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研究儿童
名师——研究儿童
2019年7月李素怀老师在杭师大培训,听成尚荣老师《研究儿童》的讲座,有些地方无法理解,便与成老师针对理解儿童进行了一次对话。也是那一次,让李素怀开始有意识走近儿童,开始对“研究儿童”有了好奇和兴趣。
2021年的六一儿童节,看到大家在朋友圈里各种晒图,满屏都是儿童的笑脸。此刻也让李素怀很是感慨,儿童终于被“看见”,成为这个世界的主角。
当大家都沉浸在“儿童节”的快乐里,詹大年校长道出了成人对儿童违心的“祝福”。他说:儿童,天生就是快乐的,可怕的是,大家没收了他们快乐的梦想,却说着“祝你节日快乐”的谎言。
前些日子,和省院王会平老师探讨如何能够写好“教育案例”,发现案例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对儿童的“看见”。很多人也展示了对儿童的“爱”,爱不是大家觉得对孩子的好,是孩子从大家这里感受和感知到了力量,才是真的爱。所以不是大家缺乏爱,而是大家欠缺爱的能力和智慧。
虽然大家曾经是儿童,但是大家并不认识和了解儿童,儿童的世界一直对大家是关闭的,因为大家从未走近他们,儿童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儿童的秘密是什么的,他们好奇什么,他们对什么感兴趣,他们经历了什么,他们的内心的想法是什么?大家并未参与孩子的故事里。
大家常常会怀念儿时的大家,没有wifi,没有网络,但是很快乐,但那个时候大家有伙伴,有伙伴童年就有了快乐,时代的不同,开放的时代学习路径发生了改变,孩子们在虚拟世界里接受着更多信息,这些信息让孩子们了解更多,但也存在陷阱和诱惑,大人关注成人世界,忽略对儿童的陪伴和引领,导致儿童与成人的疏离,导致他们知道更多,盲目更大。
大家因为“儿童节”相互送祝福,并不是对儿童的“看见”,而是大人渴望儿童的快乐,大家并没有征求儿童的建议,果断没收了儿童的快乐。数学课上,老师讲了一大堆概念、定义、公式,有些孩子接受起来有点慢,但是他们还是努力试着去理解,试了几次,他们无能为力,老师的课就变得跟天书一样难以理解。当他们回答不上问题时,惹得老师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大,最后给学生贴上了“不努力”、“不认真”的标签。其实大家并没有看到他曾经努力的时候。
李素怀曾经留意一位上课不听课的男孩,他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并不感兴趣,因为听不懂,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手里摆弄一个笔上的小饰品,解开、系上、解开……这个小东西摆弄一节课。他唯一能够参与和老师进行对话就是两句话。一句是“对吗?”他知道老师这么问,一定是答案有问题,所以他会说“不对”。还有一句就是“明白了吗?”,他会和其他同学集体回答“明白了”。这是他仅有的参与。
李素怀知道老师面对班级四五十个孩子,无法关注到所有同学,但是如果大家对儿童多一点“看见”,也许大家会帮助儿童找到他内在的力量,看到他成长的可能性。
特别喜欢鲁米说的一句话:“在对和错之间,有一片田野,我在那里等你。”这让李素怀想起攀同学,当时他各科成绩都不是很好,唯独历史成绩是班级最高的学生,能够让他努力把历史学好的是因为历史老师对他的“看见”。历史老师看到他上课看武侠小说,历史老师要求他描绘小说发生的年代和背景。并还“麻烦”他来讲历史故事,让他感受到自己价值,体验到成就感,而专心学习历史。
“看见”儿童,大家才能走近儿童,才会了解儿童的世界里发生了什么,他们的情感,他们的语言,他们的需要都被看见,他会向你敞开他的世界,有了儿童观,你会变得更加敏锐,用儿童的眼光、心理解读他们的世界。
在教育领域里,大家对儿童缺乏个体对待的态度,儿童正在处于哪个水平,已经具备了什么能力,他理解你说的话吗?成人应该有这样的觉察,不要向儿童要求他做不到的事情。比如儿童对本节课并没有完全理解,就要求打满分,这是不可能的。
非常喜欢成尚荣老师称教师是派到儿童世界的文化使者。所以大家要回到儿童生活中,读懂儿童的世界,根据儿童的成长规律引领儿童去了解他自己,和他们一起探索这个丰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