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邓丽星/这是个比喻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这是个比喻
邓丽星
我走在去看王贵英老师的路上,心里不由跳出 “这是个比喻”。
“这是个比喻”和王老师一起在我心中沉睡了二十多年。二十多年,我没见过王老师,也不敢见王老师。现在,我心中的王老师仍是二十多年前的样子,年轻,带点稚气,还有强装出来的威严。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教我们“这是个比喻”那节课。
那天,王老师走上讲台,神情显出少有的紧张,仿佛有什么大事发生一样,严肃而庄重。我瞅瞅窗外,没有一个人,只有一缕缕阳光穿过窗外的槐树叶,晃着我的眼。
王老师大声说,“认真听课”。我一惊,把眼投向黑板。我看到她在黑板上写着“暗无天日”,准确地说,不是写,是用粉笔作匕首,狠狠刺这几个字。刺完这几个字,她像游泳时憋足了一口气,重重而有力地又在黑板上写下“这是个比喻” 几个字。
写完,她用当教鞭的棍子点住“这一一是一一个一一比一一喻”,一字一顿,好像要把它们一个个掐出血水似的。
我感觉,王老师用刀扎着这几个字,一个个,捅进我们脑子里。
这还不算,她又用棍子教鞭敲着黑板,敲了三遍,自读了三遍,领读了三遍。又拿起红色粉笔,把“这是个比喻”描了好几遍。一重又一重,一层又一层,叠在一起,粘在一起。最后,她又用红粉笔圈住了这句话,像孙悟空用金箍棒画的圈,固定住了这几个字。
王老师的大眼睛亮亮的,盯着我们每个学生,一遍一遍地领读。我觉得王老师像我奶奶一般啰嗦。念着念着,我烦了,就不张嘴读了。王老师的眼睛死死地盯我一会儿,让我站起来读。我仍不读,她再催,我说真烦人。教室突然静得可怕。我抬头看,她咬着牙,脸憋得红红的,眼睛瞪着我。
王老师举起了当教鞭用的细棍。我赶紧低下头,不敢看她,不一会儿,王老师又放下了当教鞭用的细棍。王老师并没批评我。多年后,想起这事,我就觉得欠她一个道歉。
初中毕业,一路的上学,上班,我没有了王老师的消息,也不敢打听。这两天听同学说,王老师退休了,住在儿子家,就在我居住的这座城市。
我听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去见一见王老师,哪怕只是为了二十多年前的那个道歉。
我到了王老师家门口。
敲开门,我一眼就认出了王老师,除了眼角纹深一些,耷拉一些,没有别的变化,那双眼睛还是大而有神。看到我,她眼睛里打着大大的问号。
我说,老师,我叫张丽。
王老师说她教过好几个叫张丽的学生。
我说起那件应该道歉的事。她疑惑地看着我,摇揺头。过一会儿,她突然说:“你是作文写得最好的那个张丽吧!”
我点点头,眼睛湿润了。
我和老师坐下来,闲聊时,我提起那年的那节语文课,问她为什么要强调“这个是比喻”。
老师叹口气说:“这是我小时候的阴影,怕也成为你们的阴影,就想多说说。我上小学时,学的课文有“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怎么怎么样。那时太小,不懂,就以为旧社会每天都是阴天,一天也没有出过太阳。又想,每天没太阳,人们怎么生活,庄稼怎么生长呢?有一天实在憋不住了,就问语文老师。语文老师瞪着我说,这地主崽,想翻天哪!吓得我赶紧跑了。这个阴影一直罩在我脑子里,直到上大学,才知道这是个比喻,不是真的没有太阳。我怕你们不明白,就一遍遍告诉你们,让你们不再有这样的困惑。”
听后,我的心湿了。
离别老师,走在路上,我回望,看到老师仍站在门口,注视着我。
夕阳照在老师的脸上,灿烂如金。
《关于投稿那点事儿》
征稿启事
作为一名作家或文学爱好者。投稿是一种常态。不论您是大家还是无名小卒,投稿的过程,注定是一段成长的历程……结局不管怎样,过程一定很精彩。请把把您的投稿故事讲述给我们吧,让我们再告诉后来者,让他们在文学创作的跋涉少走弯路……
来稿请注明“关于投稿的那点事儿”字样。
截稿日期:2019年12月30日
稿件一旦采用,将在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和纸媒分期刊登,最后结集出版。
投稿信箱:hnwenxue@126.com
作者简介
邓丽星,笔名星子,河南省作协会员。发表作品多篇,出版长篇小说《花落不了情》。
河南文学杂志网络版:相知相伴,天天相见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每天更新
投稿邮箱:hnwenxue@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副主编/冯新林 阿 若
编辑部主任: 赵 渝
责任编辑:柳岱林 蓝 岛
刘海波 李家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