的,一箱20个,价格有高有低,但平均下来基本单价在15元一“粒”,比一些品牌的口香糖还便宜。
这个传闻真假我不确定,但我确实在若干年前的一次采访中看到女足姑娘们自己说,在训练经费紧张的时候,一个足球对于她们都弥足珍贵,有一次训练时有个足球不知道被踢到哪里去了,姑娘们就手拉着手排成一列长队慢慢地横“扫”球场找球……
这是真事。
通常这样的事很励志,也很能拿来作为影视剧的题材,还是女性题材,我想要是能拍成电影,肯定不错。
没钱、缺爱,还能逆袭。这不比《博人传》燃?
不过燃归燃,要真拍的话,找谁来演呢?
“美女经济”视角下,自然是不能真的让皮糙肉黑(这里绝没有贬义)的女足姑娘们亲自上阵的,毕竟再燃的故事,大家也要“养眼”一些。
这就是矛盾:
一方面崇尚,一方面嫌弃。
那就找一群美女来演吧,既养眼,故事又好。还能激发观众内心暗搓搓的保护欲。
但想法是好的,真的要实行起来挺难。

01 “木有训练痕迹”是BUG

作为一种剧烈的身体对抗和极消耗体力的运动,还长期处于室外,皮肤和身材首先就PASS掉了一大批颜值高身材好的女演员。
这一批次的女演员统一的特点就是——
白皙娇嫩,别说真的要训练了,稍微晒久一点身边一堆助理经纪人就跑上来要跟导演好好“交流”一下,这个拿小空调那个拿护肤品。
所以我们国家为什么体育题材类的影视剧一直鲜少有好的作品?一方面关注体育运动的人群是懂行的,打眼一看就能看出是不是贴合实际,而不关注的呢?人家看个热闹。
除了少数还能撑得住场面的导演外,有谁敢得罪花了重金请来的娇滴滴的女演员真的顶着大太阳把人晒成炭?既不科学又不合理。
别说女演员了,男演员都够呛。
哪怕每次都能看到一些常规宣传中一直强调的“为了进行某个角色每天锻炼多少小时”的陈年老段子,只要一见光,除了痴狂的粉丝外,路人一般都会妥妥来句:
这丝毫没有锻炼痕迹啊……
如此一来,又是一顿路粉之战,对于话题性和上热搜却大有好处。
虽然有网友总结一个铁律:凡是强调刻苦训练的套路就说明这戏铁定不好看。
但你能说人家刻薄吗?真不是。
国内总体的表演氛围相较于比较职业化的国外同行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有“偶像包袱”的不在于少数,甚至可以说出道即偶像。挑战自己背台词或是跟群众演员们伙食一个标准就很能在新闻稿里大写特写了。训练这么陌生的事情,哪里有酒局来得欢快?哪里有跟粉丝互动卖人设来得愉悦?
不过我说到这里时,惊觉:
我说得好像是男足吧?

02 适合演的未必真能演

那可能有人要问了:身娇肉贵的不能演,有偶像包袱的不能演,找那么不是很重视形象的女演员来演可不可以?
我仔细想了一下:
找谁呢?
网罗一番下来,觉得都不太合适。
不注重形象敢为艺术豁出去的女演员一般都是喜剧演员,或是年龄偏大的演员。后者自不必说,前者我脑子里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辣目洋子和贾玲,但她们肯定不行,身材就犯规了。她们那身板稍微收敛一些的话,倒是男足的标配。
好吧,我发现怎么都脱不开男足的身影。
真不知道是女足的不幸,还是男足的梦魇。
我为女足姑娘们觉得不平,不仅是因为她们的故事鲜少有人能演得出来,也因为只有当她们取得成就时才有一堆人跑出来述说她们有多不容易。
比如疫情阻隔,比如只能在楼道里训练,而她们的国内同行呢?
当然也没闲着,比如人家就说:
这个韩国队啊,我们也是认真研究过的,怎么跟人家拼呢?我们也想过,也实践过,比如我们要吃韩国牛肉,喝进口的矿泉水,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另外出入最好以车代步,平时也要注重保养,能不训练就不训练,节省不必要的体力……
我这样来分析,觉得男足的故事拍起来就容易多了,我都能演。

结语

在有据可查的年代里,女足都是在取得辉煌成就之后被人拿来夸赞一番。
这一群姑娘,好像天生不怕韩国人一样,仅这一点就蛮可贵的。
没钱、缺爱,还总能逆袭,这么好的题材,我没想到谁适合来演,太可惜了。
所以好的主题也要有相应的文艺工作者去演绎精彩的故事,最好原样搬到大银幕上,才能让观众不流于表面地感受到故事的精彩和人物的坚毅。
起码要让人知道,当国内俱乐部动辄天价“买卖”球员时, 一群貌不惊人晒得黑乎乎的姑娘们是实打实地在为国争光的。
什么?你问那男足怎么演呢?
简单——
仿朝鲜例。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