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选登:90后学阀与北欧式“不公开考试成绩”
90后学阀与北欧式“不公开考试成绩”
作者:佚名
近日来,一位名为汪天艾的90后学阀以独特的方式进入了世人的眼球。
事情的起源非常简单,一位北语的学生在某书评网站给一只名为韩烨的译者的一本所谓译著打了二星,并且评论认为机翻痕迹严重。同时还从书中摘录出了对应的例子。然而仅仅是因为这条评论,就被译者的某位好友人肉之后举报到该生所在学校,在该系系主任与该圈子的首脑,担任《世界文学》编辑的汪天艾沟通无果之后,被迫要求学生发表致歉声明。
为什么堂堂一位名校的系主任,因为这点小事就被迫低声下气的恳求一个90后的编辑,并且被拒之后无奈只能压迫自己的学生为本为就没做错的事道歉呢?原因无它,因为西语圈是一个很小的圈子,而汪天艾可以说掌握了该语法博士唯一的发论文渠道。所以如果得罪了这货的话,那么这学生很可能就毕不了业了。
此事一经曝光之后,立即引起了网友们的强烈反弹。有网友专门对比了该译者的作品,得出与该学生一样的结论:机翻痕迹严重。
随后网友自发的发起了给涉事的三人,译者韩烨、学阀汪天艾、举报者杨君宁的所有译著打差评,以及挖掘这三人职称论文造假的活动。
如果不是因为这件事的发酵,该小圈子依然会岁月静好,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着快乐的日子。
这件事反映了一个社会现实,随着国家的承平日久,阶级分化愈加严重了。虽然经过几代人百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已经有望重回世界之巅。然而,在盛世之下,一些蛀虫已经在悄悄的腐蚀着国家的根基。
如果说之前各种关系户,还需要自己努力遮掩一下的话。随着教育的改革,小镇做题家们出头的机率已经越来越渺茫了。
近日教育部出台了《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学校不得公开学生个人的考试成绩、名次”。这让笔者想到了很多年前一篇流传很广的歌颂挪威教育的文章:
然而这条旨在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和隐私的提议,却遭到了很多网友的激烈反对。原因很简单,之前如果一名成绩大家都知道很烂的同学,因为某种关系却上了好学习,进了好单位,还有可能引起大家的非议,甚至举报。而不公开成绩之后,那么大家连非议的权利都没有了。你又不知道人家成绩,怎么知道人家考得不如你好?
如果说之前学校减负、课外补习是拼财力。素质教育是拼家庭的话。不公开成绩,可以说是剥夺了小镇做题家们的最后一丝骄傲的资本。
不许公布学生成绩的瑞典,如今社会上普遍对“好”学校的定义早已不再是“教的好”,而是“打分松”。在财力雄厚的私立教育集团的压力下,连公布学校的平均成绩现在都也成了违法行为。政府进行了多轮成绩改革也无法制止学生成绩愈演愈烈的“通货膨胀”之势。当考试成绩的分层作用越来越弱的时候,家庭背景的分层作用便会越来越强。
盛世危机,大约会在这批不公开成绩的“好学生”们,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爆发吧。
本文的赏金将全部转给作者,欢迎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