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峰“副导演”的矫情与可爱!
这几天,徐浩峰导演被热转的《世上没几个导演,大多数导演是副导演》一文,有些看不下去,这是一篇矫情的小酸文,为了《刀背藏身》的事情继续牢骚,举那么多例子,掉那么多书袋,不是想给读者普及影史,而是在跟投资人嚷嚷:你们不该剥夺我的最终剪辑权,我不玩了,我要哭诉撒娇,我要打滚耍泼。
从五、六月份闹到现在,多大的事情啊,这么壮实的一个导演,矫情到这份上,也够了。谁的钱也不是树上摘来的,想与资本共舞,劲儿造钱,又想不受控制,有这种美事吗?与狼共舞,还不被狼咬,以为自己是驯狼师?比起很多拍小成本文艺片的导演,很多拿几百万就拍出不错片子的新人,徐浩峰导演享的福已经够高了。
一个区分是,拍独立电影,拍小成本电影的导演,一般有自己的小公司,投资人很多是知根知底的熟人,大家好说好商量,再亏也不至于亏到无路可走,不会做出出格的行为。大资本是不同的,看排场,看明星,抢工抢时,人家没工夫了解你的个人创作意念,能不能赚钱,是第一考量因素,现在叫屈,当初干嘛去了。
徐浩峰文章里的很多说法也是值得商榷的,像日本、法国这些国家并不是彻底学好莱坞,人家是多元开放市场,允许好莱坞进入而已,即便受美国大片冲击,本土电影还是稳扎稳打的活着,比如日本每年最卖座的电影基本上是动漫电影。
按照旅居日本的影评人徐昊宸的观察,以及官方公布的数据,仅以2015年为例,日本电影全年票房为2117亿1190万日元,对比2014年增长4.9%。构成比方面,日本电影占55.4%。海外电影占44.6%。是2010年以来,海外电影首次在票房榜前十占据6席。日本是好莱坞最难攻克的电影市场,好莱坞即便可以如2014年那样诞生出《冰雪奇缘》这种超级票房大作,但在整体票房数字上很难和日本本土电影相抗衡。
咱们这边,除了国产片保护月,在国际接轨方面,大大地耍了一次流氓,没遵循加入WTO的约定去开放市场,不然估计不会有《战狼2》的骄人成绩了。
一个强调个人风格的导演一定要量力而行,如果创作是为自我表达服务,不遵循商业、娱乐规律,不是为大多数观众服务,是为自我满足、为小众服务,那么适合拍作者电影,烧钱无度肯定有害,害人害己,像徐浩峰这种,从《倭寇踪迹》《箭士柳白猿》到《师傅》,该尝试的,都试了,快顶天了。
中国是一个混资历的社会,比如,不管吴宇森在80、90年代多牛,在好莱坞仆街之后,回到中国还能拉到大投资,每次都任性地放个鸽子,《赤壁》一拍就是上下集,大卡司,大阵仗,亏死;《太平轮》,依然大卡司,依然大阵仗,上下集,依然亏死,就是这样一个可以暂时退职反省,只适合拍中小成本电影的导演,居然可以一直找到大投资,中国投资人也是蜜汁自信了。
这种一边亏,还一边能拉到大投资,可以持续烧钱,铺张浪费的,就是被资本纵容的结果。如果吴宇森的新片《追捕》继续亏(看海报就不想看,太山寨了),那么投资人们是该醒一醒了。徐浩峰不应该成为第二个吴宇森,就前几部积累的人气和个人号召力来说,只适合3000万以下的投资,超过这个额度就很危险了。
《刀背藏身》将近一个亿的投资,对一个没创造过多大票房成绩的导演,投资人就像在参与一场赌博,投资人发现导演在和他们的想法背道而驰时,抢夺话语权权进行“纠偏”,可视为是正常行为。以后一些电影,估计在合约中会注明剪辑权的归属问题。
最终剪辑权会不会影响一个影片的成色,答案是肯定的,一定会,比如,最近郝杰放出《我的青春期》的导演剪辑版,表示不烂,其实挺烂的。制片人、大公司剪的版本肯定不是导演想要的版本,所以碟市有一个版本叫“导演剪辑版”,比如大名鼎鼎的特瑞·吉列姆的神作《妙想天开》,就曾被环球公司剪得乱七八糟,后来好不容易出了导演剪辑版,才得以证明个人才华。
徐浩峰在文中一直说,学好莱坞者死,未必,电影作为一个娱乐产品,学习好莱坞的生产流程,制作方式,契约规则,没问题,这是先进经验,去学,无可厚非,重要的是要拿出好看的作品。这里就讲到一个问题,导演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能拍出什么,能驾驭多大成本的电影,知道为自己、为别人“止损”。
支持徐浩峰放弃署名权,反正导演在大资本面前就是一个打工者,一个执行人员,完成的确实是副导演的角色,放弃就放弃了,但不支持他继续野心膨胀去拍大制作,还是继续鼓捣自己的小成本吧,小有小的好处,少些掣肘,少些阻碍,做精,做细,更容易出风格。
最后再重复一下马丁·斯科塞斯曾经对贾樟柯的叮嘱:小成本,一定要保持小成本,保持创作自由。
春风十里,不如你。
书影音,见真心,
花十分钟时光倒流,读一篇小文春风不留。