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某大型券商首席:我尼玛都能看得准,早就财富自由了!
1
我尼玛都能看得准,早就财富自由了
昨天晚上,正当我看着铜价创出四年多新高时,好基友Q给我发来微信,说是他平掉了黑色系的多单,也一并平掉了前两天刚刚开仓的铜的多单。
我问他为毛,他说黑色系价格暴跌,铜也并不安全,于是索性先出来观望。
我继续问:你不是看多黑色吗?
Q说:是啊,可是今晚上这市场,多单被cao翻了已经,铜上面的盈利,和焦炭的回撤基本相抵。
我问:那后市你怎么看?
Q答:目前看不清了。我尼玛都能看得准,早就财富自由了!干嘛还做研究员。
我这位Q姓朋友,是上海某大型证券公司固定收益组首席研究员,美国名校金融工程硕士毕业后回国,一直在券商研究部工作,如今年纪轻轻,已经升为首席,专业实力可见一斑。
2
券商里的首席
和大家普及一下券商首席是个什么概念。
证券公司大家都知道,你炒股票炒期货等,都得找它们开户,这部分叫经纪业务。除此之外,券商的业务还包括投行、研究、自营等。这些统称券商的前台业务线,会同合规、人力、财务行政这些,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证券公司。
金融行业里,直接为公司产生收入的部门,被称为前台。金融行业的高收入专指搞前台业务的人。
例如上面提到的券商的投行经纪和研究部门等。既然直接为公司产生收入,那前台业务的职位,也自然收入要显著大于中后台。这就是我为什么不建议有些同学去做「基金会计」「基金运营」「合规经理」等等,因为尽管你顶着金融狗的名头,拿的却是前台业务人员零头的收入。
老Q所在研究部,毫无疑问是券商里非常重要的前台部门。证券公司就靠着研究部门和资本市场产生各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诸如前些天天风崔首席那样的「桃色」的联系,哈哈哈,你们懂的。
证券公司研究部每年都会举行评比,看谁家的研究实力更牛逼,这在行业里叫新财富卖方分析师排名。新财富评比,绝壁算得上资本市场一年一度的盛会,今年由于关键大会在即,所以评比活动显得收敛了很多。有兴趣的老铁去翻一翻往年的新财富拉票,保证可以大开眼界。
一般来说,如果在新财富排名当中,能进前五的研究团队(评比以团队为单位),带领这个团队的首席,年收入分别能达到500、400、300、250、200,单位当然是万。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大家想尽办法,包括不惜动用美人计,也要为自己团队拉票最重要的动力吧,毕竟有谁会拒绝年薪五百万呢。
老Q今年作为首席第一次参与新财富排名的评比,我估计以他的实力,迟早是要进前五的,让我们祝他好运。
写到这里,你们会不会认为,我是在夸老Q专业素养过硬,年纪轻轻就能胜任大型老牌券商首席?还是我羡慕他身处资本市场核心,收入保底也是过百?(我会羡慕?🙄)
都不对!我介绍了这么多背景,目的只是让老铁们明白:
哪怕是如此专业的首席,也无法看准金融市场的走向,遑论大部分没有金融知识背景的韭菜?不要总觉得自己能预测对市场,甚至能打败市场。
金融市场啥都有,就是没有神。
3
主观预期
如果首席都预测不准市场,那要首席有有何用?
撩妹吗?出轨吗?还是骚扰实习生呢?
首席还拿着那么高的工资,证券公司甚至金融市场都是瓜的吗?
要搞明白首席(研究员)的存在价值,就要从金融市场的定价原理说起。
此处插入硬广,金融市场的定价原理、方法、逻辑和详细的模型,属于我们「金融思维训练营」的一部分内容。上过课的老铁,一定对此印象深刻。下一期的训练营会在12月开放报名,具体大家留意公众号的推文通知即可。关键字我都用了绿色,你们当然是选择原谅我(打广告)。
金融市场的定价,无论是股市、债市、商品市场,还是汇市,亦或是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尽管具体方法有所差异,但根本上的大逻辑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基于市场对未来的预期。
历史的信息已经统统反映在现在的价格里了,所以市场并不会因为你这家公司现在多牛逼,就保证股价一直涨。股价涨跟你现在没关系,只跟未来有关系。
敲黑板划重点,这里的关键词是什么啊,是预期!例如,
股票定价,核心是要看公司未来的收入利润进而现金流的发展情况。
债券定价,核心要看收益率的走势和标的债券的信用风险,当然,国债的话其实是看利率,利率又对应宏观经济。
商品定价,核心是看未来的宏观需求和中观的行业供需,再考虑现货与期货的价格对比即基差。
无论哪种资产,定价的根本,都是要预测相关变量的未来,也即是预测者对这些变量的预期。
既然是预期,那就是主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预期,才会有不同的「心理定价」,不同的心理定价,最终才促发了交易。
从根本上说,金融市场交易的发生,即是源于交易者对未来预期的不同。预期差,导致了心理定价差,这种心理定价差,才使得交易得以最终发生。
举个例子。
对于小明包子铺这家公司,我的预期是未来它会发展得很好,通过一系列模型,我算出来它的股票现在值100元/股。相反,老Q的预期是,包子铺会走下坡路,未来面临更激烈的竞争,收入盈利等会全面下滑,他认为包子铺的股票只值60元/股。
假设现在市场上交易的小明包子铺股价是80元。显然,根据两人预期的不同,小明就会买进股票,而老Q就会卖出股票。
有买有卖,交易对手出现,交易才得以发生。
如若不然,大家都预期小明的包子铺很好,股价值100元,或者都预期小明包子铺很烂,股价值60元,那交易对手消失的前提下,交易如何发生?
这样的分析,不但适合股票,也适合任何金融资产,比如商品外汇债市,甚至是房地产。
4
客观价格
既然每一个研究员对金融资产的研究和定价,是基于他的主观预期的,那么市场上每天报出的价格,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这个价格我们姑且称之为客观价格,因为它是交易者们拿真金白银交易出来的,是既定的一个价格,所以是客观的。
如果市场上有一百个研究者(包括交易者)研究小明包子铺,他们有些看好(看多),有些看衰(看空),但平均来说,他们根据各自的研究结论,并进一步执行到交易行为当中(买或者卖),就会实现一个均衡买卖力量的价格,比如80块。
简单来说,客观价格是主观预期平均化的结果。当然这个平均绝对不是简单的算术平均,而是一种根据交易力量对比的加权平均,且这个平均化的结果在不断变化。
如果看多的预期增多,那么就会导致看多的交易方向越来越多,价格就会上涨。相反,如果看空的预期增多,市场上就会有更多的卖出或者做空,价格就会下跌。
客观价格的演进,反应的是主观预期的边际变化。
如果整个市场形成了高度一致的预期,那价格就会快速形成单边市场,比如单边上涨(对应一致预期看多)或者单边下跌(对应一致预期看空)。如果多空的预期力量对比并不明显,就会出现所谓的震荡市。
行文至此,大家就该明白,金融市场的研究员们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加总形成市场平均预期,进而影响市场的交易行为。而市场的交易行为,最终又给出了每个时点上金融资产的客观价格。
如果所有的研究员都看错了,那价格就会出现偏离价值的走势,如牛市里的过分乐观和熊市里的过分悲观。可能总有一小股力量知道泡沫是存在的,但是只要这股力量在市场预期当中占比很少,泡沫就会继续,直到平均的预期发生方向性的逆转。
按照这样的逻辑,大家也就明白,为什么券商研究员,经常挑灯夜战,夜以继日地做研究写报告了(这直接导致了研究员们性生活质量普遍较差的行业现状🤕)。
他们的研究报告,就代表了市场上一股力量的预期,如果他们的预期能说服影响更多人,那么价格就会朝着和他们预期一致的方向演进,这样的结果就是他们「看准了市场方向」。
Q首席说,他要是能看准市场方向,早就财富自由了。这个话的深层含义,实际上就是指的是,他只是市场预期当中的一股很小的力量,他无法确定主流预期是否和他对未来的判断保持一致,因此也就无法保证自己能「看准市场」。
主观预期与客观价格,在市场里又是相互影响,螺旋递进的关系。
所谓的「三根阳线改变信仰」就是说的这回事。本来大家预期都非常悲观,但市场突然出现了连续大涨,之后预期就会改变,上周的商品市场即是如此。
5
担心未来,不如交易现在
很多人担心人工智能会让很多金融从业者丢掉饭碗,我认为这是杞人忧天。可能一些中后台业务比较容易被替代,但是涉及到定价等核心的前台职位,AI很难替代。
当你明白金融市场里的「主观预测和客观价格」的深层逻辑后,你就会承认如下这个美妙的事实:
金融交易,更多的是艺术,而不是科学。
Investment is more ART than science.
因为主观性从来都不能被精准量化,它只能和实践的反馈一起,不断螺旋纠偏,往前演进。一部完整的金融交易史,就是一部完整的交易者主观预期相互博弈,主观预期和客观价格相互博弈的历史。
在金融市场里,有一句名言,那就是:
市场永远都是对的。
无论你对未来的预期如何,你都不能忽略当下市场已经呈现的「客观价格」,它能反映出方方面面的问题,尽管这当中很多你并不知道。
你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演进不要紧,总有人比你知道得更多,也知道得更准,他们的知识会反映在现在的市场价格上。于是,性价比更高的交易策略便成了:
与其担心未来,不如交易现在。
以我男神Musk的名言来结束今天的推文:
You can either watch it happen or be part of it. —Elon Musk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