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李自成算不算历史罪人?

公元1643年形势图
授权自
zhihu.com/question/64855454/answer/627963948
01
崇祯十六年春(1643年),李自成建立第一个政权,奉天倡义大元帅府。
他恢复朱元璋废除的丞相制度,由牛金星出任丞相;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政府,每个部门各设侍郎。
地方上,由于此时李自成只控制了河南南部和湖广北部,大致相当于一个省的领土,故不设省级区划。
以防御使为地方最高长官,统管军政事务,辖区范围大致相当于明朝的道。
府、州、县各设文官。
此外,各县都有武官带兵驻扎。
武官不必说,自然是由闯军将佐出任。
文官的来源主要有三种。
一,早期加入农民军的落魄知识分子,以牛金星为代表;
二,出于各种原因投降的明朝官员和士绅。
早期,愿意追随李自成的知识分子,都是难以通过科举出头的穷书生。
在明末恶劣的社会环境下,他们的处境与农民一样凄惨,不得不造反求生。
从崇祯十四年(1641年)到崇祯十五年,短短两年,河南饥民大批加入闯军。
李自成的兵力,从进入河南时的一千人,迅速膨胀为数十万大军。
随着闯军连克洛阳、开封、南阳、汝宁,杀福、崇、唐三王,败傅宗龙于项城、汪乔年于襄城,在朱仙镇击溃丁启睿、杨文岳的18万大军,又败孙传庭于郏县…
河南南部的官军,被一扫而空。
及至李自成南下湖广,左良玉望风而逃,襄阳、荆州、承天全都不战而降。
除正在陕西重整旗鼓的孙传庭外,李自成打遍中原无敌手,这让很多人感觉到了改朝换代的征兆。
而这时,李自成对明朝官员士绅也不再一味诛戮,而是反抗者杀,降者录用。
这是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于是,很多明朝有科名的高级知识分子,或畏惧农民军武力,想保全性命;或在明朝党争中受到打击,心存不满;或希望在新王朝挣得一席之地,皆纷纷选择归降。
李自成任命的六个侍郎,大部分都是明朝进士。
第三,知识分子中的中间阶层。
这些人在明朝没有做官,或只做了微末小官,不算富裕,但也没穷到非造反不可,李自成就用科举来招揽他们。
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科举很不成功。
当时,知识分子还普遍敌视李自成,李自成不得不使用武力强迫他们来应考。
但崇祯十六年的考试就不一样了,大量中下层知识分子前来应考。李自成择优录取,选拔了很多官员。
知识分子敌视李自成,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出于传统的正统观念。以忠于朝廷为天经地义,视李自成为贼寇;
第二,李自成早期政策野蛮粗暴,打击面过宽,没少伤害无辜;
第三,不看好李自成的前途,认为明军很快会打回来。
崇祯十六年,这三个问题都得到解决。
首先,朝廷大失民心。
在自然灾害和官府暴敛横征的双重打击下,大批农民破产逃亡;逃亡者的赋税又要由没逃的人承担。
朝廷每次加派的官吏都要从中分肥,疯狂剥削压榨百姓。
不仅小农、矿工走投无路,连那些没有免税特权的中小地主都难以承受压力。
追剿闯军的官军,更是打破了中下级知识分子对明王朝的最后幻想。
以左良玉部为例。
左良玉拥兵20万,可朝廷给他的军饷只有2.5万人的份额。剩下的,自筹。
自筹的方式,自然就是抢劫。
闯军抢劫的目标,主要是明朝宗室、官员、大地主,对普通百姓侵害稍弱;
而官军则不会去抢这些有权有势者,只会欺压中产人家和穷苦百姓。
左良玉既不敢打李自成,又虚报军功,于是就拿无辜百姓的人头冒功,连有功名的秀才都照杀不误。
官军的大规模掠杀奸淫行为,彻底把河南、湖广百姓推向了明王朝的对立面。
既然给皇上当差纳粮是这般待遇,何不换一个不让我们当差纳粮的皇帝?
李自成剧照
02
李自成绝不是一个仁慈的人。
对待那些坚决抵抗、给闯军造成很大伤亡的城市,他也常常不问青红皂白,一律进行残酷屠杀。
但至少他不会无缘无故伤害没招惹他的人,主动投降的城市大多能得到保全。
虽然很多人不喜欢李自成,可官军暴行逼得他们不得不投降李自成以求活命。
到了崇祯十五年冬,河南、湖广的兵民矛盾已彻底激化,有的城市甚至开始公然支持李自成,武力对抗官军。
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攻打盘踞在襄阳的左良玉。
左良玉不敢正面迎战,逃向江西方向。
临走前为筹措路费,也给李自成制造困难:
“焚庐舍,夷井灶,鸡犬无所留,千里一空”。
原本不想造反的百姓,为保卫家园,纷纷站队李自成。
闯军所到之处,百姓“焚香顶礼,牲酒远迎”,“抵死为贼抬架铳炮,协拥大队过滩”。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左良玉为了逃命,大肆抢劫粮船。
“先是小民不能自置舟者,辄挈室托于粮艘,凡数千家,以粮艘可恃也。至是概掠之…”
其次,就是李自成的政策日趋成熟。
襄阳建政前后,李自成基本完成了军队的正规化——
野战军与卫戍军分离;野战部队形成五营二十二将的体系;指挥系统周密,纪律严明。
虽然之后闯军依然有屠杀行为,但基本杜绝了官军那种随意打粮、乱抢乱杀的做法。
军队的一切行动都要有组织有纪律。没有命令,不得杀人放火,不得奸淫妇女,不得抢劫偷盗,不得踩踏庄稼,不得私藏战利品。
于现代社会来说,这样的军队依然是反人类的。
但在十七世纪的大环境下,闯军的纪律已经是当时中国的一流水平,至少比他的对手大明官军不知高到哪里去。
此时,李自成开始缩小打击面——
对于明朝宗室仍旧照杀不误,对官员士绅则是只杀反抗者;
降官只要交出部分赃款,即可既往不咎,重新录用;
对中小地主和穷苦百姓,只要投降就不加侵害。
再加上“三年免征”、“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李自成的政策得到了广大穷苦百姓的拥护。
他们不仅免于屠杀奴役,且不再受明王朝沉重的赋税压迫。
士绅们出于自身生命安全考虑,也能勉强接受这样的妥协。
中小地主们一方面和普通农民一样,希望贪官恶霸被打击;另一方面又害怕社会秩序被破坏,波及自己。
李自成既打击豪强又维护社会秩序的做法,赢得了他们的支持。这些人,逐渐对其有了好感。
最后,就是李自成的一系列举措,让知识分子们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两年来,闯军连战连捷,杀死亲王三个、总督三个;
刘国能、李万庆、猛如虎等名将相继兵败身死,不可一世的左良玉望风而逃。
闯军军纪严明、作战勇猛,和为非作歹、一触即溃的官军形成鲜明对比,让控制区内的知识分子,渐渐有了李自成能夺取天下的信心。
在经济上,李自成也不再流动作战,而是开始稳扎稳打地建设根据地。
“抚流亡,通商贾,募民垦田,收其籽粒以饷军”。
郧阳府监纪推官朱翊锌说:
“贼又给牛种,赈贫困,畜孽牲,务农桑,为久远之计。”
让农民重新回到土地,是自秦汉以来每一个统一封建王朝诞生的前奏;
只有恢复农业生产,给百姓一口饭吃,才能从根本上结束明末乱世。
李自成自己就是没饭吃才造反的,他对这点认识得非常清楚。
也正是因为李自成能做到这一点,所以他才能打败崇祯。
03
我们把视线转向16年前,即天启七年(1627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那一年。
吴应箕的《楼山堂集》记载了他天启七年在河南的一段经历:
“自晨发,出郭门二十里,又行四十里…察所过之处,皆行地亩中,亩之疆界尚在,而禾把之迹无一存者,计耕作久废矣…”
元 佚名《溪峦丛笑图》
中原百姓苦捱十六年,多少人抛妻弃子,饿毙路旁,终于等来一个不关心他们交多少税,只关心他们有没有地种的朝廷。
是帮助百姓种地的李自成能夺取天下,还是从百姓身上扒皮的朱由检能守住天下?
顺逆之势,昭然若揭。
八月,孙传庭统率十万大军出潼关征讨李自成,这是明朝在内陆除左良玉部外最后的主力军团。
李自成选择了诱敌深入的战术,前线军队纷纷撤离。
由于孙传庭经历郏县大败没多久,并无准备充分,但在崇祯的催促下不得不出战,军备物资严重不足。
一方面,要求陕西、山西向前线运粮:
“催逼严急,里老有自缢而死者,运夫有淹没河中者。人情汹汹,莫知所措”。
另一方面,就地抢劫百姓。官军所到之处,百姓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即便如此,孙传庭的军粮依然供给不上。
就在这时,李自成派遣刘宗敏切断了孙传庭的粮道。
孙传庭留下河南总兵陈永福断后,自己率领陕西兵后撤,部署很理想,但他忘了一件事:
陈永福部已好几天没怎么吃饭了。
饭都没得吃,何谈断后?
河南兵认为孙传庭是留他们送死,纷纷鼓噪哗变,李自成趁机发动总攻。
官军死者4万余人,降者不计其数,武器装备几乎全部被李自成缴获。
当孙传庭败回潼关时,他的10万大军只剩4万丢盔弃甲的残兵败将。
十月,李自成发动了和孙传庭的最后决战,大举进兵陕西。
孙传庭的部下已不想再打,高杰、白广恩等高级将领先后率部逃亡。
将军都跑了,普通士兵更不会留下送死。
至此,谁还管什么朝廷、皇上,大家想的都只有自己的老婆孩子和家当。
跑吧!
闯军则跟在这些士兵背后,轻而易举攻陷潼关。孙传庭死于乱军之中。
阻挡在李自成和崇祯之间的最后一道屏障,已不复存在。
随后,李自成进军西安。
一些明朝官员还想抵抗,但士绅和百姓都不肯再做无谓牺牲,纷纷打开城门向李自成投降。
闯军顺利抵达西安城下。
此时正值秋末冬初,天气寒冷,川军士兵还穿着单衣。副将王良智请求秦王朱存枢出钱给士兵买些棉衣,不料却遭拒绝。
王良智大怒,心想,我们给老朱家卖命,你却不拿我们当人看,反了吧!
遂打开城门,迎接李自成。
朱存枢投降后,李自成从秦王府中抄得上百万两钱财。
事到如今,稍有头脑的人都看得出,大明朝完了。
04
白广恩率先投降。
他是农民军叛徒,靠出卖首领当了官军,和李自成多次交战,双方仇怨很深。
但李自成为了树立榜样,亲自设宴款待,让他招降其他明军将领。
河南总兵陈永福带着少数残兵败将逃入陕西,既无地盘,也无粮草,不投降只有死路一条。
因为被孙传庭扔下等死,他对大明也彻底绝望。
可当年李自成三打开封时,他是开封守将,拼死抵抗,给闯军造成很大伤亡;
甚至射瞎了李自成的一只眼睛,担心李自成报复。
李自成派白广恩去请陈永福来见,说:“此各尽其事,何害?”
并折箭为誓,承诺绝不加害。陈永福十分感动,决定投降。
高汝利、左光先、牛成虎、尤世禄、郑嘉栋等明军将领闻讯,也积极请降。
李自成照单全收,且一律既往不咎,发粮饷发冬装;少数将领拒绝投降,也都很快被打败。
只有高杰,过去是李自成的部下。因睡了老大侍妾才投靠官军,不敢来降,于是一路南逃到了扬州。
至此,陕西已经全部平定。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国大顺,改元永昌。
1644年形势图
各种制度还是沿袭襄阳时期的框架,只是做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比如在地方上增加省级行政区划,设立节度使;
更大规模地开科取士,招募流民屯垦,并开始发行货币,平抑物价,发展贸易,为建立全国政权做准备。
正月初八,李自成正式从西安起兵,准备对明王朝进行最后决战。
两路大军,分别由李自成本人和刘芳亮率领。
李自成由平阳经太原、宁武、大同、宣化、居庸进攻北京;刘芳亮则从河南怀庆攻入直隶南部。
此时,大顺军和明军之间的强弱对比已完全逆转,不仅饱经战乱和赋税之苦的穷苦百姓盼望大顺的新秩序,就连明朝官员也都没了反抗之心,只想投效新朝保全脑袋。
正月二十三日,由于平阳的西河王、交城王拒绝捐助军饷,山西巡抚蔡懋德手中没钱,不敢在平阳抵抗,逃奔太原。
平阳知府张璘然投降。
崇祯大怒,罢免蔡懋德,命郭景昌接替。
郭景昌却不敢前去就职,于半路迟延不进。他不到太原,蔡懋德也就没法离开。
傅山请求督师李建泰驰援太原,然而李建泰发现,官军在直隶、山西一带已是人人喊打。
“李至一县,县人漫视不为礼。李从者饥,求食。县人曰:'汝官为大明乎?为大顺乎?’诡对曰:'大顺’。乃为设食甚丰,饱餐而去。”
定兴县更是因为害怕被抢掠,拒绝李建泰入城,李建泰不得不动武攻下城池。
由于缺少粮饷,部队又畏惧李自成,李建泰从北京带出的三千人马早逃散大半。
就算把这一千多吓破胆的废物带去太原,面对李自成的十万大军也是送死而已,更何况连李建泰本人都已经吓破了胆。
而这时,李自成意外收到了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代表顺治皇帝写来的信:
“大清国皇帝致书于西据明地之诸帅:朕与公等,山河远隔,但闻战胜攻取之名,不能悉知称号,故书中不及,幸毋以此而介意也。兹者致书,欲与诸公协谋同力,并取中原。倘混一区宇,富贵共之矣。不知尊意何如耳。惟速驰书使,倾怀以告,是诚至愿也。”
简而言之一句话:
联手组团,共灭大明,同享富贵。
李自成对此信不屑一顾,也懒得回复。
在他看来,清朝皇帝也不过是个比蒙古强一些的可汗而已。
这种轻敌自傲、麻痹大意的心态,为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二月初六,李自成兵临太原城下。
晋王朱求桂比交城王、西河王强那么一点,他只拿出三千两银子,就想“募死士杀贼”。而且山西提学黎志陞还从中克扣,拿记功纸票给士兵发饷。
谁肯为了三千张废纸去送死?
不到两日,守军便打开城门,投降大顺。
蔡懋德自杀,朱求桂投降。
黎志陞被俘后,又对李自成哭诉自己没给明朝效力:“本道历任三月,尚未入考棚。”
再加上其他降官劝解,李自成才饶他一命。
二月十六日,李自成分任继荣、马重僖所部东出固关攻打真定;自己则率主力北上宁武,并发布了对明朝的最后通牒:
“上帝鉴观,实惟求瘼。下民归往,只切来苏。命既靡常,情尤可见…”
这时,李自成已改变了对明朝宗室的敌视态度,秦王朱存枢、晋王朱求桂投降之后都得到了大顺的封爵。
李自成敦促崇祯尽快投降,许诺保全明朝宗庙香火。
二月二十日,李自成占领雁门关。
二十一日攻打宁武,次日城陷,斩总兵周遇吉。
周遇吉坚持抵抗两天,杀伤很多大顺军,这是进京路上唯一值得一提的战斗。
因为一路都没有遇到抵抗,所以大顺军始终保持着严明军纪,没有进行屠杀抢掠,只在宁武有过一些杀戮。
三月初一,李自成抵达大同。
大同的代王朱传齐勒令巡抚卫景瑗、总兵姜瓖抵抗大顺军,自己却一毛不拔。
城中士兵百姓鼓噪要降,姜瓖自然不肯送死,开城投降。
秦王朱存枢老实投降,晋王朱求桂自己出钱打仗,一见打不过也乖乖降了。虽说是两个废物,好歹算有个人样,李自成都饶了;
而朱传齐自己不上,还逼别人送死,李自成自然不会饶他,杀了他全家。
这时,李自成对明朝高级官员不再一味敌视,而是试图吸纳其中一部分加入自己的政权。
大同巡抚卫景瑗是一个有名清官,刚正不阿,执法不避豪强,多次杖毙劣绅恶霸,废除陋规,平反冤案。
李自成明白,明朝的灭亡不是卫景瑗这样的人的责任。这种既有才干又真正关心百姓疾苦的官员,正是大顺朝所需要的。
他劝说卫景瑗:
“我米脂一民耳,今日至此,天命可知,尔真好官,尔降仍用尔抚大同。”
连劝三天,卫景瑗仍不肯投降,最后选择了自杀。
李自成给了卫景瑗的仆人五十两银子,让他们送卫景瑗的灵柩回乡。
大顺军逼近宣府,宣大总督王继谟发现自己的部下“俱密写禀迎贼”。
他带着自己的家丁逃走,士兵哗变,劫走了上万两银子投降大顺。
王继谟叹道:“看此时候,无一兵一将一民不反面向贼。”
巡抚朱之冯还想抵抗:
“军士抱手默然无动者。盖一切大炮之火线已绝其火,门已俱塞实,不能发矣”。
朱之冯仰天大哭,自缢而死,总兵王承胤开门投降。
此时,南路的刘芳亮也占领了广平,与任继荣、马重僖会攻保定。
李建泰不敢与刘芳亮交战:“心怖,北向鼠窜,兵遂溃。所过之处恣意劫杀”。
明朝的地方官员和士绅开始拒绝李建泰入城,李建泰动用武力攻城杀掠,明朝的地方官对朝廷彻底绝望,纷纷向大顺军投降。
只有保定知府何复拒不投降,拼死抵抗,来到保定避难的李建泰却决定投降了。
李自成听说保定发生战斗,担心刘芳亮屠城报复,特意下令给他,除组织抵抗的官员士绅外,其余人等一概不杀。
刘芳亮在破城前一个时辰接到了命令。进城后,只杀了何复等官绅。
崇祯剧照
05
明王朝已经到了穷途末路。
崇祯命令吴三桂把自袁崇焕筑城以来抵挡了清军18年的宁远拱手让给清军,全军进关攻打大顺军;
又命令刘泽清、唐通两路人马进京勤王。
吴三桂慢吞吞收拾家当,俄延不到。
刘泽清推说自己坠马受伤,拒不奉诏。崇祯赐银抚慰,刘泽清十分感动,然后在纵兵抢劫之后撒丫子逃了。
只有唐通率部来到了京城。
崇祯亲自接见唐通,给他加官晋爵。
然而,却只赏赐了唐通四十两银子;发给其部下八千将士的赏银,也仅有四千两,且派太监杜之秩作为唐通的监军。
唐通非常愤怒,一出宫就将赏赐摔倒了地上:
“皇上太师我,伯我;又以内官节制反上我,是我不敌一奴才也。”
崇祯其实已经想尽办法搞钱了,他要求京城的官员、太监捐助军饷。
只有太康伯张国纪拿出了两万两。崇祯高兴得把他升为侯爵,其他官员捐的钱不过几百两、几十两而已。
崇祯希望自己的岳父嘉定伯周奎做个表率,拿出十二万两银子来。
周奎一口咬定自己只能出一万两;崇祯不干,非要他出两万两。
周奎的女儿周皇后觉得自己丈夫和老爹一个皇帝,一个伯爵,这样讨价还价实在太掉价,就偷偷送了老爹五千两私房钱,让他捐了。
结果,周奎居然只捐了三千两,还扣下两千两!
后来,李自成从周家中抄出白银五十三万两。
大臣、太监纷纷装穷,气得崇祯大骂:
“及至贼来,都为他所有了。怎么这等愚!”
然而,这些要钱不要命的家伙依然故我。
最终,崇祯只筹到二十万两军饷。
而李自成后来拷打官员太监,共得到白银七千万两,相当于二十五年的剿饷!
这样的朝廷,怎能不亡?
正是由于这些既得利益者把国家财富疯狂揽入私囊,导致空前的财政压力全都压在穷苦百姓身上,才让百姓不得不揭竿而起。
如果不是崇祯为了省钱裁了驿站,李自成或许还在老老实实地送快递;
如果不是大小官吏肆意盘剥,张献忠或许现在还在打铁;
如果朝廷能足额发放军饷,怎会有那么多明军士兵成为农民军的骨干?
如果朝廷给百姓留一条生路,李自成在河南怎会有百万饥民响应?
明朝覆亡,完全是统治者咎由自取。
三月十五日,唐通、杜之秩献居庸关投降大顺。
十七日,大顺军兵临北京城下。
崇祯仰天长号,绕殿环走,拊胸顿足,叹息通宵,大呼:
“内外诸臣误我,误我!”
仓皇召对,人人战栗无策,噤不发声。
城外的京师三大营不战自散,士兵溃逃,所有武器装备全部为大顺军所得。
而北京城中,
“守垛之兵,饥不得食。或母或子,携粥至城下狂呼,不知守之所在。一日再食者十无一二”。
每个士兵只发了一百钱,这还是纸面数字,中间有多少克扣就只有天知道了。
而大顺军那面,却是“募人为兵,月给银五两。饥民趋如鹜”。
一方是上下一心,同甘共苦;一方是豪门锦衣玉食,士兵食不果腹。
这场战争的结果,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谁输谁赢…
因篇幅过长,咱们下期接着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