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要拆北京古城墙时,梁思成:50年后,历史将证明你们是错的
1952年,北海金鳌玉桥拆除时,梁思成梁因夫妇四处奔走却无力阻拦,尚在病榻之上的梁徽因气得大骂:“要是毁了真古董,将来就造假古董吧!”而后古城墙也陆续被拆,梁思成看着坍塌在眼前的古建筑,热泪盈眶。
如同命运开了个玩笑般,2004年,北京决定重建永定门,五十多年前被拆除的城墙再度重现,却早已失去了当年的韵味和厚重,而随着2007年雄安新区的规划与建立,梁思成当年的远见才终于被人看到,因为在五十年前,梁思成就提出了这个观点。
新中国成立之初,定都北京的想法早便有之,如何规划北京城的建设和发展成为重中之重,时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的梁思成受彭真之邀,参与北京城的建设。
踌躇满志的他不会知道,因为奔走在保护古建筑的路上,他将会面对无数的反对和指责,穷其一生,连离开时都是痛惜的。
陈梁方案
1949年5月,在彭真彻底接管北京的工作之后,对于北京城的建设被正式提上了日程。在彭真所写的都市计划委员会党外人士名单里,第一个便是梁思成。
梁思成一生致力于建筑行业,1928年结束留学之后,他任教于东北大学,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得知将要参与首都的建设,梁思成很高兴,他找到好友陈占祥,时任清华大学的建筑学教授。
在梁思成的举荐下,陈占祥担任了都市计划委员会企划处处长。
都市建设,正好是俩人的特长及专业所在,在1949年11月,俩人开始查经据典,兴致勃勃的开始了对新北京城的规划,终于于1950年2月,俩人联名写成《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向政府提交。
建议共两个方面,一是主张完整保存旧城,不新建不拆迁,不在北京内城外城建设新楼房和新工厂,使它成为一个历史博物馆;二是在月坛以西,公主坟以东这一带,修建新的行政中心。
这在如今看来非常高明的方案,却在当年遭到反对。随着苏联专家建筑团队的到来,高效节省成为建设的主题,以天安门为行政中心,沿着四周扩修和改建的方案被提上日程,陈梁方案落选。
不惜遭受批判
改建计划确定后,对于旧城古建筑的摧残和毁坏也就开始了,许多古楼古墙全都无一幸免,梁思成心急如焚,因为情绪激动,不止一次洒泪废墟之上。
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也是一名优秀的建筑学家,俩人曾辗转全国,收集并绘制了很多古建筑,编写了著名的《中国建筑史》。尽管常年受肺病侵扰身体虚弱,在得知古建筑被拆之后,林徽因也是奔走呼号,更是闯进过副市长吴晗的办公室里,据理力争。
在当时,以梁思成林徽因为首的,共有十几人极力主张保护旧城,在多次商讨会议上,梁思成都舌战群雄。
他深知,这些保存良好形制完善的建筑,是人类史上的瑰宝,是先人智慧的凝结,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无价之宝,亲眼目睹如此珍贵的建筑被拆,于他们而言,堪比丧子之痛。
但走在前沿的人,是无法被理解的,多少次商讨会议开到最后,都会变成对梁思成的批判大会,连郭沫若在内的很多文人,都骂他保守古板,旧墙不拆,只会拖累北京城经济的发展。
无数指责怀疑朝梁思成袭来,不被理解的痛苦和旧城建筑的逐渐减少,让梁思成的压力非常大,堂堂一介男子,竟在大庭广众之下失声痛哭,实在是惹人唏嘘。
亦敌亦友的关系
拉梁思成加入都市建设委员会的彭真,不曾想过,这会使梁思成如此痛苦,但出于统筹,他与梁思成的观点渐渐不再相同,俩人的关系也变得复杂起来。
毫无疑问,彭真是欣赏梁思成的,平津战役开始前,彭真特地派人找上梁思成,让他在作战地图上标出应当保护的文物古迹,梁思成当时很高兴,两天就画好了图。
在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时,俩人也时常在设计上发生激烈讨论,但彭真始终都是开心的,他不止一次表达过对梁思成的欣赏,并直言,梁思成越和我吵,我就越喜欢他。
在对于北京城的规划上,彭真也曾认真考量过陈梁二人的方案,他曾安排自己的秘书马句以及时任地政局副局长的张勃去实地考量。马句和张勃骑着自行车,绕着旧城骑了三天,认认真真做好了考察报告。
考察显示,月坛和公主坛距离内城远面积又小,且内城里有600多万平方米的民居破旧不堪,是不值得保存的。梁陈方案是好的,但在当时实施难度极大,急于发展的彭真,最终放弃了这个方案。
早在1949年前,彭真就领命上任,北京被选作首都,他必须更综合更全面地看待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基础薄弱,行政中心的需求却迫在眉睫,旧城的存在,需要很大一笔维修费,这对新中国而言,就像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孩,是笔极大的消耗。
着落于眼前发展的彭真,自然而然地选择了苏联专家队的方案,实用性强且经济付出更少,因此拆城工作很快就提上了行程。这便是梁思成痛苦的开始,人们无法理解这些建筑的价值,即便他又哭又喊,也只能眼看着这些精神之地被一夜摧毁。
远见与反思
北京市政府自2000年10月前,开始出台相关政策维护和管理旧城遗址,搬迁附近居民,彻底整治周围环境,修缮城墙遗迹,建设城墙公园。
这是一件多么讽刺的事情,当年梁思成哭着对彭真说:50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误的,我是对的,五十年后,一语成谶。
当年的梁思成等人为了保护旧城,承受着巨大的误解四处奔走,却因为大多数的人渴望工业城市,眼看着完美的建筑变成一堆废墟,五十年后,人们又开始保护遗迹,想来这其间肯定引起了不少矛盾,多么像,当年梁思成同众人的争吵。
《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一书里,有这样一段话:“当你渐渐熟悉这座城市以后,就会觉得这些城墙是最动人心魄的古迹——幅员广阔,沉稳雄劲。有一种高屋建瓴、睥睨四邻的气派!”
这本书是一位瑞典学士所写,游历北京,古城墙给他的感受最为强烈,但因为1952年之后的陆续拆除,古城墙的遗址如今只剩两处。书里所描绘的辉煌大气,如今已经难以感受得到。
可悲可叹,古迹和新城,孰轻孰重?又该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梁思成已经为我们带来了远见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