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很经典的一首怀古诗,短短4句,白居易也赞叹不已

抚今吊古,即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的感情基调一般比较苍劲悲凉。如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韦庄《金陵图》:“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等。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诗《乌衣巷》,便是唐诗中很经典的一首怀古诗。它出自于唐代诗人刘禹锡之手,是刘禹锡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它写于公元826年,也就是唐敬宗宝历二年,当时刘禹锡正从和州(今安徽省和县)返回洛阳,在途径金陵(今南京)时有感而发。

至于这首诗的题材,则主要是通过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乌衣巷的繁华鼎盛,与今日的野草丛生、荒凉残照做对比,达到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的目的。虽然这首诗篇幅短小,但是蕴含着深刻的寓意,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读此诗的感受“掉头苦吟,叹赏良久”。那么刘禹锡的这首《乌衣巷》有何妙处呢?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开篇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即朱雀桥边长满了野草和野花,一抹夕阳正照在乌衣巷口的断壁残垣上。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很简单,但是要理解其中蕴含的深意,就必须要知道昔日朱雀桥和乌衣巷的具体状况。“朱雀桥”,即六朝时金陵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在今南京市秦淮区。

“乌衣巷”,即六朝时金陵城内街名,位于秦淮河之南,与朱雀桥相近。下文中提到的“王谢”,也就是东晋时期的王导、谢安两大家族,他们的居住之地便是在乌衣巷,当时人们称其子弟为“乌衣郎”。简单来说,就是六朝时的乌衣巷是富贵人家聚居区,其繁华鼎盛自然也就不用多说。但到了唐代,乌衣巷却沦为了废墟。

所以刘禹锡在这里着重突出了朱雀桥边的野草野花,乌衣巷口的荒凉残照,为的就是营造出荒僻的气象与昔日的繁华鼎盛做对比,自然也就容易引起人们对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同时它也能够引导人们去思考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变化,这也就是此诗所蕴含着的深刻寓意。

然后,我们再来看诗的后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即昔日在王导、谢安大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却飞进了平常百姓人家。“王谢”,也就是东晋的王导、谢安,一位是开国元勋,一位曾指挥淝水之战,都是当时的世家大族。而随着历史的河流滚滚向前,到了唐代这里却成了寻常百姓所居住的地方。

倘若这里只有“旧时王谢”与“寻常百姓”的对比,那也算不上多妙。但刘禹锡却在这里引入了燕子,且赋予了燕子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就堪称绝妙了。我们都知道燕子有栖息旧巢的特点,但燕子不知道屋主人早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此一来,它便更有利于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以及今日的荒凉,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

综观刘禹锡的这首诗,虽然说诗人对于沧海桑田发出了无限感慨,但这份感慨却藏而不露,而是寄寓在眼前的景物中。所以这首诗的语言虽然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我们如今读起来依然觉得余味无穷。同时它所引出的对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化的思考寓意,也值得我们深思。总的来说,刘禹锡这首诗是一首怀古诗佳作,难怪白居易也赞叹不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