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不喝水莫按头 人不想学别强求
Fig1:Latitude, longtitude, latitude, longtitude!
图名:讲者孟丽莲带领大家一起做经纬线活动操
又是精力充沛的一天!
从昨天开始的国际地理教育和前沿研究培训班,到今天下午,已经有四位美国学者轮番上阵,上演十八般武艺啦~
如题图的“经纬线健身操”(可能只有学过地理的人才能理解其中的奥秘)所示,今天在华东师范大学这间教室里也是充满了欢乐的气氛与高涨的热情,当然还有直指现实的尖锐问题。
不过让我们先来昨日重现一下:
昨天下午的两场报告分别由AGS主席和哥大教授主讲,Marie主要讲的内容是自己参与编纂的一本世界地理教材(详见《夏日炎炎 可师大这间教室里的讨论更火爆》),而Bob主要介绍了构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背后的故事,尤其是量化指标对于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贡献。
当然我想如果台下有关注TFboys动态的同学肯定会想到这样一条正能量的新闻:
不歪楼啦,我们继续来回想昨天的内容,想必大家都和我一样对这张图片印象深刻:
Fig2. Closing words of Bob's lecture on 7th August
图2. 哥大教授在7号报告的结束语
也许有同学会联系到“强扭的瓜不甜”“牛不喝水莫按头”等几句中国俗语,嗯,没错,就是这个意思,我和教授确认过啦,因为这句谚语的原版中主语就是一匹马“You can lead a horse to water, 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k”。
在觉得我们用的是牛,美国人用马是不是代表一种传统的文化差异,因为可以追溯到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的差异。
这句修改后的英文谚语却更值得教育者玩味,我们把学生领向的真的是知识的河边吗?我们认为对学生好的内容真的就是适合学生的吗?我想这个答案每个人都会在心里揣摩,却也不妨考虑趁这几天和身边的好友、新认识的同行多多用心交流,哪怕是激烈的讨论,只要不声嘶力竭地呼喊,就都在我们接受的范围内。
正如昨天Marie在回答问题时提到的一样,当我们发现自己呈现的一些地图,无论是世界地图以太平洋为中心或大西洋为中心,或者是有争议的领土划分让学生感到不悦。这些时刻都是“great teaching moments”,因为正是这样的瞬间让我们说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而有了异见,才有深入交流对话的契机。
Bob的研究或许因为我拙劣的不专业翻译而稍显逊色,但其中所体现的科学研究者为了优化研究效果不断改进衡量指标的严谨态度,确实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让学生们看见的:处于学界前沿的现代地理学者是如何为建设未来的世界作出贡献的。
我想这样的榜样力量对于青春年少的中二青少年而言,是非常有鼓舞人心的意义哒。我十分认同教无定法,但从来不认为我们教的内容是完全不确定的,地理教育者在实践中锻炼思考越多,越会发现专业基础、学科前沿对于我们让地理课堂充满魅力的效果远远高于你抖个包袱。
毕竟这个世界机灵精致的段子太多,但简单而纯粹的美似乎是只有在认真的人身上才能看到的光辉。
怎么教是不确定的,但教的内容当然是地理,那么地理是什么?地理就是现在地理学家们在研究的内容呀,而不是静止的地理课本。
在夹带了这么多私货之后,郑重推荐一个由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团队和NASA合力开发的app,没错,因为目前只能在ios系统使用:
Fig3 Detail of this Hazpop app
Fig3 亲测免费可以下载的良心app
附上三张手机截图:
用安卓手机的小宝贝们是不是又多了一个购买苹果手机的理由呢,当然也可以通过ipad或mac操作,但我也还没怎么好好玩,所以欢迎组队共同玩转这个app。
毕竟人家教授都说了如果遇到任何问题欢迎反馈,不给一些评测意见感觉就不像一个口号是“搞事情”的低头族。
我觉得已经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自己昨天没有胜任这部分翻译的愧疚感,现在让我们一起把思路跳转回今天的三场讲座。
第一场讲座是由哥伦比亚大学邢教授带来的,关注的是气候变化。身体微恙的邢教授带来的这场讲座可以说是一开始就用多语种的“我热死啦”引爆全场,之后各类NASA研发和Youtube红人的短视频也给在场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由于邢教授自带双语自由切换体质,宝宝失业了一上午,但可以从频频举起的手机感受到台上台下热烈的氛围。
可如果要让我用一句话总结的话:
NASA有很多可以让我们直观感受到气候变化的动态数据图,而且做得都像艺术品一样特别美,又特别形象。
那你要是问我有没有资源包?有没有拷贝?一看就不是GEO的忠实读者,我向来不提倡伸手党,而且教授也在演讲过程中明确提到这些都是可以在网络上下得到的资源,可以在NASA的官网找到。
当然同时夹带一下我对网络的看法:科学上网,物尽其用。
所以这里就不放任何链接啦,应该没有谁找不到NASA的官网吧,找不到也可以去微博啊,有相关的宣传账户和一些搬运博主,当然还有b站。如果翻翻GEO的历史记录,也有一些。
下午场是由昨天已经亮过相的AGS主席Marie首先开讲。昨天她已经就全球化和多样性与在场的同学们进行了一次生动活泼的互动。而这一次,她主讲的内容正是自己研究团队近年来关于国际移民的研究,尤其关注在一些特大城市的国际移民组成情况以及生活现状。
她特别提到我们总是在说全球化的时候,想到一些宏大的概念,比如经济全球化、贸易全球化,但她却想颠倒过来,不是从上往下看,而是要看到一个个细小到会被误认为微不足道的个体如何推动这个宏大的世界走向全球化,这是在全球化之下起到支撑作用的力量。
她也特别提到自己的研究并不是特别完善的,因为目前她的研究成果并没有能够用动态的图示来更加清晰地表明21世纪以来国际移民的变化趋势,目前也不存在一个国际公认的指标帮助各地政府衡量“移民热门”城市的包容性与排他性,甚至在做定性研究分析为什么个体会有选择某一移民目的国的偏好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
但我想这不仅是她的谦虚谨慎,这也正是处于研究最前沿会遇到的一些真实问题。没有一个学者,没有哪个团队,一开始就能面面俱到把各种细节都以最完美的效果呈现给所有的观众。
哪怕是我们看到NASA建立的那些动态模型,背后肯定也有无数次的计算机高手经历了许多次建模失败,而正是这种锲而不舍、闻过则喜的精神,使得科研工作者能够努力地拓宽知识的边界,让更多人也能够轻松理解科学研究的成果。
这也正是为什么科研工作者将海量的数据整合成一个指标,让许许多多的普通人可以根据一个“通货膨胀率”判断某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和走势。
在我看来,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都是现代科学研究中不可偏废的内容,不存在优劣之分,前者让结果通过指标呈现,达到清晰明了的目的,后者则能够帮助研究者深入探求背后的多种影响因素,也进一步促进指标的完善。
下午第二场则是很多来进修的老师都翘首以盼的美国AP地理课程分享会。会六国语言的孟丽莲老师在开场秀了一段带有京腔的汉语之后,带领大家跳了一段“经纬线活动操”,就开始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介绍美国AP地理课程在美国和国际上的开展情况。
Fig4 snapshots of APHG
图4 通过必应搜索得到的相关结果截图
美国AP课程的基本介绍无论是百度还是必应都可以找到,相关的资料也都是可以下载得到。所以,不用特别担心自己找不到相关资源。
当然由于目前国际学校在大城市逐渐盛行,许多淘宝和机构也都有不少良莠不齐的资料,所以个人还是非常同意Liliana的观点,我们以前觉得没有资源,可现在其实我们在选择资源的时候会发现我们其实是被各种资源包围着,真正具有挑战性的是如何选择恰当的资源来使用。
她也分享了自己常用和喜欢的资源,相信大家也都有记录,这里就不再赘述。
在今天翻译结束后,主持人循例要感谢主讲人和看上去还蛮专业的口译员,但我其实很不习惯这种感谢。因为相对而言,这是一份专业性质的工作,鉴于专业背景的积累和还不错的速记能力,稍作准备就可以将语言进行转换,不过是现在许许多多字幕组都在做的工作。
在我看来,这些主讲的学者、教育专家,愿意放弃自己本可以一气呵成的思维连贯性,放慢语速,一段一段地阐明解释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经历,并且信任译者能够将自己的观点精准表达出来,才是最值得敬佩的。
愿意在大夏天飞跃大半个地球到一个陌生的城市,给一群中国同行细致地讲述自己的研究成果,愿意真诚地分享自己的想法与经历,这才是学者不畏“道阻且艰”的风范。
谨以此文献给在这两天给我们带来一场场学术盛宴的来访学者们。
当然,如果你实在过意不去,觉得我做这份口译工作着实辛苦的话,欢迎鼓励~欢迎留言~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