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加附子、白术、茯苓,治中风后遗症案

患者为男性,今年70岁,患高血压病20多年,长期服降血压药。2个月前突然摔倒,处于昏迷状态。经住院检查,诊断为脑梗阻、缺血性中风。经治疗,病情好转而出院,可是右侧手足完全瘫痪了,变成了右半身不遂。

于2006年4月17日求诊于中医进行调理。患者中等偏瘦身材,神疲乏力,血压正常。右半身不遂,不能行走,右手握物无力,右足稍微能活动一些。恶风恶寒,肢冷自汗,小便无力,大便每天自然排出,睡眠尚可,下肢时有浮肿。舌大淡暗,苔薄白,脉缓。腹肌按之无力,脐部悸动。

病人不愿意针灸,试投桂枝汤加附子、白术、茯苓治疗。桂枝10g,白芍10g,甘草5g,生姜5片,大枣3 枚,附子10g,白术10g,茯苓15g。

1个月后,病情有明显好转,手握力度增加,在家中能拄着拐杖行走了。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连服半年,患者有明显进步,现在不需要拐杖也能慢慢走路,手能握筷子吃饭。总之,生活能够勉强自理,身体状态稳定。

临证心悟

患者有高血压病20多年,长期服降压药,血压控制得很好,避免了出血性中风,然而却迎来了意想不到的缺血性中风,所以人们需要反思西医降压疗法的得失。

经方医学在临床中对中风的预防与中风后遗症的诊治有一定的作用。根据临床方证辨证大量病例的统计,实证病人出现大柴胡汤证、三黄泻心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防风通圣散证较多;虚证病人出现金匮肾气丸证、镇肝息风汤证、补阳还五汤证为多;而一般病人出现桂枝汤加附子白术茯苓证、小续命汤证较多。在一般病人中,胖人中风后遗症中的小续命证较多,瘦人中风后遗症中的桂枝汤加附子白术茯苓证较多。

桂枝汤加附子、白术、茯苓,其实就是桂枝汤与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的合方。刘渡舟老师认为,脑梗阻一病要考虑“水气上冲”,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是治疗水气病的主方,所以在方证相对应的背后,还有许多深层次的东西值得进一步研究。

对于中风的诊治,后世医学与经方医学有着非常不一样的认识。离开临床的有关“真中风”“类中风”过于偏重病因病机理论方面的探讨,与临床实践不甚符合,对初学者有先入为主的误导作用,使其不敢使用辛温剂。张山雷的《中风斠诠》对续命汤等辛温剂治疗中风也是持反对态度的,并谓喻嘉言等人引用此方“论者新奇,病者无命”。

不要把现代药理的结论作为辨证的金指标。如认为麻黄、桂枝有升高血压的作用,因此高血压、中风病人基本都被禁用,如治疗与预防中风极为有效的防风通圣散的说明书就是这样写的。

其实防风通圣散、桂枝汤加附子白术茯苓与续命汤治疗中风后遗症是临床反复筛选出来的方药,不是医师闭门造车的产物。

唐代诊治中风后遗症基本上就是运用桂枝汤加附子白术茯苓与续命汤这类方子,《千金要方》中光是以“续命汤”为命名的方就有10多个,不同的药物组合的大续命汤就有4个,其他还有如小续命汤、麻黄续命汤、续命煮散、西州续命汤等,用药都不离辛温,这些方药对于改善心脑血管的循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日本汉方家曲直濑玄溯于安土桃山时代用续命汤治愈天皇的脑中风,就是一个著名的病案。医师的脑子中如果

没有十分的把握,面对天皇这样的病人,岂敢投用续命汤?

重视血清药理学与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新动向。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是首先给动物服药,然后取其血清作为药

物源进行药理学观察。粗制剂和复杂的成分经过消化已经过吸收分布、代谢排除等体内过程,再取含药的血清进行药理实验,比较接近药物体内环境中产生药理作用的真实过程,适用于对中药,特别是复方进行药效评价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还可进行血清药物化学及药物动力学的研究。

血清药物化学主要是研究血清中的化学物质,观测血清中外源性活性物质及其作用和代谢规律,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较为科学的一种方法。血清药物化学的优点:①能防止中药粗制剂本身理化性质(各种电解质、鞣质、不同的pH 值、渗透压等)对实验的干扰,能模拟药物体内过程,实现体外实验的有效性;②避免直接体外实验可能得出的错误结论。

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也有其不足之处:①从胃肠吸收的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是进入血浆,而非血清;②凝血过程有一系列酶生成,同时刺激白细胞释放溶酶,这些酶可能降解某些中药成分;③制备与灭活血清过程会导致中药成分与中药介导体内释放物质的损失,因此,血清药物化学在血栓与止血领域研究中受到限制;④血清药物化学主要适用于研究通过血液而起治疗作用的中药,而对于一些有效成分不通过血液起作用的药物,如一些外用药、靶向制剂和直接刺激胃肠道药物则不太适合用此方法。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的建立,开创了中药复方研究的新局面,为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阐明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提供了技术支持;而开展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与中药血清药理学协同研究,将有助于揭开中药复方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这个黑匣子。

中药指纹图谱现已成为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一种新模式和研究体系,如果利用指纹图谱的建立与血清药物化学相结合,就能更加清楚地阐述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

本文摘自《娄绍昆经方医案医话》

(扫码购书,手慢无)

《娄绍昆经方医案医话》中的医案部分为家父亲身诊治的验案,属于临床实录式案例,是娄先生运用四诊,特别是腹诊,采用经方方证对应的内治法与针灸等外治法相结合,诊疗各种疑难杂症的真实记录;医话部分和《娄绍昆讲经方》则是娄先生一辈子研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所思、所想、所得,以及实践、应用经方的思考、感悟,从中不仅可以概览娄先生 40 多年来的临床诊疗体系和经验,以及经方学术思想、观点,还可以折射出目前中国中医界所存在的问题、弊端。

本书目录

第一部分 经方医案 001

柴胡桂枝汤治肠伤寒(太阳少阳并病)案 002

桂枝汤合肾气丸治慢性荨麻疹伴习惯性感冒案 006

小青龙加石膏汤治过敏性鼻炎案 008

麻黄汤加茯苓治胸闷案 010

木防己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治咳喘胸闷案 013

柴胡桂枝汤合小陷胸汤治肺结核案 018

大柴胡汤证合木防己汤证治脑梗塞案 021

桂枝汤加附子、白术、茯苓治中风后遗症案 023

香苏饮治慢性胃炎案 027

大柴胡汤合三黄泻心汤治胃病案 028

桂枝新加汤治萎缩性胃炎伴中度肠上皮化生 (太阳太阴合病)案 030

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苓桂术甘汤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少阳病)案 032

栀子豉汤合半夏厚朴汤、小柴胡汤治中度萎缩性胃炎 (阳明少阳合病)案 034

黄芪建中汤加味治萎缩性胃炎伴复合性溃疡(太阴病)案 036

黄连阿胶汤合麦门冬汤治浅表萎缩性胃炎伴中度肠上皮化生 (少阴病)案 038

吴茱萸汤合理中汤治中度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增生 (厥阴太阴合病)案 040

黄芪建中汤合肾气丸治萎缩性胃炎(脾肾阳虚)案 043

旋覆花汤治胃手术后倾倒综合征案 045

大建中汤治腹痛案 047

肾气丸治慢性结肠炎(肾阳虚)案 049

附子理中汤合苓桂术甘汤治慢性肠炎案(针药并用) 051

半夏泻心汤治胃肠炎案 055

保和丸治小儿久咳案 057

桂枝加附子汤治脚尖发冷随即腹部不适而腹泻案 058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盗汗、遗精、多梦案 060

大黄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治输尿管结石(痰瘀互结)案 062

肾气丸治脊髓性膀胱尿潴留(肾阳虚)案 063

小陷胸汤合葛根汤加芍药治腰痛畏寒案 065

葛根汤治面瘫案 067

麻黄汤治三叉神经痛案 068

桂枝加附子汤治三叉神经痛案 069

桂枝加附子汤治全身关节疼痛案 071

五苓散合真武汤加减治癫痫(痰蒙心窍)案 073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肥胖病(痰湿壅滞)案 075

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加减化裁治乳腺囊性增生病 (乳癖痰核)案 077

桂枝汤加附子白术治滑膜炎案 079

大青龙汤合桃核承气汤加味治左髋关节化脓性关节炎 (太阳阳明合病)案 081

肾气丸加味治老年性前列腺肥大症(命门火衰)案 083

龙胆泻肝汤加减治急性睾丸炎案 084

泻心汤合苓桂枣甘汤治肛瘘术后肛旁肿痛流脓案 086

桂枝加黄芪汤治黄水疮案 089

桂枝汤治小腿烫伤皮肤溃烂,疼痛不已案 091

桂枝二越婢一汤治荨麻疹反复发作案 094

小陷胸加大黄汤治带状疱疹案 096

桂枝新加汤与五苓散加味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太阳病)案 098

柴胡桂枝汤合肾着汤加味治腰椎间盘突出症 (少阳太阳合病)案 100

桂枝加黄芪汤合五苓散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太阴病)案 102

麻黄附子甘草汤合附子汤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少阴病)案 104

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附子汤合方治腰椎间盘突出症 (厥阴少阴合病)案 106

金匮肾气丸治骨质疏松症(肾阳虚衰)案 109

当归四逆汤治子宫下垂案 111

葛根黄连黄芩汤合桂枝茯苓丸治人流后继发不孕案 113

桂枝汤治月经先期伴不孕症(太阳病)案 117

甘草泻心汤治经期下利兼不孕症(少阳病)案 119

桃核承气汤合大黄附子汤治原发性痛经并不孕症 (太阳、阳明合病)案 121

猪苓汤治经前紧张症伴不孕症(阳明病)案 123

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月经后期兼不孕症 (少阳太阴同病)案 125

大剂真武汤治带下病兼不孕症(少阴病)案 127

温经汤治闭经、不孕症(厥阴病)案 129

肾气丸治月经稀发伴不孕症(肾阳不足,寒凝冲任)案 131

肾气丸合知柏地黄丸治更年期综合征(肾精、肾阳不足)案 133 葛根汤加半夏汤治小儿乙脑案 135

葛根汤加滑石治小儿外感发热案 136

桂枝加桂汤治婴儿阵发性腹痛案 137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小儿哮喘反复发作案 139

桂枝汤合苓甘姜味辛夏仁汤治小儿多动症(痰浊内阻)案 141

第二部分 经方医话 143

什么是经方 144

《伤寒论》是一本怎样的书 145

经方无国界,可以走向世界 146

中医不能识病却能治病 147

“发病学原因”与“原始病因”的混淆 150

《内经》与《伤寒论》在结构上的区别 151

《伤寒论》与《内经》是两个连体婴儿 154

伤寒与温病 155

伤寒与杂病 157

《伤寒论》的篇章排列次序名实不符 158

六经辨证框架下的方证辨证 159

少阳阳明并病 161

太阳与少阴病的并病 164

少阴病三急下证乃《内经》热论家言 166

太阳表证的辨别很重要 168

辨别表证不容易 173

太阳表证表现复杂举例 175

太阳表证辨别不易的原因 177

诊治普通感冒是中医临床第一课 180

外证不等于表证 182

审症求因是方证辨证中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 184

理法和方证是辨证论治的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 187

中西医研究对象的区别 189

感性的具体和思维的具体——经验的方和方证 190

中医的病因学说对中医辨证的消极影响 192

方证辨证的一点体悟 194

方证辨证与《伤寒论》的“去《内经》化” 196

读刘渡舟治疗“产后下利崔氏案”所引发的思考 203

观念就是疗效 205

抓主症腹诊很重要 206

小议方证对应 209

方证对应是最贴近病证的辨证方法 210

漫谈腹证 212

怎样辨是三阳病或三阴病 215

合并病治疗次序有先后 217

合病与并病 218

解读《伤寒论》第 106 条 229

《伤寒论》“无桂不成方” 231

桂枝汤不仅是一个解表的方剂 233

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 234

四个角度解读桂枝汤 236

体弱外感发热首选麻黄附子细辛汤 240

苓桂术甘汤治“水毒证” 241

李东垣是张仲景的好学生 243

小心乌头、附子中毒 244

药证、方证随想 245

春雨江南读《早春随想》 246

知其然——方证辨证的追求方向 248

读《岳美中医话集·述学》 249

陆渊雷晚年境遇的思考 252

读懂《劝读十则》 253

需要不走极端的中医学家 255

现代中医师也需要掌握西医知识 256

中医用药之妙,在乎其人 261

经方抗癌 262

“吾道东矣”又东来 26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